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的“贫困循环”

2009-12-17 09:57孙承志于兆佳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物流人才物流教育

姚 舜 孙承志 于兆佳

摘要:本文从我国当前物流人才市场上的特殊的供求状况分析入手,分别站在人才和企业这一对主体的立场上,对各自的成本收益及其行为选择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分析阐述了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的“贫困循环”问题的产生与给我们的启示,对树立科学的高校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物流 物流人才 教育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是发展的红红火火。面临着“第三利润源”的诱惑,各路物流大军纷纷吹响冲锋的号角,究竟鹿死谁手,何人能够入主中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固然是重要条件,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人——物流人才。我国的物流人才市场存在着特殊的供求关系,供需矛盾凸显,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并且反过来制约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物流企业就没办法发展,客观上造成一个“贫困循环”的怪圈。

一、当前我国物流人才的供求分析

截止至2005年,全国共有109所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31所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经过对这些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培养实践的综合考察,现在我们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具备如下的知识能力结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网络技术、运筹和系统工程等方面知识;计算机、外语等基本技能,物流专业知识。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环节。物流工程则是物流和物流系统向软硬科学相结合的工程模式进行转变的新的学科,该专业人才主要是对各种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分析、优化和评价,以及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对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设备进行开发和应用。

按照目前的培养计划要求,应该说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学科设置培养结构基本合理,辅以实验室教学和物流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物流专业属于“新生儿”,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2001年批准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长兄”不过5岁,“幼弟”刚满四龄。虽说借鉴了国外物流的先进经验,但毕竟和我国具体实践相差甚远,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发挥“后发优势”搞好物流专业,任重而道远。其次,物流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掌握的知识既博又专,从现在物流专业招生情况看,生源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再次,任何一所院校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合于物流行业所有环节的人才,必然有所侧重。从目前的实际来看,由于各校原有基础不同,培养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仓储、运输等传统方向上较强,缺乏综合性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局限于传统模式,未能与国际物流人才标准接轨。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最后,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自己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给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可供借鉴的经验案例不多,兼之我们强调物流专业学生的高起点培养,因此我们所学的来自国外先进经验的很多知识得不到实践的机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以上是对我国以高校培养为主的物流人才供给情况的简单分析,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经过对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分析,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熟悉基本业务流程操作的基层岗位,如保管员、采购员等等,企业对这一类的人员没有什么要求,薪水待遇较低;第二类是要求具有中等学历以上的专一型人才;第三类是要求具有高等学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人才。

而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是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化、信息化程度远远不够,基本上还是散、小经营,建设发展虽然有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毕竟和中国实际相差甚远,如道路交通、贸易方式、交易习惯等等,因此企业更需要本土化的经验,需要我们自己的物流人才,尤其是熟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熟悉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惯例,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规划、设计物流系统的创造性人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原物资行业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其职工总数的7.5%,大大低于我国其他行业,与物流业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甚远。在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中,对于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的物流经理、主管及副总裁等物流管理人员的接受教育程度调查显示,大约92%的人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并且,其经验表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是要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

经过以上供、需双方情况对比,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物流人才供、需之间短期内存在矛盾,我们教育培养的物流人才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一是数量上的缺口很大。按照目前高校的培养数量,每年的毕业生不超过5000人,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方向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达10万人,而且需方的发展速度要超过供方的培养速度,就是说以后的几年中,缺口会进一步拉大。二是质量上的差距存在。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急需一大批懂管理、精专业、有技术、会设计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和中层次专业人才。而教育培养的人才则达不到这一要求。三是时间上的矛盾。对于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不是培养不出来,人才从接受学校教育到接受职业教育到最终“成材”需要时间,一般是5到7年不等,我们的物流专业高等教育又是刚刚起步,所以短时间内物流人才市场上将出现供给严重不足的现象。在这种特殊的供给与需求的环境中,物流人才和企业会如何进行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下面我们进一步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经济学分析。

二、决定供、需双方行为选择的成本——效益分析

人们在就业时,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进行一些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选择对自己受益最大的行业和岗位。企业直接以盈利为目的,更是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但物流人才市场特殊的供给与需求又决定了双方进行行为选择的特殊性。

1、人才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其行为选择

对于物流人才的成本来说包括他的教育成本和选择物流业将来发展趋势的隐性成本。其中物流人才的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学费、生活费用、书本费、杂费等)、间接成本(社会实践费用、选择读书的机会成本等)。教育成本投资方面物流专业和其他专业并没有太大差别,那么其选择物流专业学习和选择物流行业工作的主要衡量依据就是从事物流行业工作的隐性成本,即对未来的物流业发展美好前景的预期。而当前的物流专业人才供给弹性非常大,年薪八万到十几万的岗位急需物流人才,就算是刚刚工作也能拿到一份较为不错的工资,我们以上海为例,从下(表一)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上表中显示物流业已经跻身于高收入行业之中,并且人们的预期收入还会一路飙升。在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投资成本的前提下,特别是物流行业收入高但是由于供给严重不足而竞争压力小,所以人们纷纷选择了物流。在对吉林大学2005级物流管理本科的57名学生作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其中第一志愿考取的34名,占59.6%,非第一志愿录取的22名,占38.6%,专业调剂的仅有1名,占1.8%。

2、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其行为选择

我们以2005年6月发布的上海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情况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来看一组数字(如表二所示)。

在与其他行业进行对比发现,该行业的人工成本和人事费用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可以这么说,物流行业的人工成本是比较高的。但同时物流人才带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所以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决定了企业在物流人才市场上能够以较高价格购买劳动力。反映在人才市场上,企业开出很高的薪酬聘请所需要的物流人才。

三、“贫困循环”问题的产生与带给我们的启示

遵循市场规律,物流人才和企业分别依据自己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行为选择。然而正是由于前面我们分析过的中国物流人才市场中供求的特殊性,产生了问题:一方面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少且质量上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企业得不到需要的人才就会降低发展速度,影响规模和效益,不仅不能提高工资水平吸引人才,更加不能提供给教育所必需的实践环节,则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物流企业起点低,信息化、系统化基础薄弱,对一般岗位职工素质要求很低,据调查,多数物流企业竟然对基层岗位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不做要求,这样不仅降低了物流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的教育标准,而学校则急于大规模扩招生源,其标准进一步降低,毕业人才质量的下降必然使物流企业发展受限,物流企业发展受限,其工资待遇就不会提高,建设投资就会缩减,同时降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影响物流人才的就业。就这样,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产生人才逐渐“贫困”、企业逐渐“贫困”的“贫困循环”怪圈。

启示一:认清当前形势,确定企业发展为第一性的理念。当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要走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道路,重点应该放在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急需的缺口上。主要依靠职业技能教育结合代理引进人才首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了,才能给教育提供实践经验、发展方向,没有了企业,教育就没有了市场。所以,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企业发展为第一位,不能本末倒置。

启示二:提高用人标准,促进物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企业应该提高用人标准,哪怕基层岗位人员的确定也要要求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不是使用那些没有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特别是缺乏信息知识的职工,这样才能够搭建企业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尽快完善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国际化标准接轨。

启示三:发挥政府职能,做好物流业发展的“护航人”。物流人才作为全国的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这一现实状况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落实全国政协现代物流调研情况及所提建议的报告,明确指出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及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应齐头并进,但是目前认证项目操作不规范,乱培训、乱发证的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相关措施治理。同时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地的建设、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方面要宏观把握,明确投资方向,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启示四:尊重客观规律,认清物流人才教育培养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各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专业培养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前瞻性,企业急需物流人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即使解决不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粗制滥造,不求质量。学校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将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因此在招生、培养上要计划详尽,目标明确。

只要企业、院校各自定位准确,政府职能到位,我们就能避免“贫困循环”的怪圈,使得物流人才与物流业和谐健康发展,真真正正的从“第三利润源”中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人事管理经济学》 (美)爱德华·拉齐尔著

[2]《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 丁俊发(在2003年8月“第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物流工作》 陆江(在“云南现代物流发展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4]姚舜,樊雪梅.个性化教育内涵的重新界定.现代教育科学[J]. 2006.(2)

作者简介:姚舜(1977——),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孙承志(196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教授,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管理学;于兆佳(198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助教,工学硕士,研究方向:车辆工程。

(基金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492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531号)

猜你喜欢
物流人才物流教育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区域人力资源集聚理论的珠海市港航物流人才培养集聚战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