浅议丁日昌的海权意识

2009-12-17 09:57韩晓娟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水师海权海防

摘要:在西方列强残暴地侵略中国的痛苦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渐渐产生起始朦胧而后清晰的海权意识,在这些人当中,丁日昌无疑是个领军人物,他较早意识到中国在海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力主中国须尽早尽快建立新的海防,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海防的战略布局、如何打造强大的海军以及台湾在中国海防中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构想。丁日昌的海权意识在晚清举步维艰的海军建设的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关键词:丁日昌 海权意识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不堪一击的传统的守海模式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与此同时,在这个本“没有海权意识的国度”,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渐渐产生起始朦胧而后清晰的海权意识1。在这些人当中,丁日昌无疑是个领军人物。他的海权意识在晚清举步维艰的海军建设的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主要涵盖了如下几个层面:

一、力主海防建设刻不容缓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爆发,国人头脑中还只是有着朦胧的海权意识,那么,当“蕞尔小国”日本屡屡犯扰我边疆、暴露其欲图我领土的勃勃野心时,经受强烈刺激的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则急趋清晰。这时候的丁日昌对中国海防形势的严峻性了然于心胸,认识到来自日本的威胁将会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认为中国必须重视海防在整个国防中的突出地位,加大对海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建立轮船水师、购置精良器械,非此则不足以避免灾难、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江苏布政使。丁日昌请湖广总督李鸿章代呈预筹修约事宜条陈,他对修约的主要内容,不像一般督抚在请期、遣使、铜线、铁路、内地设行栈、内河驶轮船、贩盐、挖煤、开拓传教等项发表什么新意见,而主要在自强方面,“求实用之才”,“精制造而必期成效”等之外,特别强调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丁日昌于同治八年(1879年11月)再次呼吁加速海防建设。他说:“窃以为目下东西洋环而窥我,我弱一分则敌强一分,我退一步则敌进一步,安危祸福之间,固有稍纵即逝者。故欲图自强,非将旧制水师改为轮船水师不可;欲整顿轮船水师,非择将帅、精器械不可。”他还认为,“我若加一分整顿,敌即减一分轻蔑;我若早一日自强军事,敌即早一日消弭衅端。”1可见,此时丁日昌将海防置于首要地位。

二、具有清晰的海防战略布局

海军的战略布局是指一国海军根据战略使命不同和海岸线的特点而决定在特定区域内所进行的兵力部署,一国的海防战略布局对于最大效能地发挥该国海军的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剧、中国领土遭到列强瓜割的压力日益增大时,相当部分的中国人对于政府必须加强海防建设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海防建设、如何进行战略布局这样的重大问题,许多人则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頭脑中压根没有这种概念。严格来讲,中国古代只有水师而没有海军,其部署特征是各地分防,散而无当,这种布兵显然是极端陈旧和不合理的。丁日昌对于传统的布兵模式的弊端早有洞察,并在誓死维护国家海权的使命感的驱使下,凭借着个人海防学识的修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出了崭新的、合乎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海防战略布局,1867年,担任江苏布政使的丁日昌2提出三洋舰队的建议。而在此次讨论中,丁日昌草拟了“海洋水师章程”,第五条“北东南三洋联成一气”,将其“三洋舰队”的设想具体化。

三、意识到现代化的船舰对于维护海权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海权任遭他人践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器装备的落后,以传统的土炮帆船去对付列强的现代化的坚船利炮犹如以卵击石,一触即溃。对于这一点,丁日昌早已敏锐地觉察到,并强烈主张向西方购买铁甲舰装备海军,以增强我海军的战斗力,同治七年(1868),升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就拟定《海洋水师章程》30条,其中认为:“外洋水师以火轮船为第一利器,……尤以大兵轮船为第一利器,……约计一船可装前后门大炮……十徐位,循环叠放,无坚不摧,·····一船约可装兵丁、水手二三百人至千徐人,……拟先在外国选购此种兵轮船约二三号,……其次则购买根钵轮船,以资浅水追剿之用。以上二种轮船,初则购买,继则由厂自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十一日,乡居的丁日昌将所拟《海洋水师章程》请广东巡抚张兆栋代奏。再次指出外海水师尤以大兵轮船为第一利器,兵轮船两旁分上下层,皆列炮眼,多者36眼,少者24}良,首尾中舷亦列炮位,约计一船可装大炮40徐位,循环叠放,无坚不摧。

1879年,没有接受朝廷“会同帮办南洋海防大臣”任命的丁日昌,写成了《海防应办事宜十六条》。他说:“日本倾国之力购造数号铁甲船,技痒欲试。即使日本能受羁縻,而二三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我若不亟谋自强将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殊属应接不暇。

在丁日昌的倡导之下,1879年6月,李鸿章就上奏曰:“夫军事未有不战而能守者,况南北洋濒海数千里,口岸丛杂,不能处处设防,非购买铁甲等船,练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游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萧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1879年秋后,刘步蟾、林泰曾二人在《上李凤苞》的条陈中明确提出海防最上之策,“非用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李鸿章也认为此“自是采择西国兵家绪论,中国目前即无此力量,断不可无此志愿。”可见,在当时以丁日昌为代表的晚清主要官员已经认识到拥有铁甲舰是保卫中国领土和主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中国海洋经济与海洋运输的迫切需要。

四、深刻认识到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的战略地位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它位于中国东南海面,在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清初统一台湾时,施琅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塞。……即为不毛荒壤,……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台湾的这种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主流官员应有的重视。

而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鉴于东南海防空虚的现状,时任江苏藩司丁日昌在《海洋水师章程别议》中,就倡仪改江南水师提督为海洋提督,并把提督衙门驻地由厦门改为台湾,这种将台湾置于东南海防突出地位的战略眼光,虽不为时人理解,但却体现出了其鲜明的海权意识。

在丁日昌的海权意识影响之下,清廷第一次接受了近代海军部署的完整方案,首倡海军按方向统一部署,一改清初处处设防,采用集中驻守、重点布防的原则,并开始将日本作为假想敌,并且大多数官员明确主张购买铁甲舰。可见,丁日昌的海权意识在晚清举步维艰的海军建设的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海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是广义上的海权,即一国为了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运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去利用、控制海洋,并从海洋获益的权利,便称之为海权。它是一种隶属于国家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因此可以这样界定,海权意识是指为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的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们基于客观的空间地理物象——海洋,而引发内心关乎如何运用海上力量去控制、驾驭并利用海洋的权力和利益的较为系统的主观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包括认识、观点、理念、信念等

注释:

【1】丁日昌,《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前福建巡抚丁日昌奏折》,《洋务运动》(二),第412页

【2】《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款》,《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第21页

韩晓娟(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 四川 绵阳)

猜你喜欢
水师海权海防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品水师:品水要喝很多水 却从来不能水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走向深蓝
新海权时代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熔炉旁捡回提督印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