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小品天地宽等

2010-01-08 05:28
新广角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房拍卖会邮票

金 鹏

所谓“文房”,即古之士林文人读书写字怡情的专用书房。“文房”一词的使用,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据《梁书·江革传》记载:“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文房一词,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后世则逐渐成为士人书房的专用词,并且围绕书房环境、书写方式与习惯等衍生出了众多文房用具,除了尽人皆知的“文房四宝”外,还有很多功能各异、质地纷繁的文房辅助用具,这些物品大都在极具实用性的同时,将造型制作的小巧美观、纹饰寓意吉祥,因此“文房用品”也有“文房清玩”或“文房清供”之雅称。

唐宋时期,在文人雅士的竞相追逐下,文房用器大量出现,并进入收藏领域。如南唐后主李煜有“建业文房之印”;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云:“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即提到了笔架和书签这种小文玩。宋林洪的《文房图赞》中有关于使用臂搁的记载;南宋赵希鹄写道:“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宋岳珂《槐郯录》有:“御前列金器,如砚匣、压尺、笔格、糊板、水漏之属,计金二百两。”从中不难看出,唐宋时期的文房器物不仅内容丰富,且价格已然不菲。明清时期是文房用品的大发展时期,追求文房清玩之趣已成为士人阶层的一种风尚。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将文房清玩分为古琴、古墨迹、古碑法帖、金石遗产、古画、珍宝、古铜、古砚、异石、古窑器、古漆器、古锦、异木十三类;明末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也列举了包括笔格、研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图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等45种文玩。这些都是极具书卷气息的文玩小品,试想,古之文人将这些造型各异且具不同功能的用具置于书案之上,不仅方便于实用,而且也为自己寒窗苦读的书斋生活平添了几分睡意,时至今日,也仍是绘事丹青者不可或缺之物。

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文房专场的拍卖已蔚然成风,除了传统四宝屡创高价,一些不同功用,质地各异且工艺精良的文房辅助用具也已经开始被藏家所追捧。比如200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的一件元代黑漆嵌螺钿文会图印盒,估价200万至300万港元,经过激烈竞争最终以962万港元成交,创下了印盒拍卖的最高价纪录,小小文玩出此天价,不禁使人咋舌,就让我们先从印盒说起吧。

印盒,亦称印奁,是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从我国玺印艺术的发展来看,由于宋代以前用印一般为封泥、色蜡、蜜色、水色等,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泥,因此一般认为印盒主要出现在宋代以后。此次拍卖的元代黑漆嵌螺钿文会图印盒,造型呈方型,采用髹漆质地,并以螺钿镶嵌出琴棋书画等文艺活动的纹饰,雕栏附“周通作”、“轩立”款。印盒使用漆器制作非常罕见,这也使得一旦市场上出现了漆器印盒,往往能拍出高价,像香港佳士得2001年春季拍卖会上,便有一件元代剔犀如意云纹方印盒,估价4万至6万港元,最终以当时此类器物的高价,将近22万元人民币成交。

古人云:“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这也使得瓷质印盒成为拍卖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品种。如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件清乾隆青花墨彩诗文印盒,估价6万至8万元,成交价却达到了24.2万元。这件之所以引起买家的兴趣,主要是因为上面诗文的落款为“袁昆”,文献记载此人是继唐英之后主持御窑厂的督窑官。但创下瓷质印盒拍卖纪录的是2003年上海敬华春拍中的一件清乾隆仿古铜釉龙纹印盒,估价8万至10万元,最后以1012万元成交。这件印盒的外形取自明清鎏金铜器,釉色为紫褐色古铜釉上描金,散发着浓郁地宫廷气息,是典型的乾隆御制文房器具。

尽管古人认为用石材制作的印盒并不适合存放印泥,但是如果遇上名家雕刻,则会大大提升身价。如北京翰海2004年春季拍卖会上的一件清初雕刻名家尚均雕寿山石夔凤纹描金印盒,估价25万至35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88万元。其料取红色寿山石,仿漆器剔红之效果,以方格锦地为纹,工巧极侈而无繁缛之感。在北京保利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有一件清陈曼生制寿山石诗文印盒,估价仅有8000至12000元,最后却以47.04万元的高价成交。此印盒在方寸之间满刻多达一百余字的长篇词赋,字里行间行气疏阔,点画横逸,是陈曼生书法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一件小中见大的珍品。

除印盒外,臂搁也是常见的文玩小品之一,是古人书写时必备之物。由于我国古代的书写习惯都是从右向左竖写,为防止手上或衣袖沾墨,因此就在腕下搁个物件,此物即称臂搁。由于常置案头,臂搁身兼饰物之能,它不仅讲究材质,雕镂工艺也求精湛。如2005年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公司都有臂搁拍出了佳绩,其中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春拍时推出一对清乾隆黄玉雕暗八仙纹臂搁,成交价达到了40.7万元人民币,而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清末牙雕《岁寒三友》臂搁,也以44.5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从目前的拍卖纪录来看,臂搁的最高成交价格还是2002年北京翰海秋拍的一件清乾隆御制粉青釉竹节臂搁,以71.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造的。从传世数量来看,竹刻臂搁还是市场的大头,作为普通收藏者以及投资者来说,可以首先关注竹刻臂搁,其投资空间也是非常可观的。比如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的一件当代竹刻名家范遥青刻竹林雉鸡图臂搁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竹刻臂搁的纪录。时隔几年,2007年北京诚轩春季拍卖会推出的清早期竹刻松荫高士图臂搁,以30.8万元的价格成交,一举打破了之前臂搁的成交价格。

再有镇纸,就是人们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使之平帖不动的文具,亦称书镇、压尺等,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镇纸的外形不过像一把尺的样子,但实际上,镇纸的形状千变万化,有戒尺形、方形、圆鼓形、伏兽形等等,而目材质也多种多样,有铜质、玉石、陶瓷、玛瑙冰晶、以及紫檀、黄花梨、金丝楠木、乌木等各种硬木,皆有用之。从目前的拍卖市场来看,目前镇纸价格的拍卖纪录是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一件明17世纪田黄石雕瑞狮纸镇以4167.92万元的价格创造的;在此前一年的秋拍中的一件元明时代黄玉卧犬纸镇曾以273.904万元的高价成交,仅仅一年,小小镇纸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另外,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还有一件清乾隆御制紫檀木雕海水云龙纹轴盒以152.6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书画轴盒拍卖的新纪录;一件清初玉雕辟邪水注,以120.84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了拍卖

或交价最高的水注。

诸如上述,不胜枚举,虽然都是文房用具中器型较小者,但留存于世者,却多为名贵之材或名工之作,抑或是名家所用。由此可见,也正是这些人文因素彰显了文房用器特有的人文情怀,这就自然使得投资者对于这种文房小器的投资前景更加看好,文玩小品虽小弥精,真可谓是“文玩小世界,赏投天地宽”。

上美国内最大私人藏品展:陈逸飞《踱步》自画背影

“红色经典”是近年来国内拍卖场上热捧的对象,也是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近期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展出了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主题性作品76件,其中包括陈逸飞的油画《踱步》。这幅作品以4043.2万元成为今年春拍单件中国油画的最高成交价,也创下了陈逸飞作品的市场最高价,比陈逸飞的《黄河颂》在2007年创下的4032万元成交价多出11万元,且远高于陈逸飞的《长笛手》在去年11月10日拍出的3248万元的成交价。

《踱步》,创作于1979年,尺幅达186厘米×356厘米,是一件自画像性质的作品。画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作品中画了自己的背影,表现出以人文视角反思近现代史的主题。画面的左侧是一把带有厚重历史感的老旧黑色靠背木椅,右侧是艺术家自己低着头沉思的背影,背景则是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和八国联军等内容的历史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既是上海美术馆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策划的一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私人藏品展——本次展出的全部作品均来自上海女收藏家王薇的私人收藏。其中,陈逸飞油画名作《踱步》、沈嘉蔚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等许多在拍卖场上高价成交的“红色经典”作品填补了国家美术馆的收藏空白。专家认为,该展览既从学术上肯定了“红色经典”的美术史价值,也揭示了诸多重要拍品成交后的流向,提出了私人收藏如何弥补国家美术馆的不足并向公共收藏转化的历史课题。

来源:文汇报

“中国奥运第一国宝”流拍估价1000万元

近日,“无与伦比·奥运专场拍卖会”在京举行,60多件拍品成交总价超过350万元,众多1元起拍的产品拍出数十万的价格,不过1000万元起拍的“中国奥运第一国宝”——1936年奥运药箱流拍。

“无与伦比·奥运专场拍卖会”准时开始后,有三分之一的拍品1元起拍。拍卖现场,20多位买家对众多拍品展开争夺,奥运收藏家克劳琛“打飞的”来到北京,成为此次奥运专场拍卖会国际买家第一人。至结束时,60多件拍卖品总成交价超过350万元,只有10多件拍品流拍。

其中,1元起拍的萨马兰奇签名珠峰纪念火种灯和球王贝利签名“祥云火炬”分别以30.1万元和35.1万元的价格成交。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起拍价1000万元的“中国奥运第一国宝”——1936年奥运药箱流拍。据了解,该药箱是1936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赴柏林参加奥运会时,随队医生舒鸿所使用。该拍品的持有者赵晓凯表示,流拍的主要原因是该物品的价值还没有被大家预见,起拍价定得太高了。

来源:京华时报

《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1.8亿成交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记者从中国嘉德获悉,11月23日落槌的2009秋季拍卖会总成交额高达15.33亿元人民币,为去年秋拍3.6亿元总成交额的3.3倍,也较今年春拍5.41亿元大增近10亿元,刷新历史单场最高纪录。

本次秋拍成交额,几乎与嘉德2008年全年18亿元的成交额相当。其中,中国书画部分总成交额创纪录地超过11亿元人民币。“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尤为引人关注,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亿8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雄冠全场。

该专场为中国嘉德在全国首开的包含宋、元、明、清法书作品专场,总成交额2.48亿元,单件作品平均成交价格高达近300万元人民币,成交比率91%。

来源:新京报

人民币中钻石级藏品:1966年1角钱如今值1万

什么东西失去使用价值后却反而升值?

答案是:钱币。

人民币退出流通领域,由中国人民银行回收统一销毁,只有少数散落民间或者由一些特许商家作为藏品销售,这些散落的人民币就成为集藏爱好者竞相追捧的对象,其价格也一涨再涨。

“纸币不像贵金属纪念币,它是不可再生的,贵金属纪念币可以熔了重制,纸币毁坏了就再也没有了,人民银行也不可能再次发行。它是稀缺物品,越到后面越值钱。”长沙市藏金阁藏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剑峰这样解释退出流通纸币升值的原因。

赶紧翻翻你们家的老箱底,看看是不是有以前发行的人民币遗忘在哪个角落了,也许就值个万儿八千的。

从1948年12月1日至今,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二、三套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其投资收藏价值正不断攀升。据钱币公司的负责人介绍,第一套中的“蒙古包”、第二套的“苏三券”、第三套“背绿券”都是其中的钻石级藏品,当然价格也是最高的。

“蒙古包”面额五千元,只在内蒙古地区发行,极为珍稀,目前上品市场参考价为38—50万元。

“苏三券”是由前苏联代印的三元、五元、十元券合称,均为珍稀券种,其中以十元券最甚,其四周尤其是正面左侧有较宽的白边,业界俗称“大白边”。上品“大白边”市场参考价在11万至16万之间。

“背绿券”是1966年发行的1962年版1角券,因其背面菊花两边为墨绿色得名。分空心五角星水印和无水印两种,空星水印上品市场参考价在12500—17500元之间,无水印上品8013—1200元。

据记者从钱币公司了解,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价格已升至600万元,第二套人民币目前价格是18万元左右,第三套人民币的价格也在2万元左右。

来源:三湘都市报

“大一片红”刷新纪录“华邮”处于上升趋势

日前,面值仅8分的“大一片红”在香港以368万港元刷新单枚中国邮票拍卖最高纪录。11月10日,一枚“大一片红”未发行邮票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以280万元高价成交,创出内地该邮票成交新高。

天价成交,内地邮品专场首次过千万等利好消息强烈地刺激着邮品市场,中国邮市的春天是否再次来临?

“不论市场如何,‘物以稀为贵始终是收藏第一定律。”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邮展评审员、深圳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寇磊曾以邮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获得三次世界邮展金奖。他认为,邮票一旦进入收藏市场,就会受到市场规律的调控。总体来说,邮票是否有价值要具体看邮品的品相,如票面是否整洁、鲜亮、有无折痕污点等,从这点上来说新票比旧票有保证。但。“物以稀为贵”,存量较少较难觅的邮票价值较高,珍罕的价值更高。如清代著名的“红印花小字加盖当一元”邮票(俗称“小一元”),至今发现存世的有31枚,其中新票30枚,旧票仅1枚,新票1981年的市价约20万元,1988年的市价攀升到75万元,旧票估价则为120万元。2006年6月5日,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枚“小一元”新票以242万元拍出,刷新了“小一元”拍卖的世界纪录。“小一元”旧票由于是孤品,目前已是无价之宝。

近日拍出天价的“一片红”邮票也是如此。“一片红”由于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的珍品,并名列世界珍邮之列。

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的寇磊对于邮票收藏市场颇有研究。提及邮票市场走向,他表示非常看好“华邮”。“中国近年来经济一路走强,因此中国邮票在国际市场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寇磊说,“小一元”虽然是公认的华邮第一名贵邮票,但其拍卖价格在三年前一直徘徊在100万元左右。2006年,其一下涨到242万元。“一片红”也是如此,其在两年前价格大致100多万元,却在这两年连连拍出天价。寇磊认为,“华邮”升值空间很大,是国内外藏家收藏投资的关注重点。在国内主要集中在解放区邮票和“文革”期间发行的邮票,清代邮票近年来也开始引发藏家重视。海外市场则集中在清代、民国和解放区邮票。

来源:深圳商报

猜你喜欢
文房拍卖会邮票
赖海鸣
文房四宝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家有谢天谢地
邮票被谁拿走了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倪克樑
英国 绵羊拍卖会
超重
文房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