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帝选陵址和十三陵地区的村名

2010-01-08 03:00朱祖希
北京档案 2010年12期
关键词:陵寝村落

朱祖希

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夺取政权之后,便登基称帝,改国号永乐,称明成祖。继而又决定迁都北平,并改称北京。随即筹划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与此同时,还命礼部、工部派人四处寻觅陵址。其间便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据说,有位风水先生看中了口外的一处陵址。这里地势高亢,背山面水,风水极好。他绘制了图录呈明成祖御览。朱棣看后也点头称是,便派官员到实地勘察。孰料其间有一座村庄名“屠家营”。心想,这“猪”(朱)进了屠家营,那就只是挨宰的份了……连忙说:“不行、不行!”赶紧再到别处相地。

后来,阴阳先生又相中了京西的一处风水宝地。但这里却名“狼窝”。“猪”(朱)进了“狼窝”,自然也是凶多吉少,连忙说:“不吉利!不吉利!”

其后,又相中了位于今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上的燕家台。这里有东西两条龙门涧,两涧在山前汇合成一个“二龙戏珠”的态势。燕家台(村)就座落在山前台地之上。显然,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但是,当燕家台的村民得知皇家已相中燕家台的消息之后,便编起了一首民谣:

晏驾台,晏驾台,王孙公子往下来。

一月二月没饭吃,三月四月瘦成柴。

六月七月蹬了腿,死了尸骨没人埋。

“晏驾”,古时指“皇帝死了”。他们把“燕家台”改为“晏驾台”,并编成民谣,到处传唱。这首民谣终于传到了皇宫里。永乐皇帝听了便连连摇头:看来这种地方,咱是去不得的,晦气!

之后,还曾相中现潭柘寺所在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讲,这里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冰蚀而成的山间小盆地。地势虽然幽闭,但毕竟不够开敞,永乐帝不同意。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翊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黄土山。”廖均卿是江西一位名气很大的术士,即风水先生。

明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亲自御驾巡视,并看中了这片“山峦起伏,形势险要,既背山面水、背风向阳,又可因山设卡、屯兵戍守”的良址吉地。并下令把“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调山东、山西、河南、北京和浙江等布政司、直隶府州县民夫、工匠来此营建陵寝;北京周边的卫所,也都调拨兵士助役。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筑成,“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之左右而同为一域焉”。依次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形成了一个以长陵为中心的陵区,统称为“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距北京西北约50多公里的昌平境内,原是燕山山脉众多的山前盆地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这里三面环山,东有五云山、西有凤凰山;北有黄土山(后称天寿山),南面则有龙、龙虎二山犄角而立,被风水家称之为“左青龙,右白虎”。源自西北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上下口沟等在陵域东南部汇成一泓碧波(即今日的十三陵水库)成为东沙河的源流。

当我们在假日或驱车或骑自行车、或步行,越过用汉白玉雕砌的石牌坊,站在大宫门极目北望:但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芳草如茵、百花盛开;一条略现蜿蜒的神路伸向远方,十三座皇陵掩映于花木扶疏之中,金碧交辉,煞为壮丽;陵域内数十个村落,犹如点点繁星散布其间,庄稼油绿、果木花香,呈现出一派生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又会发现,这些村落的名字与明十三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十三座明皇陵中的长陵的规模最大,因为这是永乐皇帝的陵寝;思陵最小,因为这是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陵寝。虽然规模不同,却大都有祭祀署、朝房、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卫等,置于各个陵寝的或左或右,各司其职。如“永、昭、定、庆四陵的神宫监多至三百余向,设内守备太监一人,神宫监掌印太监十二人”。

当时的圣驾谒陵仪式更是隆重非凡,其奢侈浩繁的程度,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里仅以万历十六年(1588年)上昭陵谒陵一次为例,其中仅女轿夫就达1600名;随驾钱粮大骡车72辆;膳房甜水车100辆。其它如吃的、用的等等,真可谓不计其数。而“神宫监”就是司各陵监护、祀陵的。所以都在陵寝周围或左近。“果园”则是专侍各陵四时供果的,离陵寝所在地就相对远一点。不仅如此,在陵域的四周还依山势设有10多个隘口,如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领口、椎石口、德胜口、西山口、燕子口、榨子口、上下口等。这些隘口都筑有域垣,有的还设有水门,十分坚固。十三座陵寝除思陵而外,都设有“卫”。“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主率领军事防护陵寝。其公署则皆皆在州城(昌平镇)中。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练演习,有警则赴各隘口把截。”陵域北面不远处,便是长城了。

“黄花城镇直天寿山之后,为长陵玄武,为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今延庆县境内),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而居庸关在战略上的地位可谓史不绝书。《淮南子》云:“天下九寨,居庸其一。”《金史》则说:“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至于明代,在陵园驻兵不仅是为了护卫陵寝,亦是为了保卫京师之需。

那么,在守备如此严密的明代陵域之内,自然也是“皇家禁地”,不会,也不可能有供百姓居住的村落。即或在朱明王朝覆灭,代之以满清王朝,处于政治的重要。陵域被悉心保护,而且还不断有修葺陵寝和谒陵的活动。但是,随着清统治者的消亡,陵域内便陆续出现了居民点,而原先专侍各陵的附属设施如监、园、卫,乃至专侍修陵的工部厂等亦都成了十三陵地区村落发展的基础。如长陵村、泰陵村、茂陵村、裕陵村、庆陵村、献陵村、景陵村、永陵村、得陵村、康陵村、昭陵村等或泰陵园、悼陵监、上下口、燕子口等等村落名称便都是因此而来的。

值得提出的是长陵的东西两侧还有“东井”“西井”两个地名。原来,这是朱明王朝罪恶的殉葬制的见证。具体而言,就是在皇帝“驾崩”之后,宫廷中的嫔妃便要被赐死,为皇帝陪葬,并分别置于东井、西井之中。其中有长陵朱棣妃16人,献陵朱高炽妃5人,景陵朱瞻基妃10人。“其曰井者,盖不墜道而直下,故谓之井尔。”只有圹穴,没有隧道,棺椁由上而下,如井一样。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殉葬制方被禁止。陵域内也才出现了宫里妃嫔的陵墓。“万娘坟”便是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万贵妃的陵墓。“昭陵之左,九龙池上南行二里许为苏山,有万贵妃之墓,宪宗妃也,制如二井,东向,今毁。又南为银钱山,有郑贵妃暨二李、刘、周四妃之墓,神宗妃也,制如二井,南向,今毁。又南为襖儿峪,有四妃、二太子墓,中闫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冲哀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世宗妃太子也。又南为悼陵,制如二井,东南向,孝洁皇后陈氏,初谧悼陵,葬此。世宗崩,迁永陵,而其封兆尚存”。现存的村名“悼陵监”即由此而来。

至于南星村、北星村等,则是1958年“大跃进”中修筑十三陵水库时,因淹没区迁村,如工部厂、东山口、德陵园等而新建的居民点;胡庄则是原“十三陵林场”的所在地。

明十三陵已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而且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布列在山前洪积台地上,又掩映于绿树丛中的陵寝,包括那条略观蜿蜒的神道,向人们展示并诉说着明代数百年的历史沧桑,而数十个村落及其尚存的地名,则向人们展示了十三陵地区的历史地理变迁。

猜你喜欢
陵寝村落
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与确立
近40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
传统村落:小开屯村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慈湖蒋陵首次清明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