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奥多尔·蒙森与诺贝尔文学奖

2009-12-29 04:41冯定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

关键词:特奥多尔·蒙森 历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 《罗马史》第四卷 《罗马皇帝史》

摘 要: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史上,蒙森的获奖可能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次。首先,蒙森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历史学家;其次,他写作获奖作品《罗马史》完全出于偶然的原因,而且《罗马史》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其中第四卷没有写作;再次,上世纪末发现的蒙森的授课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罗马史》第四卷留下的缺憾。但20多年过去了,它却没有引起我国学术界应有的反应,这不能不说是“第四卷”的发现在弥补蒙森遗憾的同时又给我们留下的遗憾。

诺贝尔文学奖自成立以来,从1901年至今,已颁发了100多届。最为特殊的可能要算第二届,即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以他的名作《罗马史》获得桂冠。这届文学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第二,获奖作品《罗马史》的写作完全出于偶然,而且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它只有第一、二、三、五卷,没有第四卷;第三,在蒙森去世半个多世纪以后,他的《罗马史》第四卷内容的讲稿被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四卷缺失所留下的学术遗憾。但是,对于这一重大学术发现,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学术界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反应和重视,更不要说对它的研究,这无疑是它留给我们的重大遗憾。

蒙森1917年11月30日出生于德意志石勒苏益格省一个年俸约600马克的贫苦牧师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父亲送不起他们兄弟三人上学,于是只有在家里教育他们,这培养了蒙森极强的自学能力。由于家庭教育不能接受当时家乡地区流行的希腊语教学,蒙森只能学习当时整个欧洲盛行的拉丁语,因此,他把主要精力都用于西塞罗、贺拉斯、塔西佗、波里比阿等古罗马作家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上面。这种学习经历为蒙森后来的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罗马史研究方面,而对希腊史却没有什么建树的原因。

蒙森是近代最伟大的罗马史学家之一,著述极丰,他出版著作的各种篇名就有1513个,其中有1000多种是涉及各个领域的独力著作和有创见的文章。成千上万页著作都是用的普通书写法(不是速写),没有秘书或速记员帮助。难怪当时一位学者说,如果要他抄写蒙森已出版的那些书,他得抄写400年才能抄完。他的研究题材多种多样,范围极其广泛,学术界认为他至少在六个不同的学术领域里都是大师:碑铭学、古钱学、历史、法律、考古学和早期意大利语言学。一位英国学者曾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蒙森的成就在19世纪任何人一生的工作中,他算是最了不起的了。{1}“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同样创举,正是蒙森在其长达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最难能可贵的,在他早期的著作里,没有不成熟的东西,而在他后期的著作里也没有衰退的迹象。他晚年留下的《罗马公法》(1871-1888)被认为是“具有尽善尽美学术成就的”、“使历史学家们又钦佩又望尘莫及”{2}的成就,这也是蒙森自己认为最杰出的代表作。意大利著名的罗马史、史学学者莫米利亚诺认为:“在罗马史方面,蒙森在100多年前就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取代他的地位。”{3}他甚至认为,蒙森的创造力似乎从未枯竭,以至没有留下任何空白让后人去做独立的研究。{4}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蒙森都是一位地道的历史学家。

蒙森获得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四卷本《罗马史》,这也是我国读者对他熟悉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一位纯正的历史学家,为什么会以他的严肃的学术著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威尔逊在颁奖辞中把原因阐述得非常清楚:“它(《罗马史》)不仅以其深厚而广博的学术功底见长,而且叙述风格活泼生动。作者把驾驭浩瀚材料的能力与富于时代感的判断、精确的方法、充满活力的文风结合得天衣无缝,而富于艺术性的行文又使叙述如此精彩而具体。蒙森懂得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大量人物的评价褒贬适当。他那渊博的知识、杰出的组织能力、建筑在直觉上的想象以及将各种事件和事实用生动的画面描绘出来的能力的确令人惊叹。正是他的直觉和创造性才华填平了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5}

在诺贝尔文学奖史上,以非文学家身份获得文学奖的并不止蒙森一人,特别是许多哲学家以其睿智的理性思考和天才的哲学著作荣膺这一奖励,如1908年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以其《精神生活漫笔》、1927年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以其《创造进化论》、195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以其哲学名著《西方哲学史》、1964年法国哲学家让·保尔·萨特以其《苍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蒙森单纯地以历史学家身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在德国,在迄今为止的整个世界都是仅有的一次。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曾因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精深造诣,以及他“维护人类自由和人性尊严”{6}方面的巨大成就,以《不需要的战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国家民族史略》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丘吉尔的主要身份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政治家。

尽管蒙森的《罗马史》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但出人意料的是,该著作的写作完全是出于偶然,而且它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这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蒙森在莱比锡大学任教时,曾应邀作了一次有关罗马史的讲座,内容是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格拉古兄弟。他对罗马史作了许多深刻的分析,这给台下的两位出版商莱默尔和希尔策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两天后,这两位出版商上门约请蒙森为他们的丛书写一部《罗马史》。这让蒙森感觉十分意外。他后来在写给古斯塔夫·夫赖塔格的信中说:“这件事突如其来,使我十分惊异,因为我从来都没想到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性……”{7}两年后,为了反映广泛的研究成果,蒙森更加觉得有写此书的必要了。经过艰苦的努力,《罗马史》的前三卷于1854年至1856年陆续出版。《罗马史》首先叙述了意大利与罗马的地理环境、古代人种,接着描述了罗马的起源、内政外交、社会经济与对外扩张,既展现了罗马从蕞尔小邦发展成为地中海区域霸主的历程,更充分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倾覆前夕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清晰地勾勒出了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发展历程,从而“给近代世界第一次提供了一部关于罗马共和国的全面概述”,它与格罗特的《希腊史》一起把罗马和雅典“带入近代世界的认识与文化范围”{8}。

《罗马史》前三卷的出版,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人们更热烈地期待着第四卷的出版。然而,蒙森并没有撰写第四卷,而于1885年出版了第五卷,书名也更改为《从恺撒到戴克里先时期的罗马行省史》(Th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From Caesar to Diocletian)。此卷完全建立在他对拉丁铭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历史学家的睿智着眼于整个帝国,把重点放在罗马对诸行省统治的方式和制度的研究上,放在对社会生活、军事、经济、政治制度的全面研究上,力求阐明罗马人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统治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从总体上说,第五卷是比前三卷更令人叹服的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加热切地期待着《罗马史》第四卷的到来。然而,人们等到的并不是《罗马史》第四卷,而是蒙森自己认为他最杰出的代表作《罗马公法》的问世,《罗马史》第四卷始终没有写作。{9}

外界一直流传着蒙森打算写作甚至已经开始写作关于罗马皇帝时代的《罗马史》第四卷,他本人也曾多次表示要完成第四卷。他在《罗马史》第一章规划自己的写作计划时也明确地把第四卷的内容纳入他的写作之中。就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2年)后的演说中,他仍然表达了要完成他的《罗马史》第四卷的愿望,但直到1903年11月1日蒙森去世时,第四卷还是没有写作。就这样,虽然《罗马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它是一部并没有完成的作品。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辞中认为:“这部著作于1854年开始出版,截至目前,第4卷尚未问世,但第5卷已于1885年出版。……其中的记叙在许多方面符合诺贝尔奖评奖条例的规定并可以作为评价全书以及作者的出发点。”

《罗马史》总共四卷六册,即第一、二、三、五卷(第一、二、三、四、五、八册)。1894年该作的英译本出版,1996年该英文版重印,内容包括原《罗马史》的前三卷,即前五册。

正是由于《罗马史》在本质上属于严肃的学术著作,因此,尽管它“填平了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但它仍然不为文学研究者所重视,更鲜有文学界的研究。在我国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文本中,至今还没有完整的《罗马史》中文全译本出现。陈映真先生主编的、由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是比较完整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译本,但是《罗马史》也只是部分“抽译”,编者在“译者注言”中写道:“中译原拟将原著四册(卷)全译,但后来考虑到这样大分量的史学著作不适于纳入《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中,故改为抽译本。”{10}由此看来,《罗马史》的历史学身份虽然填平了“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但还是难以避免它进入文学殿堂的尴尬。真正的中文全译本是由我国学者李稼年等先生翻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马史》,至今已经出版到第三卷,但这个中文版的第一、二、三卷实际上是原《罗马史》的第一、二、三册,相当于原著的第一、二卷。该译本不仅是全译本,而且译文准确优美,我们期待着它的剩余部分能尽早与读者见面。

按照蒙森的写作计划,《罗马史》第四卷是描写罗马帝国时代的历史。正当人们为它的缺失而扼腕叹惜的时候,1980年,亚历山大·德芒特(Alexander Demandt)教授在一家旧书店中发现了一部记录1863年至1886年蒙森讲授罗马皇帝史的完整而详细的课堂笔记稿,它由蒙森的两个学生塞巴斯蒂安·亨泽尔(Sebastian Hensel)和保罗·亨泽尔(Paul Hensel)记录。这一课堂笔记稿经过编辑整理,证明是蒙森从未动笔写过的关于罗马皇帝史的真实记录,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罗马史》的第四卷。1992年,该笔记稿由柏林自由大学古代史主席亚历山大·德芒特教授和他的夫人柏林-策伦多夫(Berlin-Zehlendorf)的古典体育馆教师芭芭拉·德芒特(Barbara Demandt)以《罗马皇帝史》为题目用德文出版。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各大报刊在头版头条竞相报道。1996年,克莱尔·克罗吉塞(Clare Krojzl)将该作的德文版译成英文版《罗马皇帝史》(A History of Rome Under the Emperors),英国诺丁汉大学拉丁语教授托马斯·温德曼(Thomas Wiedemann)对英译本进行新的章节调整后交由著名的罗特雷洁(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从德芒特教授对塞巴斯蒂安和保罗课堂笔记的整理看,《罗马皇帝史》包括三部分:《从奥古斯都到苇伯芗》(1882/3年冬季学期)、《从苇伯芗到戴克里先》(1883年夏季学期)、《从戴克里先到阿拉里克》(1885/6年冬季学期和1886年夏季学期)。时间范围从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持续到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攻陷罗马。《罗马史》前三卷从意大利诸民族的起源开始,一直描写到罗马“唯一具有创造性的天才”{11}恺撒时代。《罗马皇帝史》正是从恺撒遇刺的公元前4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攻陷罗马城,描绘了罗马帝国时代长达400多年的历史。这样,它使得整个罗马史至少在时间范围上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恺撒到戴克里先时期的罗马行省史》(即第五卷)叙述的是从奥古斯都时代到戴克里先时代的各行省历史,而《罗马皇帝史》并没有省却第五卷的时间范围,而是相对平衡地讲述了这一时期几乎整个帝国时代的历史。这样,《罗马皇帝史》与《罗马史》前三卷一起,至少在时间范围上再现了整个罗马史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罗马史》第四卷缺失留下的空白。难怪《罗马史》英译者在其导言中把它称为“《罗马史》缺失的第六、七册”{12}。

伴随着《罗马皇帝史》讲稿的发现,蒙森遗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但是,在我国学术界,20多年过去了,却没有人对这一学术发现及其内容进行应有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弥补蒙森遗憾后又留给我们的遗憾。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辽宁师范大学的王乃新教授正在翻译此书,但愿该讲稿的中文版面世能推动我们对蒙森及其学术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着《罗马皇帝史》早日与读者见面,也向王先生的辛勤劳作致敬!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科研计划重点项目(X08Z06)蒙森《罗马皇帝史》文本研究

作者简介:冯定雄,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文化史研究。

①{7} J. W. 汤普林:《历史著作史》(下卷),孙秉莹、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7页,第689页-第690页。

②{8}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71页,第767页。

③ A.D. Momigliano, Studies on Modern Scholarship,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16.

④ 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A. D. Momigliano, Studies on

Modern Scholarship,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63.

⑤⑥⑨ 建钢等编译:《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第403页。

⑩ 陈映真主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1),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2页。

{11} Theodor Mommsen, The History of Rome, Vol. V, 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6, 193.

{12}Theodor Mommsen, The History of Rome, Vol. I, 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6, 1.

(责任编辑:水 涓)

猜你喜欢
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范文澜译《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