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一种意义”的抒唱

2009-12-29 04:41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思索人生

戴 惠

关键词:诗 人生 思索 追问

摘 要: 穆旦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晚年的穆旦展开了对诗、对诗人命运悠长的历史思考和哲理的追问。“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在本诗中诗人强烈地表达了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思索和追问,同时也深深凝聚着穆旦自己现实境遇的真实写照。穆旦以一首短短的《诗》,写出了自己痛苦、悲哀、执著和无奈。在这些看似平淡的诗句中,无不蕴藏着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悠远的寓意。

1976年,穆旦生命的最后一年。然而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又一爆发期。这一年,他连续创作了27首不能发表的诗,《诗》是其中一首。

题名为《诗》,一半说来是谈对诗歌创作的看法,所谓“以诗论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杜甫有《戏为六绝句》,金代元好问有《论诗三十首》,清代王士祯也有《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很多既是优秀的诗作,也是很好的诗论。穆旦的《诗》有些不同,它是一个诗人与诗的对话,表达了处于逆境的诗人对诗的挚爱和追求,以及不能写诗的愤懑和悲哀。因此,它不同于杜甫等人的评诗、论诗之作,而是抒唱自己内心压抑的诗情,以及一代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思索。

穆旦1958年底被“莫须有”地定位“历史反革命”后,一直备受磨难:受管制,被逐出讲堂,在南开大学图书馆监督劳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抄家,关入牛棚劳改……近二十年他中断了诗歌创作,只能坚持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去世前夕,久蓄的诗情终于喷发。这些“地下亡作”却是那个年代最真诚、最感人的诗。就在写作《诗》的时候,他在致青年友人孙志鸣的信中说:“我近两月……特别苦恼,整天昏暗沉沉,躺不是,坐也不是。抽空也看些书,读点旧诗。很爱陶潜的人生无常之叹……”①在这苦寂之中,他要借诗抒懑释怀。在《诗》的一开头就写到:“诗,请把幻想之舟浮来,/稍许分担我心上的重载。/诗,我要发出不平的呼声,/但你为难我说:不成!”“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作为一个诗人只能以诗和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憾恨和痛苦。穆旦想在诗的幻想天地中减轻自己心上的压抑和痛苦,但是,现实太严酷了,它无情地击碎了诗人的梦想。第四句中“诗”为难地说:“不成!”这犹如当头泼下一盆冷水,满含着无尽的悲哀。当然,这不是不能“抒中情而属诗”,而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吟罢低眉无写处”。“诗”对我的“为难”,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劝告。这开头四句闪烁着极其深刻的批判的锋芒。

下面展开的是“诗”与“我”的对话,人称其为“你”。“诗”被拟人化,它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或知心朋友,对我循循善诱,解说着不能倾诉的痛苦,发泄不平的缘由。这一段共四节八行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回顾历史,解说为什么不能倾诉悲哀和痛苦:诗人的悲哀早已汗牛充栋,/你可会从这里更登高一层?“文章憎命达”,既然要做一个正直的诗人,要直面现实,要写人间真情,那就必然会选择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悲哀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着如此厚重的悲哀的堆积,更复何言?更能何言?大有“道不得”的感慨了。这是不能用诗倾诉悲哀的一个缘由。

其次,还有更多没有写出的痛苦和悲哀,他们的痛苦和悲哀来不及诉说或不能诉说。“死别已吞声”,连杜甫都哀叹与死者作别,只能默默无语地恸哭一场而无可奈何。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经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向秀的悲哀是未能写出或未能完全写出的。更遑论没有留下任何诗篇,带着满腔悲愤而死去的人。这是不能用诗诉说悲哀的第二个缘由。这两节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和潜台词。它是诗人痛苦心灵的再现,更是对一切悲哀制造者的声讨。

第二层面对现实,解说不能用诗倾诉痛苦和不平的缘由:你可会摆出形象底筵席,/一节节山珍海味的言语?/要紧的是能含泪强为言笑,/没有人要展读一串惊叹号!现实不允许说真话,诉真情;现实要扭曲诗,只能说假话,表矫情。或歌功颂德,三呼万岁;或强之言笑,随声附和。穆旦在同一时期所写的《演出》一诗中做过这样的描绘:“慨陈词,愤怒,赞美和欢笑/是暗处的眼睛早期待的表演,/只要按照这出戏的人物表,/演员如何配制精彩的情感。”

这第四节诗集中表达了穆旦对诗的理解和思考:做一个真正的诗人是艰难的,做一个伪诗人是可耻的。在假话满天飞的“文革”年代,在阶级斗争的豪言壮语充盈耳际的主流话语中,穆旦不改他的操守,坚持独立的清醒的思考,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确实表现了桀骜不驯的异端色彩,彰显了一代备受迫害,但始终不屈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从第七节开始,转入诗人对“诗”的回答,人称也与开头呼应,回到第一人称“我”:诗呵,我知道你已高不可攀,/千万卷名诗早已堆积如山:/印在一张黄纸上的几行字,/等待后世的某个人来探视,/设想这火热的熔岩的苦痛,/伏在灰尘下变得冷而又冷……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诗篇构筑起人类艺术的殿堂,人们对诗是推崇备至的。雪莱就说过:“诗确是神圣之物。……倘若诗没有高飞到那工于盘算的鸱鸟所从来不敢飞翔的一些永恒领域,从那里带来光和火,那么美德、爱情、爱国、友谊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生息其间的宇宙的美景又算得什么呢,我们对此岸的安慰和对彼岸的期求又算得了什么呢?”②然而,穆旦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他的更深长的思索是:真正优秀的诗篇也未必会被当时的人们所赏识。屈原也曾受到班固的指责,被班固称为“狂狷之士”,“露才扬己”。他的著名诗篇《离骚》被班固指责为多“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③韩愈也曾愤懑于一些人对李白、杜甫的谤伤:“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昧,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④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曾在英国备受指责和排挤,被湖畔诗人骚塞攻击为“撒旦”(魔鬼)。“社会顽愚,仇敌窥伺,乘隙立起,众则不察而妄和之。”⑤以至无法在英国立足。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中国汉晋以来,凡负文名者多受谤毁。……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东方恶习,尽此数言。”⑥总之,诗歌是伟大的,诗人的命运却多是悲惨的。穆旦感慨真正的诗往往只能“等待后世的某个人来探视”,更感慨无数诗人那像“火热的熔岩的苦痛”,在厚重的尘土中被冻结。在这里穆旦展开的是对诗,对诗人命运悠长的历史思考和哲理追问。同时也深深凝聚着穆旦自己现实境遇的真实写照。不是么?纵使诗人心中有火样的诗情,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如火热的熔岩,被厚重的地壳紧紧锁住,只能“伏在灰尘下变得冷而又冷”。这些诗句中有着诗人多么沉重的愤激之情呵!

结尾两句则将这愤激之情推向高峰:“又何必追求破纸上的永生,/沉默是痛苦的至高的见证。”第一句是愤激的反语。反语是讽刺,有时也含有自嘲。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语;苏轼的“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更是反语;黄景仁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同样是反语。穆旦的这句反语,表现的是一种无法摆脱困惑和厄运的无奈。诗人的生命当然要寄寓在诗歌中,然而当一切真正的诗被否定,无数诗人被噤声,穆旦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但诗人心中的热情之火并没有熄灭,诗人对现实的抗议和回击并没有停止,他以沉默对此作出回答:“沉默是痛苦的至高的见证。”沉默的痛苦当然是至深的痛苦;痛苦而至于沉默,当然是压抑着火山的沉默。这是鲁迅所说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⑦这也是鲁迅在《野草·题辞》开头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曾描绘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⑧穆旦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深深体会到鲁迅的这种心情的。

言为心声,穆旦以一首短短的《诗》,写出了自己痛苦、悲哀、执著和无奈。在这些看似平淡的诗句中,无不蕴藏着深邃的思想,炽热的情感,悠远的寓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说过:“一个诗人应当思考一切赋予他的事情,甚至不幸、挫折、屈辱、失败,这些是我们的工具。你无法设想幸福之际你会写出什么东西,幸福只是它自己的目的。我们被赋予梦魇,几乎每夜。我们的使命就是将它们变成诗。”⑨穆旦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将现实的矛盾完美地转化为诗。穆旦诗情的深度、力度与厚度以及叩之有声的内在质地,仿佛滚沸的、奔腾汹涌的岩浆。这铸成了他的诗丰富、深邃而又厚重的风格。他的诗作从来没有盲目地依附于任何政治意识,更没有盲目地随从于主流话语,而是以一种“受难的品质”来表达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⑩。他通过诗抒写内心的痛楚,对社会的关注,他奔涌的诗情不因苦难而改变。鲁迅曾评价白莽的《孩儿塔》“是别有一种意义在”。穆旦写于那个特定年代的《诗》,显然也具有别一种意义,是“别有一种意义”的抒写。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也可以把这首《诗》算作“以诗论诗”,它确实有不少议论,有关于“诗”的哲理思考,它以理念为骨子,以理念为构思的中心。但在形式上却是这样生动活泼,它“排除了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以严肃而清晰的形象感觉”{11}。它以戏剧的表现代替了单一性,一首短短的诗而有情节,有对话,有表现的间接性和客观性,这确实延续了穆旦四十年现代诗的一些特色。但又摒弃了过去的晦涩和欧化,而代之以质朴和明晰,呈现出洗尽铅华的新姿。这是穆旦晚年诗歌创作的升华,借用杜甫的两句诗来评论,真可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12}

作者简介:戴 惠,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副教授。

① 孙志鸣:《诗田里的一位辛勤耕者》,《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② 雪莱:《诗辩》、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③ 班固:《〈离骚〉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④ 韩愈:《调张籍》,《唐诗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⑤⑥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⑦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页。

⑧ 鲁迅:《怎么写》,《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第19页。

⑨ 张同道:《带电的肉体与灵魂的搏动》,杜运燮主编:《丰富与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⑩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生活与文学》,1946年6月。

{11} 穆旦:《1976年的一封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12} 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责任编辑:吕晓东)

猜你喜欢
思索人生
传承中医精华 构建中医思维的几点思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人生中的某一天
深沉的思索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索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