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解读及影响

2009-12-24 10:48张维为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民生文化

张维为

今年,我们迎来了共和国60华诞。60年来,中华民族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进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引发了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框架和思路,作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匈牙利工人党领导人卡达尔来中国访问,当时东欧在戈尔巴乔夫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剧变。邓小平会见了卡达尔,向他提了三点建议:第一,不要照搬西方;第二,不要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不要放弃自己的优势。现在回头看,他的三点建议就是对中国模式起点的一种很好的描述。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进行了创新,一方面学人家所有的长处,一方面不忘记自己的国情,不断发扬自己的优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质

中国模式主要指的是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中形成的比较独特的发展模式,当然,这个模式的背后有改革开放前30年奠定的基础以及经验教训。任何一种模式或制度,只有当它符合这个国家的民情和国情,才可能正常运作,才能持续,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为最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国有连绵五千年的文明,怎么可能设想任何一种能在中国生存和扎根的模式或制度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当然,我们不是以中国特色来拒绝别人好的东西,而是积极吸收和消化别人好的东西,使别人好的东西最终也融为我们自己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模式形成了以下一些特质:

第一,它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比较强势高效的政府,这个政府能够制定一种较长期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战略和政策,而且有能力把它付诸实践。

第二,它有一个指导思想,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一切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特别是把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像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过去20年中,世界上约70%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在这方面的贡献的话,整个世界的扶贫事业可以说是非常惨淡的。

第四,在稳定、改革和发展三方面的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和发展。中国历史上动荡太多,笔者作过一个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一个半世纪里,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大致上中国最长的连续稳定时间没有超过9年,要么是外国入侵,要么是内战,要么是意识形态运动等,使国家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进程总是被打断,一直到邓小平主政以后,他认定了保持稳定十分重要,是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才有了第一次长达30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面貌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想再有30年,中国就应该是一个发达国家了。

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我们的体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中国模式就是从现有体制出发,利用这个体制来运作,同时不断改革自身的体制。这个体制已从过去服务于对乌托邦的追求,转为追求现代化,追求改善民生。

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比方说我们改革大致的格局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然后逐步地推动政治改革。

第七,我们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市场经济的因素,支配资源的效率高,还有社会主义因素,以保证社会的总体公正。

第八,我们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人家好的我们都学。我觉得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世界上意识形态框框最少的国家之一,只要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学,但是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以我为主,不是盲目地学。这一点对中国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时候把中国模式描绘为“最不坏的模式”。中国模式自身还不完善,还存在问题,但是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相比,和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模式相比,和西方国家在东欧、俄罗斯这些过渡经济国家推行的模式相比,中国模式的总体效果比他们的模式好得多。

比方说,非洲整整20多年都是奉行西方主导的“结构调整方案”,结果这个模式彻底失败,不光经济建设没有搞好,而且社会危机重重。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调整方案”大规模消解了政府的作用,使得本来就非常脆弱的非洲政府更加脆弱。俄罗斯也有不少朋友跟我讲,他们把“休克疗法”叫做“第三次浩劫”:第一次是12~13世纪蒙古人入侵,第二次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入侵,第三次就是这个“休克疗法”,人民的储蓄一夜之间蒸发了。还有“华盛顿共识”,它强调资本市场开放,而不管开放的条件是否具备,结果就有了亚洲的金融危机,有了俄罗斯、阿根廷的金融危机,现在连美国自己也深陷金融危机,危机扩散到了全世界,这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导致的恶果,以为市场可以自动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不然。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中国当初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没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思路的话,一旦盲从了这些馊主意,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模式的七大理念

中国模式的理念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总结:

第一,实事求是。这个理念使得中国人非常务实,不大会被西方的各种口号给忽悠了,无论是民主化还是资本市场开放,我们有自己的主心骨,看重事实,就是要首先看你做的效果怎么样。

第二,和谐中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文化。西方的特点是强调对立,强调差异,强调个性,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强调共性,强调共生共融,强调和谐,不走极端,但这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而是有原则的“求大同、存小异”。

第三,民生为大。这个理念在中国效果很好,在整个发展中国家非常受欢迎。以民生为主,把重点放在民生上,我觉得这是中国模式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四,整体思维。整体思维的传统和理念使得我们更注重标本兼治,克服了很多西方理念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中国能够作出长远的规划和安排,能够进行长期的战略思考,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来推进各方面的发展。

第五,政府是必要的善。西方有一个概念——政府是必要的恶,就是说政府本身是个不好的东西,但没有它不行,所以西方整个政治制度建立在限制政府上面。但中国有不同的文化传承,我们在历史上最强大、最繁荣的朝代,或是比较强盛的朝代,都有比较强势的政府,政府的作用都比较大。这个传统一直传承到今天。

第六,励精图治的良政。良政就是良好的政治治理,西方强调所谓“民主与专制”的对立,要么是民主,要么就是专制,这是一个很幼稚的评判方法,根本解释不了当今世界的现实。我认为,如果国家一定要分为两类的话,那就是实行“良政”的国家和实行“恶政”的国家,不管你采用什么政治制度,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良政,你落实不到良政的话,就可能是恶政,就可能是一种不太好的政治治理。

第七,政绩合法性。中国模式还需改善,但有一个原则不变,就是一个政府也好,一个政府官员也好,其合法性必须建立在良政善治上面。我国为什么扶贫做得比其他国家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把扶贫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各级官员的晋升、各级政府的评价都跟这个有关系。如果按照西方的模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拉选票上,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却未有很好的表现。

中国模式的四大成就与三个视角

第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三,可能不久将变成世界第二,这还是根据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不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

第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成就是巨大的,30年前每个中国人有一块手表都是一种奢侈的想法,而今天中国老百姓的房屋自有率都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的比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三,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30年前我们还是一种相当封闭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的、工业的和商业的社会,这个社会结构变化意义深远。

第四,中国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个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是比较独特的,而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模式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去总结,三者相辅相成。中国模式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和文化的,可以从这三个视角中的任何一个来探讨中国模式,也可以把三者综合起来进行探讨。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模式最大的政治特点就是有一个致力于现代化、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强势政府。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们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模式,推动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比方说,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没有像西方那样搞完全的私有化,而是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结果却形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大的房地产市场,并很快建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高速公路网。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模式所有的内容背后都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支撑,比方说,中国人讲“和谐中道”,讲“国泰民安”,这些价值观都在中国模式中得到了体现。我们注重民生,把消除贫困放在第一位,这与我们“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传统理念有关。再比如,在世界所有文化中,中国人大概是最讲整体观和辩证观的。中国人认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统筹思考,辩证认知,标本兼治。中国模式中做事情讲究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其实背后就是这种中国特有文化底蕴的体现。我们是在一个与世界互动的全新基础上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实现了新的民族文化自觉,这对于中国的真正崛起,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模式的升华与完善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一个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这两个方面,是对中国模式很好的升华和完善。

具体分析来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在“民生为大”的观念中得到了体现。但在推动“民生为大”的过程当中,一些地方实际上还没有完整地理解这个概念。比如GDP的问题,光追求GDP就是改善民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你要考虑资源、环境的代价等因素。之前我们出现了一些偏差,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来纠正这些偏差。

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理念。我们这个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从我们的文化资源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和谐文化,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建立和谐世界,实际上是回归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也是我们中国模式很精彩的地方。首先丰富中国模式的理论内涵,另外当你回到自己文化底蕴的时候,你开掘这个底蕴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和亲和力都是巨大的。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向外扩张,给国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还使中国成了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成功及其模式的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我们比较好地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挑战。比方说,发展中国家有没有权力把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有没有权力从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衍生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安排?有没有权力在实现各项人权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分轻重缓急?有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冲击迄今为止西方思想占主导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国模式对此都已作了肯定的回答。

作者: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内瓦韦伯斯特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清华大学特邀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

(责编/张立新)

猜你喜欢
民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谁远谁近?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