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中的句读浅谈

2009-12-31 07:25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句读长句文意

钟 翀

《师说》中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见句读的重要,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步是句读要正确。句,指的是一句完整的话。读,指的是半句话。句读正确,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辨明句读,是从前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南宋王应燐编写的《三字经》里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但考究起来,这种“明句读”的作法可以远溯到周代,《礼记·学记》有这样的记载:“比年人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给经书分章析句,如同现在说的分层次、加标点。到了汉代,就有人专门来做这件事,叫做“章句之学”。历代的注家都在这上面花了不少气力,古代版本正文中间的夹注常常是放在应当断句的地方。即有圈点的地方。

分章析句成为一门学问不是偶然的。汉字是单音节的象形文字,构词法和词义系统比较复杂,句法又灵活多变,再加上某些技术上的原因(如版本中有衍文或脱落的字等等),在不分段、不加标点的情况下,句子的界限往往很不容易确定。因此,把句子断错的事情经常发生。春秋末期有个著名的故事:鲁哀公看到古书上有“夔有一足”这么一句,就问孔子:“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于是告诉他,夔也是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原来,夔是帝尧的音乐大臣,帝尧非常器重他,认为这样的大臣有一个就足够了。可见,“夔有一足”是两句话,应当读成“夔有一,足。”而鲁哀公却把这四个字连读成一句,他的错就出在句读上。这个错可不小,把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了怪物!

句读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应当读断而连读或者与此相反。前者表现为把两句合成一句,如鲁哀公读“夔有一足”;后者表现为把一句话分成两句,如《汉书·贾谊传》:“国已屈矣,盗贼直(只)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其中的“毋动为大耳”是一句话,意思是把“无为而治”当作根本政策,反对采取任何措施;把它截为两句,不仅行文不畅,而且不合贾谊的原意。

第二类是把本应属上读的字属下读或者相反。例如《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爵然泥而不滓者也。”这段话以“自疏”属上句,意思是屈原至死也不容许他自陈,是讲得通的;但这样一来,下面的“濯淖污泥之中”却不能成句,“濯(浊)淖”和“污泥”同义,即使以“濯淖”活用如动词,下文也不可解。要使上下文贯通一气,应以“自疏”属下句,即:“……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意思是屈原至死不见容于楚国君臣,于是自动远远离开那污浊的政治环境。“疏”释为“疏远”,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样来断句,文意才显得通畅。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看起来跟句读无关,但实质上却基本相同,这就是初学者往往读不好长句。凡长句,从理论上讲都必须一气连读,但事实上往往不太可能,读起来总会在某些地方停顿一下,这就等于给长句划出了更小的层次,尽管这种划分大多是不自觉的。而初学者则往往把这样的层次划错,在不该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例如:

①昔先皇颁僧保(指郑和)‖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灵公好妇人‖而男子饰者。(《晏子春秋》)

③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李渔《芙蕖》)

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两例中,“颁僧保所货西洋珠”和“好妇人而男子饰者”都应当连读,例①在“僧保”处读断,全句的意思则不可解;例②在“妇人”处读断,就会把句意解错,说成灵公喜欢妇女,于是男子都把自己打扮成女人,而这句话原来的意思却是灵公喜欢让妇女打扮成男人。后两例中,“为霜”应属上读,“白露为霜”是从《诗·蒹葭》中借用过来的,指深秋季节,以“为霜”属下读,则义不可解;“坚明”应属下读,“坚明约束”是坚守信约的意思,把“坚明”和“约束”分开,就容易把二者看成并列关系,结果也是义不可解。朗读文言文,遇到诸如此类的句子,都应当仔细加以分析,把句中停顿处理得正确,这才有助于确切领会文意。朗读关过了,文言文学习才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句读长句文意
短句(主语+谓语)
参考答案
科技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咬文嚼字”三篇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