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就业"向就业质量转变

2009-12-21 05:11
决策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民办高校专业

邵 玲

“被就业”一词蹿红于网络,使早已存在于高校就业统计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大白于天下。很多人将此归咎于民办高校为扩大招生所采用的手段,对办学市场化产生误解。其实,“就业率与民办高校的生存关联度远远低于“就业质量”,因为高校毕业生供应与社会需求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最优,需要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从了解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开始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于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普通高校学生基于就读学校的品牌、自身的心理优势和“面子问题”,期望值更高,缺乏“下嫁”到“差的单位”的心态。国家机关与外企仍然是他们择业的“首选”。民办高校的学生清楚所在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以一般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于务实。虽然受到就业环境和办学特色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就业领域较为宽广,就业选择较为实际、多样。当然,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是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前提,创造良好的就业质量。

“订单式”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在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专业体系,要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积极搜集相关信息资料,适时调整课程,建立适应性较强的复合性应用专业。要积极创办、“订单式”培养的产学结合和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打通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础,也是办学和培养目标特点的体现。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精化基础理论、淡化专业界限、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是民办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经验。其中“强化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尤其应该予以重视。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成立考证办公室,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考证科目,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努力获得如:秘书汪、导游证、会计资格证、物流师证、普通话证、人力资源管理等资格证书,还可以把汽车的驾驶培训等纳入教学计划。要经过自觉地积累,创造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素质教育不能忽视,但“素质”不是单一的某种特质,而是符合教育方针要求、应对社会的综合性“品质”,这是一种总体性的教育目标。因此,忽视德、智、体、美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对的,应始终注重“全人”的教育与培养。所谓“深化素质教育”,除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之外,各门课程都要注意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相关专业能力的提高,此项工作应该贯彻到全部教学工作的始终,常抓不懈。

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为他们和用人单位的“结合”做“月下老人”。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我们的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和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要提高大学生本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就要有计划的落实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按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目标。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并针对各大企业对学业成绩的重视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理想出现了分化:一些学生开始进入专升本或考研的队伍,另一些学生志在找工作。那么指导课程也应该相应地分开进行。为专升本和考研的学生联系辅导班,提供相关的资料。为找工作的学生提供实习、模拟面试和笔试机会。简历制作、投递技巧和方式、学生个人包装(衣着、头式、举止言淡等个人修养)等内容都不能忽视。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高校就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师资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不少民办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队伍,但由丁学科背景参差不齐,大多采取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形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形成专业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可以从就业行政管理人员选拔,并对其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院系选拔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并对就业指导工作有热情的教师,邀请专家每年对其进行培训,使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要为接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参与项目合作机会,让他们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并参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要把就业指导教师逐渐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使就业指导课更有说服力。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广泛重视,其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竞争的残酷,使得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诸多的问题,应该值得高校特殊关注。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寻找工作或就业中出现心理问题,你需要社会救助吗?”一栏,选择需要的占57.4%,这说明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想得到社会的关注的,他们希望由此来缓解个人内心的压力。但是各个高校对这一块虽然有不同程度的重视,最终落到实处、取得一定效果的很少,社会和高校在这一块的管理和政策方面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措施和相对的解决方案。因此毕业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管理现状很薄弱,如不出台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将会成为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提高民办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这也应该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重点。

以创业带动就业

如今大学生待就业人数日益增加,主动创业成为新的就业途径受到社会推重。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些年在国内各类高校已得到广泛推广,民办院校更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一环,由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和企业家精神。但创业具有较高风险,而且创业失败对青年学生的创业激情容易产生消极性打击。教师可以通过创业实践课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党政部门和民间团体开展的各类公益性创业大赛,譬如团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学联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等等。这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未走出校门之前体验创业,体会创业的其体流程,了解创业所需的必备知识以及创业的艰辛,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可以减少实际的创业过程中的失误,提高创业成功率。民办学校还可以灵活运用校企资源,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运用模块进入课堂教学,模拟创业的实施过程,让企业员工应通过一系列案例、分工、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领会和体验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真谛。

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其根本来说,还是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的、为社会所认可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不能走经院式办学的路子,必须紧扣社会需求,尊重市场的导向性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特色求生存,用质量求发展。当然,所谓“特色”归根到底是有“质量”的“特色”,没有“质量”的“特色”最终只能丧失“特色”。为此,民办高校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从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可能性出发,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清醒地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这不是排斥研究型人才,成就了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也会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必要的深造脱颖而出。不能把“应用”和“研究”简单地对立起来,没有“应用”基础的“研究”是很容易落空的。

完善和深化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学生的能力、素质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就获得了充分的资本,就业质量也就会在竞争中自然地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民办高校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