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2010-02-09 03:41华正学马玉君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多党合作苏维埃

华正学 马玉君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政治潮流,因而有关政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自然就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一个国家和地区到底要建立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和政党模式,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是受制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人民的选择和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党模式。但是,西方国家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以各种理由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将“一党专政”等罪名扣在社会主义国家头上,并且还引经据典地指责社会主义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民主性”,缺乏多党合作的传统。事实果真如此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乏多党合作的政治实践,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列宁有着十分丰富的多党合作思想。在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和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党际关系的今天,深入研究、学习列宁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列宁丰富的多党合作思想形成原因

探讨列宁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必须搞清楚列宁为什么会有着如此丰富的多党合作思想,这也是研究列宁多党合作思想的逻辑起点。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联合思想的理论启示。早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要想战胜比自己强大几倍的敌人,不仅要组成自己独立的政党,而且必须同其他工人政党和民主党派实行联合与合作。为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1]285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分析了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政党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具体做法。他们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1]285“一旦必须进行反对共同敌人的直接斗争,两个党派的利益也就会暂时趋于一致。”这样,“不同阶级的这种联合,在某种程度上向来是一切革命的必要条件。”共产党完全可以“暂时支持其他政党去实现或是直接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或是朝着经济发展或政治自由方向前进一步的措施”,“暂时利用其他政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也就可以“同他们一起采取暂时的共同行动”。[1]685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地分析了共产党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区别,预见到了共产党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联合的阶段性和暂时性,指出这种联合一旦战胜了共同的敌人,就有可能分裂为不同的营垒。这就要求共产党与非无产阶级政党的联合必须是有原则的、有条件的。在联合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和行使对于同盟者的批评权。“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时刻坚持政党联合的领导权。“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2]应该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2.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所面对的特定国情。当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走上领导俄国革命前台的时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列宁不仅要面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攻击和篡改,还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在推进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程中,列宁所面临的第一个实际问题就是俄国还仅仅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此时的俄国虽然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依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俄国的无产阶级虽然已经成为一支比较成熟的革命力量,但她毕竟不过几百万人,要战胜相对强大的敌人,不广泛联合其他阶级、阶层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取得革命成功的。严峻的现实使列宁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3]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建立暂时的联盟,是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没有工人民主派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步调一致的行动,就不可能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是绝对的真理”。[4-5]

3.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内在本质要求。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政权。在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占据统治地位,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需要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还是一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在农民国家中实现无产阶级专政”。[6]在俄国,“无产阶级不但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5]3要想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无产阶级要是不把大多数居民争取过来,就不能取得胜利”。[7]同样,“在俄国这样一个全由小资产阶级分子经营农业的国家里,没有小资产阶级的援助,我们是无法长久支持的”。[5]49-50[8]这样,布尔什维克党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和争取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并拥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而当时的这些群众又基本上处于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其他政党的影响和控制之下。如左派社会革命党在农民中就有很大影响力。列宁甚至称左派社会革命党“是代表农民的真正愿望和利益的政党”,“在农村里很吃香”。[9]54因此,要想积极动员农民、小资产阶级参与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中,参与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无产阶级政党只有通过“工人和被剥削农民的紧密联盟,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坚定不移的斗争,才会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10]这样,积极团结和广泛联合那些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群众组织或政党,将它们吸收到苏维埃政权建设者的行列,就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重要任务之一。

4.当时俄国确实存在着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开展合作的现成平台——苏维埃。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在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中出现的群众性罢工组织。它一经出现就在工人、农民和士兵以及俄国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并逐渐演变成为俄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多党合作的舞台,成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在人民中间根深蒂固的、在群众中间享有绝对信任、充满革命热情、同有组织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政党有密切联系的全俄政治中心”。[11]4当时的苏维埃,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者和革命民主派的没有正式缔结的广大的战斗联盟。当时俄国的各个政党都参加到苏维埃中来,这当中,既有社会主义的政党,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也有资产阶级政党,如立宪民主党等。并且,俄国社会民主党在苏维埃范围内已经同其他革命政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但是,由于各个政党都在苏维埃中有一定的比例和影响力,要苏维埃完全向一个政党靠拢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列宁指出:“没有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没有社会民主党人和革命的民主派的战斗的合作,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俄国革命的胜利”。[11]5并且,这一从群众性政治罢工中产生的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工人群众的非党组织”。是“人们独有的创造力的产物”,是“人民的主动性的表现”。因此,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积极参加苏维埃,一方面可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苏维埃引导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用革命的战斗联盟来对抗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争取把绝大多数群众团结在社会民主工党周围。“把一切愿意而且能够为改善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而共同斗争的人,把一切只要起码在政治上是正直的人,把一切人(只要不是黑帮分子)都包括进来”。虽然这样有可能造成苏维埃的严重不纯,但“我们不怕成员广泛和成分复杂,而是希望这样”。[11]2-5

二、列宁多党合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列宁领导的多党合作实践是从1917年到1924年。纵观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多党合作的短暂实践,在多党合作的过程中,列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强调了下述基本原则:

1.真心实意地邀请并欢迎其他政党与布尔什维克党一起分掌政权、联合执政的原则。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成政权,由谁执掌政权。因为十月革命并不是由布尔什维克一个党单独发动和领导的,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自然要吸收并包括与布尔什维克党一道共同领导革命成功的其他政党。因此,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列宁说的最多的莫过于“我们曾经邀请大家都来参加政府”。“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没有排斥任何人,即使在目前它也十分愿意让退出苏维埃的人再回来,愿意承认他们在苏维埃范围内的联合”。“我们过去同意,并且现在仍旧同意同苏维埃中的少数分掌政权”。经过列宁的艰辛努力,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依然退出苏维埃政权,只有 7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人民委员会,与布尔什维克一起共同执掌政权,实现了苏维埃俄国多党联合执政的历史事实。由此可见,列宁是高度重视并真心实意地愿意促成多党联合执政的。西方国家的某些学者攻击列宁没有多党合作意愿,从来都是热衷于一党专政的说法、言论在历史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2.多党合作必须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多数掌握政权的原则,即保持布尔什维克党对多党合作政治领导的原则。俄国的多党合作实践在十月革命前后曾经历了一个性质迥异的变化。在此之前的革命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是苏维埃中的少数,而苏维埃中的多数却被非无产阶级政党占据,结果造成广大人民拥护苏维埃,而苏维埃却拥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党要想争取群众、领导革命,就必须“在苏维埃中扩大影响,争取多数”。[11]4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全俄苏维埃“二大”上,布尔什维克成为多数,布尔什维克就“不仅有权利,而且在人民面前有义务组织政府”。[9]284如果这时的布尔什维克党接受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最后通牒,不去组织政府,那就是害怕运用自己的多数,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所以,列宁反复强调:“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不愿意讲价钱,我们不愿意讨价还价”。[12]“不论与其他革命派订立书面模样的实际联盟,都不能而且不应当在理论上、纲领上、旗帜上实行妥协和让步”。[13]由此可见,在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列宁是特别强调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独立性的。列宁特别看重布尔什维克党对多党合作实践的政治领导,要求保持对多党合作当仁不让的领导权。

3.参加多党合作的政党必须拥护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原则。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政党数量众多。这些政党良莠不齐,政治主张五花八门。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到底吸收邀请那些政党参与政权合作,成为自己的同路人,就必须确定一个坚定的政治原则。我们注意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政党的合作绝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坚持多数掌握政权的原则;分掌政权的少数派“必须诚恳地服从多数,并执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全体批准的、采取渐进的坚定不移的步骤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9]287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多党合作。后来的事实也恰恰证明,布尔什维克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合作破裂,以及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退出各级苏维埃机关,都是因为这些政党没有很好地坚持、遵守这些原则和协议,不愿意苏维埃俄国的革命沿着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发展下去,或是以武装暴力的手段参与反革命叛乱,或是公开鼓吹推翻布尔什维克,从而直接破坏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必须尊重并照顾其他政党的具体利益,允许其组织独立、活动自由的原则。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以后,为了保护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维持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在有些对群众有利但不符合本党纲领要求的重大问题上,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纲领,以满足群众的要求。例如,在解决土地问题时,布尔什维克政府就通过了为农民所拥护的社会革命党人的土地纲领,而这个纲领同布尔什维克的纲领是相违背的。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政府实行的政策不是某个政党的政策,而是人民的政策。在布尔什维克同联合政府中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关系上,列宁也强调要尊重少数派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他表示,政府中哪怕只有一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布尔什维克也可以实现真诚的合作。同时提出在坚持多党合作的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其他政党可以有自己特殊的思想理论,独立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包括自己的报纸和出版物。可以就当前的政策问题发表和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也可以就这些问题与布尔什维克党商讨和争论。但这一切都“不能因此而使迫切的、生动的、大家承认的、团结了所有正直的人的革命事业蒙受损失”[11]4为前提。

三、列宁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在列宁之后,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多个政党和多党合作实践。但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条件和革命道路不尽相同,多党合作也各具特色。总体上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回顾总结列宁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至少给我们下述四个方面的深刻启示:

1.任何国家的政党制度都是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林林总总,不尽相同。但判断一种政党制度或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是否有利于提高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主发展。苏维埃俄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解决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革命政党的和平共处问题,同样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为此,列宁从苏维埃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革命政党联合执政的思想,并进行了具体的共掌政权的实践。但是,苏维埃俄国随后不久发生的从多党合作到一党专政的转变,并最终形成长期以来苏联一直是一党执政的局面,这既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更不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初衷,反而恰恰是列宁最不希望看到的状况。苏维埃俄国一党专政的形成,完全是20世纪20-30年代苏维埃俄国具体的历史的国际国内背景、政治力量对比和人民选择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们说,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从来就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政党模式或制度。资本主义不一定必然就是多党制,社会主义也不必然就是一党制。至于究竟要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完全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是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人民的选择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制度或模式也难有孰优孰劣之分。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建设社会主义确需一切愿意为之奋斗的阶级、政党和政治力量的积极参与。从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看,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任务艰巨。这就需要更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也就是说,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是人越多越好,而不是人越少越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以宽为宜,而不是以窄为宜。从列宁多党合作的实践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看,是团结并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多党合作制度而不是彼此倾轧的多党竞争制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多建立起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那种认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待夺取政权后建立一党制政权的主张在理论上就是十分错误和荒谬的。

3.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多党合作必须要有巩固的政治基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是多党合作制度长期存在和顺利发展的可靠政治保证。如何在坚持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多党合作,实现不同政党间的政治联合,分掌政权,那就必须要做到求同存异,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实现政党联合。当然,这种政党联合的政治基础越一致、深厚,政党联合就会越稳固、持久,反之亦然。应该说,苏维埃俄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人所共知的,那就是“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多数掌握政权的原则”。也就是要接受苏维埃中的多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同时执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的、采取渐进的、坚定不移的步骤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但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并没有遵守自己的政治承诺,一方面,拒不接受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不参加联合政府,另一方面,又以武装叛乱、与反革命分子同流合污等方式阴谋推翻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将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其结果必然导致苏维埃俄国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的丧失,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4.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多党合作还要找到一个各方共同认可的组织形式。多党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政治力量、多个政治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为着一个共同政治目标而开展的政治联合。但要想使这种政治联合长久地持续下去,必须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认可的合作方式,寻求到一个恰当的组织形式和工作载体。否则,这样的政治联合就很难展开,更难以持久。现今,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多是以统一战线的方式存在的。因为这种形式不是国家政权机关,其广泛性更加明显,可以吸收更广泛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代表参加,因而为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而列宁时期苏维埃俄国的多党合作却不一样。首先,苏维埃俄国的多党合作是在苏维埃政权的范围内进行的。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是一个掌握无产阶级国家全部权利的机关,就对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一旦无法满足这种标准和要求,多党合作就有破裂的危险。其次,苏维埃俄国的多党合作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机关范围内合作共事。进入这样的机关,就必须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执行有利于无产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而,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合作对象的行为规范上,要求更高,约束更具体。现在回过头看,如果当年苏维埃俄国的多党合作不是在国家政权机关内部,而是选择一个具有监督、咨询性质的议政机构,那么,参加合作的各个政党就不至于为了一个名额、一项政策、一个法令而针锋相对、尖锐斗争了,苏维埃俄国的多党合作实践也许会存活更长的时间。但历史不能够假设。苏维埃俄国当时的历史情况也不存在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多党合作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可能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43.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0.

[4]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3.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7]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

[8]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1.

[9]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5.

[11]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9.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猜你喜欢
布尔什维克多党合作苏维埃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列宁对布尔什维克政党制度选择的探索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论苏俄红军的建立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海陆丰: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试论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形成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