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江精神的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

2010-02-09 03:41胡丹鸯
关键词:浙江精神大学生

党 浩 胡丹鸯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孕育了许多带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浙江精神便是民族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浙江精神的内蕴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浙江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具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文化特质,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崇文厚德、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这些精神品格洋溢在浙江美丽的山水间、灿烂的文明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浙江精神经过长期的流变、熏陶和熔铸,已深深地积淀在浙江人民深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1.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精神的自觉萌发。改革开放后,浙江精神在理性自觉的实践中被激发出来,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浙江人民谋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力量。1978年,在当时全国的28个省市区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 GDP列第16位,位居全国中游。到了2009年,浙江经济总量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全国第四,人均 GDP位于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后,全国省区第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省区第一。一系列数据、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表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和精神作用的引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精神的生动概括,始终激励浙江人民抓抢机遇、艰苦创业,鼓励浙江人民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不为困难所慑服、不因逆境而动摇,积极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显然浙江精神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区域文化精神资源。

2.新时期浙江精神内涵的充实和提高。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十六大以后,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浙江精神的内涵也需要充实和提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内在要求。”[1]2006年,面对浙江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进一步发展的新要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门撰文把浙江精神再次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1],十二字的浙江精神内蕴着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的“求真”精神,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诚信”精神,和美与共、和睦有序的“和谐”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励志奋进、奔竟不息的“图强”精神。这十二个字是新时期浙江精神的高度凝炼,成为浙江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将激励浙江人民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3.浙江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鉴于浙江精神丰富的蕴含内在,需要深度发掘浙江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求真务实是浙江社会发展的一贯精神诉求,诚信和谐是先进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开放图强是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和精神状态。新时期浙江精神的内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浙江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解析和阐发。在对浙江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掘中,特别要注意对那些贯穿于民族精神和浙江精神始终,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价值要素的开采和发掘,注重对那些正日渐式微但又合乎未来发展需要的精神素质的保持和弘扬。

4.浙江精神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也是浙江崛起的重要经验。无论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早期浙江精神,还是求真务实、开放图强的新时期浙江精神,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和保障。是贯穿浙江精神始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要素。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只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才能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的辉煌。只有始终保持不畏艰苦、奋斗不息的精神状态才能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持久繁荣。因此,倡导艰苦奋斗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保持经济社会长久繁荣的客观需要。正是站在这一战略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后多次反复强调全党和全国人民要继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5.艰苦奋斗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浙江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校向社会输送了140万大学生,他们为推动浙江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如何使艰苦奋斗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继续践行和弘扬浙江精神,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近年来由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有所懈怠,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真正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以浙江精神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应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加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首先要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艰苦奋斗,最早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克服困难而体现出的一种行为和精神风貌,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传统智慧。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但是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由于物质匮乏、生活困难,艰苦奋斗精神被表象化为节衣缩食,吃差穿破。近年来由于对艰苦奋斗精神科学内涵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以至于一提到艰苦奋斗,马上想到的也是节衣缩食,过苦日子,导致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持和弘扬。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作用,科学把握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对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积、流传下来的为广大人民所崇尚的优秀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困难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等等,无不表达了艰苦奋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作为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抗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各个领域。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典故以及改革开放后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遭遇千难万险、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的“四千万”精神,都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2.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重大历史关头,从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到今天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芒。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奔向小康的进程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便是艰苦奋斗精神具体化、地域化的表现形式。“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艰苦奋斗精神形象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3]

3.艰苦奋斗精神是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精神的动力来源于理想,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但应该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是激发进取的动力。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人,胸怀理想,正视差距、发奋图强。改革开放后的浙江人民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一些普通的浙江农民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砺和锤炼,完成了从修鞋匠、泥水工、打铁匠、弹棉工向商界巨子的转变,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

4.艰苦奋斗精神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实现理想或目标的道路上,充满着困难和挑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农耕文明和工业经济时代,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获得量多、质优的产品,在知识经济时代,则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才能获得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但是,不管在什么年代,无论是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是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出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正是从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从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起,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因此艰苦奋斗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务实尚真、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涵义。所以,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要求不怕困难、敢于和善于战胜困难,还要求客观辩证地对待困难和眼前,实事求是的评估当前的利弊条件,克服急躁心态和急功近利思想、讲求实效、不鹜虚名,踏踏实实地做好当前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再开拓进取。

5.艰苦奋斗精神是简约朴素的生活态度。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决不意味着可以铺张浪费、无度地消耗资源。恰恰相反,应当清醒认识我们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资源条件,大力提倡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靠艰苦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值得指出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简约朴素的后现代生活,与国内常见的铺张浪费形成强烈对比。有人认为铺张浪费拉动了内需,这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拉动内需是以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前提的,目的在于通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起到对经济结构合理调整的作用。所以拉动内需决不是指鼓励浪费。正如胡锦涛在考察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的那样:“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发达了,人民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4]

三、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路径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着眼于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基础。其次,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使大学生明确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是等、靠、要得来的,而是艰苦奋斗得来的。艰苦奋斗是实现地域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再次,艰苦奋斗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使大学生懂得一个人要成才,要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只有走艰苦奋斗之路,历经磨练,才能成为有用之才。第四,要帮助大学生明晰艰苦奋斗的时代意蕴。让他们懂得,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条件下讲艰苦奋斗并不是把艰苦奋斗与提高生活水平对立起来,艰苦奋斗恰恰是为了改善生活。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是一种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一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等。第五,将艰苦奋斗教育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章节的具体内容中去。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一部分,以及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等章节中融入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总之高校各门思政课都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对艰苦奋斗精神进行解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艰苦奋斗精神的校园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还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创造条件,举办融时代性、学术性、思想性和艰苦奋斗教育于一体的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会,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质量、层次和水平;还可以充分弘扬学生中艰苦奋斗者的典型事例,这些榜样就在身边,实在而亲切,宣传他们的事迹,对于抵制追求享受的风气、破除不思进取的心态、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必定是非常有效的。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大都是 80、90后,其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优越环境中长大,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人生履历较为简单,心理相对脆弱,吃不了苦头,受不了委屈,应对挫折能力差。这样的心理素质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大学生担负的社会责任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大力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测量与知识普及等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竞争、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自觉性。

4.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学校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和广阔天地。因此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使其受到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可以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和本校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走进工厂、田间、市场和写字楼等,访谈各界人士,参加社会调查、科技创新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到不同阶层的普通劳动者工作的第一线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亲身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这既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国情、增长见识、了解社会,也有助于学习普通劳动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艰苦朴素的品格和生活作风,锻造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

5.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融艰苦奋斗教育于其中。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现实中很多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梦想和冲动,却因畏难情绪而疏于行动。艰苦奋斗意味着有了创意和想法,就要不畏困难、勇于实践,用艰苦奋斗精神激活学子的创业梦想。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人民正是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走在了全国前列。当然,创业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甚至会面临许多风险和不可预测的变数,任何退缩和懈怠都可能导致不再坚持,带来失败。但是一批批从田野里走出来的浙商在创业中遇到困难时,总是以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加上灵活的经营头脑化解困难和危机,走出困境。每一个成功的浙商背后都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鲜活的励志教材。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时,就可以引用这些浙商的例子,阐述艰苦创业、奋斗不止的浙江精神的内涵,鼓励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言败,主动积累和增强艰苦奋斗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奋斗发展中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浙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奋勇前行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以浙江精神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既是一项当前任务,又是一项长远工程,只要我们不断发掘身边有益的精神养料,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大学生成才成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新途径新载体,就会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1]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哲学研究,2006(4):6.

[2]习近平.寄语大学生——继承文化传统,弘扬浙江精神[N].浙江日报,2006-09-28(1).

[3]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07-07-27(1).

[4]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2):1.

猜你喜欢
浙江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