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新闻英语词汇误译例析与探源

2010-01-05 01:43祁芝红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小词译员新词

祁芝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报刊新闻英语词汇误译例析与探源

祁芝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从报刊新闻英语自身及新闻英语翻译的特点出发,结合认知理论,在词汇误译层面,通过具体实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报刊新闻误译现象的存在方式与内在原因,旨在对报刊新闻翻译起到明目醒神的作用。

新闻英语;词汇;误译

一、报刊新闻英语词汇误译例析

不管是新闻写作还是新闻翻译,都是从字词始以篇章终,因而以语篇为背景,从词汇层面入手探讨误译现象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笔者发现报刊新闻英语词汇误译基本可以归为两类:技术层面与非技术层面。

1.技术层面的误译

技术层面的误译主要是新词、多义词、惯用语、文体色彩词、方言与行话、文化负载词的误译。这一层面的误译源于译员的专业素养。

(1)新词误译。新词即“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意义、新用法的词语。”[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表达新事物、新思想的新词不断涌现,这给站在时代发展之风口浪尖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从定义可以看出,新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词汇的引进和演变。词汇引进包括外来借词、本民族各领域词汇的引进、新词语的创造;词汇演变包括固有词汇形式上的变通(如合成、派生、缩写等)和意义的扩大或缩小。现举例如下:

例1 外来借词:de facto事实上的(法语),blitz闪电行动(德语)。

例2 新造词:cyber phobia网络恐惧症,splitsville分居。

例3 派生词:futurology未来,weightism对胖人的歧视。

例4 缩写词: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公告牌系统,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

以上几种新词形式属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型,态度严谨的译者一般可能省译,但不会误译,下面的新词形式极易引起误译:

例5 合成词:Repubocrat与Demopublican。

误译:Repubocrat共和党民主派,

Demopublican民主共和党的。

实际上,在美国,共和党内保守派占多数,民主党内自由派是主流,故而Repubocrat指“共和党内的自由派”,Demopublican指“民主党内的保守派”[2]68。

例6 词义扩展:orientation原指向东,因为orient意思是东方,现在指方向。

例7 词义缩小:liquor原泛指各种饮料,现特指酒。

例8 旧词新义:chemistry原意化学,现指人际关系,screen-saver face原意为屏幕保护,现指百无聊赖。

(2)多义词误译。多义词误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语境的忽略。所谓语境,是指“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3]语境在确定和理解语义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消除歧义、辨别所指、提供被省略信息的作用,脱离了语境,很难准确理解并译出源语的确切含义。

例9 maintain a strong air presence in Asia…

译文1:在亚洲保持强大的空军力量的存在……

译文2:在亚洲保持强大的空军力量……

译文3:在亚洲留驻一支强大的空军(或空中力量)……

其中:译文1忽略语境的“存在”,将presence直译为“存在”。译文2中,“空军”本身就是“力量”了,所以“力量”两字应删掉,因为presence在此处既有“力量”,也有“驻扎”的意思。

(3)惯用语误译。报刊新闻往往广泛使用习语、俚语、委婉语等贴近大众的措辞,因其单个词语看来简单易懂,反而容易让译员望文生义,忽视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照字直译,让惯用语成为误译的焦点。

例10 The gunman enjoyed violent computer games and kept his parents in the dark about his expulsion from school,police said Sunday.

误译:警方称,持枪者喜欢玩暴力的电脑游戏,并就被学校开除一事使他的父母陷于黑暗中。

“keep sb.in the dark”意为“保密 ,隐瞒”,而不是“使……陷于黑暗中。”

改译:……向父母隐瞒他曾被学校开除之事……[4]29

(4)词语文体色彩误译。翻译中除了要保证词语的意思准确之外,还要保证“得体”。这需要译者在准确掌握词汇的语言、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与方法,吃准原文精神,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语气轻重与文体色彩,才能让译文神采飞扬。

例11 An aggressive country is always ready to start a war.一个好侵略的国家总是准备挑起战争。

例12 An aggressive young man can go far in his firm.一个富有进取心的年轻人在这家公司前途无量。[5]

aggressive本义为“侵略的,好攻击的,好寻衅的”,常用作贬义词,如例11,但在例12中意思为“富有进取心的”,是褒义词。

(5)方言与行话误译。报刊新闻就像一个万花筒,时间、空间有限但题材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体育、宗教、法律各个行业,不熟悉地域方言与行话是造成误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13 In the whole operation,the soldier kept a clear head because he was given a local anesthesia and could go out of the operation room himself.

误译:在整个手术中,那位军人的神志一直是清醒的,因为对他采用的是当地麻醉方法,他可以自己走出手术室。

根据医学常识,这里的local anesthesia只能作“局部麻醉”来解释[6]95。

(6)文化负载词误译。语言是有背景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自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如果不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源起,很容易造成误译。

例14 I do not have a crystal ball.I cannot predict how long it will take.[4]29

误译:我没有水晶球。我无法预计它会持续多久。

西方人知道“crystal”是占卜者借以预见未来的工具,但在中国,一般读者很难在“水晶球”与“预计”之间建立什么联系,只会觉得一头雾水。

改译:我不能预见将来的情况,所以不清楚会谈将持续多久。

2.非技术层面的误译

以上讨论了技术层面的误译,实际上,非技术层面或译者的职业素养也是误译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小词、省略词、形似词翻译,俗称改译,翻译时的“移花接木”与望文生义,政治立场模糊等。

(1)小词与省略小词的误译。翻译无小词,但处于时效性压力之下的译员往往有意无意间不重视小词,而这些“小词”往往担当“大任”,翻译态度是否严谨细致决定了小词误译的严重程度。

例15 At the same time that commercial loans are becoming harder to get the developing nations own funding has been devastated by the slump in commodity prices.

误译:与此同时,商业信贷越来越难以得到了,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资金由于商品价格下跌而受重创。

本句中at the same time之后引导的成分应该处于从属地位,而作者想要强调的是句子的后半部分。

为求简洁,报刊新闻报道惜字如金,助词、连词、冠词、借词等经常被省略,不仔细分辨容易误译,如下例中助动词be的省略显然迷惑了译者。

例16 Blair caught up in seats-for-sale probe.

误译:布莱尔赶上“鬻爵”调查。

改译:布莱尔卷入“鬻爵”调查。[6]95

(2)形似词辨微。形似词翻译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它们的差别极其细微,但意义决不能混淆,一旦误译,就会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例17 The formerWhiteHouse intern repeatedly implied that she possessed compromising informationaboutClinton,whichwas,if publicized,liabletoharmhisre-election presidency.

误译:这名前白宫实习生多次暗示,她掌握着克林顿的妥协性情况,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会危及克林顿能否连任总统。

compromise的分词形式不再表示“妥协”,此处所谓的“妥协性情况”只能让读者一头雾水,实际上,compromising在此意为“对……造成损害的,殃及名誉的”。

改译:这名前白宫实习生多次暗示,她掌握着有损克林顿名誉的负面材料,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会危及克林顿能否连任总统。

(3)俗称改译。selling point一词最初直译为“卖点”,而后在中文里迅速蔓延,开始广泛使用,如“该品牌电脑最大的卖点是便携”。“卖点”用在这里似乎无可厚非,但若在政府公文里出现“香港的卖点,素来在一份东西糅合的奇异感”,就令人咂舌了。而改译为“优点”“长处”“特色”会好很多[2]68。

但将“Evening Standard”(《伦敦旗帜晚报》)译为《伦敦标准晚报》,将“The Sunday Times”(《星期日泰晤士报》)译为《周日时报》,将“The Independent”(《独立报》)译为《独立者》等就不可取,因为这些译名早就广为传播,改译反而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7]。

(4)移花接木与望文生义。这两种误译现象与译员的工作态度有关:因无知而逐字对照即望文生义,因了解而移花接木即随性套译。前者让读者一头雾水,后者让读者觉得译文如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却不知意义早已扭曲。

例18 Defense chief insist on nailing down the objectives oftheretaliatorystrikebefore crossingtheRubiconandheadingintothe uncharted strategic territory.

误译:防卫部门负责人主张,在越过鲁比肯河并向这块未经探测的战略要地进军之前,应该确定报复行动的目标。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Rubicon为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河界。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因此cross the Rubicon意为“下决心”。

改译:防卫部门负责人主张在下定决心进军这块未经探测的战略要地之前,应该确定报复行动的目标。[2]67

例19 The Three Marketeers.

误译:三剑客。

“marketeer”的意 思 是“aspecialistin promoting or selling a product or service”(营销专家),“The Three Musketeers”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伦·格林斯潘、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和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与“剑客”没有丝毫关系,译者只是借用了法国名著英文译名《三剑客》以求谐趣,却把译语读者蒙到了鼓里[4]32。

(5)政治词汇误译。时事总与政治紧密相关,政治新闻的敏感性与导向性是新闻翻译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但迫于时间或译者素质,这一点往往被忽视。而微不足道的小词往往体现了微妙的政治立场。

例20 King said that it is believed the rebel fighters,whileloyaltoHekmatyar,have sympathies and possible links to the ousted Taliban and Al-Qaida.

误译:金认为,这些忠于希克马蒂亚尔的叛乱分子同情被推翻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并可能与他们有牵连。

译文中的“叛乱分子”贬义色彩明显,如果改为中立的“反政府武装”,更符合我国的立场[6]96。

二、报刊新闻英语误译诊断

对以上现象加以分析,便可发现技术层面的误译与非技术层面的误译都有其深层的主客观原因。客观方面,迫于新闻的时效性,译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有价值的翻译,而且由于翻译对象领域宽、更新快,译员不仅需要是翻译“专才”,更要是“通才”,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意识与精神,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直至优秀的译员。主观原因在于译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包含了专门知识与通用知识素养。职业素养也即敏锐的时代感、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翻译态度和明朗的政治立场,这也是避免不必要的误译,产出高质量翻译新闻的保障。

基于以上对报刊新闻词汇误译现象的分析、分类与根源探析,笔者总结得出表1。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分类是为了研究方便,实际翻译中各类误译原因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

表1 报刊新闻词汇误译的原因及表现

三、结 语

报刊新闻翻译是信息时代急需填补的职业空白,然而这个“空白”的填补并非轻而易举。在实际工作中,翻译从业人员众多,但高端人才稀缺,现有译员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迫于时效性压力,译员往往对原文不求甚解,对译文不及细审;另一方面,译员自身的知识面、语言功底、政治修养及职业素养等难免会有所欠缺。新闻翻译中稿件需求量与译员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时效性与准确性之间的矛盾,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使报刊新闻误译现象屡见不鲜。译员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夯实、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敏锐的时代感、强烈的责任感和明朗的政治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译的发生。

[1]王铁昆.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22(4):16.

[2]周学艺.媒体词语误译举隅[J].中国翻译,2001(3).

[3]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24.

[4]张健.英语新闻误译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07(3).

[5]隋荣谊.英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61.

[6]何柳.浅析新闻英语汉译中的误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于杰,李建华.新闻误译的几种情况及成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81-182.

An Exploration to E-C News Mis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Vocabulary

QI Zhihong

(School of English,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and its translation,the deep and surface reasons for E-C news mistranslation we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cognitiv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bulary,to make translator conscious of any possible mistranslation and avoid it through analysis of actual examples.

English news;vocabulary;mistranslation

H 059

A

1008-9225(2010)01-0076-04

2009-09-12

2009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祁芝红(1983-),女,甘肃通渭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小词译员新词
基于拉丁词源的解剖学英文术语的指小词*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坐过站
口译中的“陷阱”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小词不可小觑:as的用法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浅析宋小词长篇小说《声声慢》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