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另一种诠释

2009-12-29 04:41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诠释生存

陈 才 刘 捷

关键词:《最后的极北杓鹬》 生存 诠释

摘 要:《最后的极北杓鹬》描写了一个受难者的动物形象,在浓郁的言情韵味中展示了其生存中绽放的美丽与不幸。这部小说继承了加拿大现实主义动物文学的传统,以独特的题材表达了一个民族有关生存的心理情结,从现代生态观的角度对生存进行了诠释,它所包含的生态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圣经·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故事说,洪水灭世的灾患将临,诺亚依照耶和华的吩咐,选木造舟,然后把家人和飞禽走兽纳入其中,躲过了天劫。当试探的鸽子口衔苍翠欲滴的橄榄鲜叶回到方舟,诺亚读到的是和平的信息。新生的天地出现了,诺亚一家人获得了新生,同舟的动物同样获得了新生。诺亚方舟的故事也许是人和动物共存关系的最早记载。受此影响,在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中,关于自然、动物的思考延绵更迭,神话、传说、寓言等形式中频频出现的动物形象,更多地反映了人们的臆想、道德评判和价值取向,换句话说,这些动物形象是人们主观构想的规定符号,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描写符号。

虽然西方文化在加拿大文化中占主流地位,但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加拿大人更关注自然,描写大自然成就了加拿大文学史上最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之页。以动物形象为中心角色的部落口头传说、轶闻、故事、民谣、诗歌、小说等,述说着加拿大人与这片土地特有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现实主义动物故事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界线,从生态学的角度诠释了人类的生存之虑。

在加拿大动物文学史上,弗雷德·博兹沃思是继查尔斯·乔治·道格拉斯·罗伯茨和法利·莫厄特等巨擘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动物文学作家。全世界三百多万不同语种的读者在半个多世纪中离思萦怀,因《最后的极北杓鹬》中主人公的命运在希望中舛驰而怆然忡忡,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份哀的美敦书,生存、美丽、毁灭,每一个关键词都传递着紧迫而丰富的信息,都在拷问人类的生存意识、行为方式及其选择。

1994年夏末,67岁的美国普利策奖诗人W.S.默温在一个朋友家做客时,将目光锁定在一本百来页的小书上。它在卷帙叠册为墙的书丛中是那么平凡普通,薄薄的似乎分量不足,但恰恰是它的这一非对称性立刻吸引了默温的注意。在回程的飞机上,他一气将这本书读完。这本差不多40年前的出版物,以其“坦率晓畅,言简意赅的召唤力和美丽”①,牢牢地攫住了诗人,一个新发现深深地打动了他,令他欲罢不能,他坚信这是一部经典作品,一当过目将永世不忘。于是他将此书推荐给出版家杰克·休梅克。休梅克在管理北点出版社10年之后,正在筹办一家新的出版社。他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995年推出了由默温作序、1969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家默里·格尔曼题跋的新版《最后的极北杓鹬》。

小说作者弗雷德·博兹沃思1918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伯韦尔港——伊利湖畔一个小小的渔村里,父亲是港口仓库保管员。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由于家境寒苦,缴不起上大学的费用,于是他选择了就业,白天是《麦克林》杂志的受雇记者,夜里则自我策励,创作小说。他先后出版了《陌生的声音》(1959)、《阿什利·莫登的赎罪》(1964)、《麻雀之秋》(1967)、《太平洋海岸》(1970)等著作。在六部广受好评的小说中,1955年初版的《最后的极北杓鹬》既是奠定他名望的处女篇,也是标志他迈入加拿大现实主义动物文学经典作家行列的一座丰碑。1972年,该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北美上映。

加拿大文学史家亚历克·卢卡斯是第一个对加拿大动物文学提出专论的学者,他在1965年版的《加拿大文学史》中对代表性的加拿大动物文学作品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将动物故事分为三种类型:传记型——探索行为或个性;情节型——强调情节并通常有人类参与;特写型——说明主宰自然世界的一种自然力。②然而,他断言的动物文学盛世“早已成为过去”的观点遭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尖锐反驳,阿特伍德引以为据的“广泛流传的小说”③就是博兹沃思的《最后的极北杓鹬》。

阿特伍德在《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中写道:“……在加拿大文学中,动物作为牺牲品是永恒的意象。”④一片城市和人口稀疏、自然条件严酷的大地,北有北极的挤压,南有超级邻国的虎视,生存是加拿大的第一国策,也是加拿大人政治、经济、社会的中心主题。加拿大的现实主义动物文学是加拿大人对世界文学最具民族特色的原创性贡献,它与加拿大的其他文学作品在主题上脉络相通,以不同的题材对生存作出阐释。《最后的极北杓鹬》兼有卢卡斯划分的“传记型”和“情节型”的特征,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从现代生态观的角度诠释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意识。

围绕“生存”的中心主题,作品中充满象征意义的描写大胆新奇。S可以被理解为英语单词“生存”和“牺牲”的首字母缩写,这一意象的丰富性在作品中得到了反复强调:宏观上,杓鹬由北向南,由南向北的纵向迁徙路线图,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年复一年地重复着S形的平面曲线;微观上,它的筑巢地位于一条S形的河流旁,那是一个物种延续的圣地,成功与失败是它的两极;在横向飞越空气稀薄的安第斯山脉时,又一个竖起的S字母赫然耸立。同一个首字母包含着截然相反的意义,这种张力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戏剧效果。作品中的另一个意象V字形,它既是英文单词“胜利”的缩写,也是“牺牲者”“受难者”的缩写形式。长途飞行时高空中的V字队行,时令紧迫、自然力不可抗拒时的起飞折回,大洋汹涌波涛间的一连串V字形穿越,急骤地俯冲拉升,在空中书写出的一个个V字,隐隐约约地在广阔的天地间勾勒出杓鹬挑战命运的身影。“大自然对所有的物种优胜劣汰,并且大多数都通过死亡的方式来选择。弱者从不乞求,也绝不会得到怜悯。”⑤生存选择无时无处不在,这种情结纵横交错在加拿大的土地上。

在这部言情韵味浓郁的新闻体动物小说中,贯穿整部作品,作者用人称代词“他”来指称中心角色,这种人格化的称谓承袭了加拿大现实主义动物文学的传统,标志着在生存理念上人与动物的亲缘关系。在所有的生命成员都受到尊重和享有普遍平等的语境中,极北杓鹬在寻求生存中绽放的美丽得到了突出的展示。

首先,他是一位飞行大师,飞行之美表现在他卓越的飞行能力和飞行技艺上:“杓鹬的翅膀连续地以强有力的、快速不变的节奏拍打着。这一连串的拍打都很精妙,平稳,不费力气。每次向下拍打,他的双翅低低地扫过腹部,每次向上拍打,他的双翅高高地举过背部,每一次拍打都由一连串非常复杂、优美、和谐的动作组成,这些动作独特、平稳,甚至精确到一分一秒。”⑥除了进化赐予他的完美飞行体征外,他能凭借世世代代遗传的直觉和积累的经验,根据气温、气流、风速、风向、地球的磁场力、海拔高度、空气中气味的变化和地貌特征,将自己的飞行调整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颇感惊叹的是,在从拉布拉多向南美洲的南端飞行途中,大洋上不再有定位的陆标,杓鹬能毫不费力地准确把握方位,曲折迂回,利用速度的急缓、高度的调控和敏锐的感官,充分借助外力平安地抵达目的地。在他的飞行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耐力是逃避危险、获得生存的象征。当他别无选择地加入鸻鸟队列,经过一个又一个小时麻木而疲惫的跋涉,踏上2500英里大西洋上空的航程时,生与死的考验是如此严酷:“一股巨浪出现在前面。杓鹬强忍着翅膀的倦怠,极其痛苦地越过海浪,跌入远处的低压槽。他继续挣扎着。眼前这浪峰比先前的低些,杓鹬越过了它,还超出了几英尺。在他身后,巨浪正凶猛地扑向鸻鸟群,三只飞得较低的鸻鸟拼命地挣扎,想飞得高些,但只能无助地盘旋,没有呼救。波浪瞬息上涌,三只鸻鸟从视线中消失了,波浪过去,三只鸻鸟再也没有出现。”⑦一次漫长的迁徙就是一次物竞天择的洗礼,这段航程不容商量,他要保持每小时50英里的速度,一口气飞行60个小时,只有到达3千英里外的彼岸,生命才得以延续。“不到3天,每只鸟的体重减了百分之十到十五。事实证明,正因为他们是最节能的鸟,才使这种飞行成为可能。飞越大洋时,每只鸟燃烧大约两盎司的脂肪。比方说,以同样的燃料消耗率计算,一架半吨重的飞机靠一加仑燃料可飞160英里而不是按惯例飞20英里。”⑧博兹沃思对杓鹬神秘的飞行力量的描写,建立在他丰富深厚的鸟类知识基础之上。从小到老,大自然一直是他乐而忘返的学校。正是出于对飞禽的热爱,他才对杓鹬的飞行力量、速度、耐力、技巧、陆空姿态了如指掌,才能把他描写成美的象征。因为他的描写是科学的,合乎规律和逻辑的,所以杓鹬的飞行大师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才那么真,那么美,那么富有魅力。

其次,他是一位有着炽烈激情的执著幸存者。尽管他孤苦伶仃,单迁寡居,但他年复一年地憧憬着,准备着,不懂灰心,不懂放弃,也没有太多的忧伤悲戚,支配着他一年两次经受艰苦卓绝的奥德赛的是他的本能激情。他小心地守护着领地,随时准备着驱赶误入的飞禽,是为了情侣到来时有个现成的栖息地;他警惕地保卫着领空,为的是给情侣安全感,即使是比自己个头大得多的秃鹰逼近,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奋起搏击。茫茫冻原上时时回荡着他表达内心冲动激情的求爱情歌。当与雌性杓鹬不期而遇时,他对爱的表达是那么直接,那么突然。就在相见相识的第一个黄昏,他展开翅膀,环绕着她细语呢喃,夜幕下他们歇息在草丛中,相拥进入梦乡。飞越安第斯山脉时,不可抗力的风暴拆散了他们,在山高缺氧的困难状况下,雄性杓鹬喘着粗气,一次次扎进黑暗,哀鸣着寻找她,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在一程又一程北上的漫漫征途上,“雄性杓鹬飞在前面,减少了空气对雌性杓鹬的阻力,但这使他更加劳累……他甚至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来了。他本来完全可以退到后面让雌性杓鹬来领飞,这样他也可以休息一下。可是,只要一想到雌性杓鹬就在身后,一想到身后的气流有利于她飞行,一想到她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就备感温暖、兴奋,于是,他更坚定了信念,继续在前面带路。夕阳西沉,他的力气已消耗殆尽,再顽强的毅力也无法使他的双翅保持以前的飞行速度。但是他仍然坚持飞在前面……雌性杓鹬注意到了这种变化,静静地跟随了24个小时的她终于对他呢喃了几句,声音低沉,嘤嘤成韵,这给雄性杓鹬带来了任何食物和休息都无可比拟的动力。每隔一会儿,她都会这样鼓励他。”⑨雄性杓鹬在体格上较为强壮,他本能地承担着保护人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他表达的是另一个世界的情愫,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显然搭载着人类的传统惯性,人类以其情感经验完全能理解这段细腻描写中相濡以沫、生命交融的休戚关系。“承认故事的独立性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生活经验的首要性。无论话语层次怎么表达,读者总是依据生活经验来建构独立于话语的故事。”⑩如此栩栩如生的描写,其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别的生灵,无论如何它都能使读者的情感在涌动起伏中淘汰升华,从而感受到美的愉悦。

在小说的高潮一幕,杓鹬的命运不可逆转地发展成一出悲剧。极北杓鹬由单成双,孤独寂寞刚刚得到缓解,春意引导着他们比翼北飞,生活的美好如期如愿,春华秋实似乎指日可待,但人类的枪声改变了他们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的枪声使雄性杓鹬在惊恐中雀跃而起,当他发现她没有跟上时又折回向她示警。他在伴侣的头顶盘旋,一遍遍凄厉地尖叫着。尽管他险些丧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而且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但他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不顾一切飞回到她身边。她蜷伏在原地,在巨大的鼓励下几经挣扎才勉强飞起来。血染黑了她的胸羽,她用温柔而嘶哑的低鸣表达出她的爱恋和依依不舍,最终她坠地而亡。他用喙轻轻梳理好她翅膀上的羽毛,在陪伴她的亡灵一夜之后,他用最后的哨音向她告别,然后向北极飞去。炽烈的激情不会因为失败和挫折而消退,他不会去想象一个生命的毁灭必然导致另一个生命的凋谢,这是他的执著和放达。他是幸运的,他的幸存给史诗般的飞行注入了独特的内容:在大自然的背景下,生存即美。博兹沃思对生死关头的描写,着墨于杓鹬的一系列动作,其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只有读者自己才能打开认识的空间。在野生生物界,生命更迭生命、生命维持生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度乃生存之必需,仅以满足维持生命为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因此而得以维系,人类也因此而蒙受福荫,分享着整体的和谐。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到一定限度时,该物种就将灭绝。最后的极北杓鹬注定会灭绝,但他留给世人的记忆是深刻的,美好,痛惜,追悔,百味难解。小说中的拖拉机手只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意象,开枪没有明显的动机和目的,仿佛仅仅是历史上杀兴的延伸,他只不过再次扮演了一遍毁灭者的角色。其实,据史料记载和科学考证,造成物种数量锐减、濒危、灭绝的人类活动大致有三类:一是现代武器为大规模屠杀获取商业利润提供了可能性;二是以杀戮为乐的各种俱乐部活动,其杀兴造成的恶果不可估量;三是豪夺栖息地,不给生存空间。人类的生存与大自然有着休戚攸关的联系,当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度遭到严重破坏时,人类的灾难也就不远了。《最后的极北杓鹬》对生存的现代生态观诠释,微言大义,我们应该记住最后的极北杓鹬的教训,让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永存。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编号:SA04-111;加拿大外交部资助项目,编号:5000135371

作者简介:陈 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刘 捷,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黑人文学、加拿大动物文学。

① Fred Bodsworth, Last of the Curlews,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 1995,Foreword /Ⅺ.

② 王彤福等:《加拿大文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③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秦明利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

④ Margaret Atwood, Survival: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Toronto: Anansi, 1972,79.

⑤⑥⑦⑧⑨ Fred Bodsworth, Last of the Curlews, Toronto: The Canadian Publishers, 1963,62,40,62,73,101.

⑩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参考文献:

[1]Fred Bodsworth, Last of the Curlews, Toronto: The Canadian Publishers, 1963.

[2]H. Peter Steeves, ed., Animal Others: On Ethnics, Ontology, and Animal Lif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3] William Herbert, A History of Canadian Literatur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3.

[4]刘湘溶.生态意识论——现代文明的反省与展望[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水 涓)

猜你喜欢
诠释生存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