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香菇生产发展概况及思考

2010-02-09 15:24王传福郑明立陈文予
中国食用菌 2010年3期
关键词:西峡香菇食用菌

王传福,郑明立,陈文予

(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地处中原,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适宜培育优质香菇。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方针政策指引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各地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使香菇生产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省香菇产量 (鲜重)达到4×105t,连续4年居全国第二,成为我国香菇生产大省。

1 河南香菇生产发展概况

1.1 三个阶段

河南香菇生产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为段木栽培阶段,产地主要分布在豫西伏牛山区的栾川、西峡、卢氏、南召和豫南大别山区的信阳 (今浉河)、新县,商城、光山,产量约5 000 t。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各地还进行了木屑代料栽培的探索,栽培方法有上海农科院研制的压块法、南召食用菌研究所研制的开放式包块法和信阳农科所研制的开放式两步法。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为木屑代料栽培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全省香菇产量为3.34×105t,较1990年的0.5×104t,增长6.5倍多,较1995年的5.8×104t,增长4.7倍。该阶段的栽培模式主要有2种,一是泌阳模式—大袋、小棚、立体、秋栽,二是西峡模式—春栽、棚架、中袋、适度规模。第三阶段,2005年至目前为木屑代料栽培的全面提升发展阶段,栽培季节有春栽、秋栽和冬栽。春栽秋冬出菇,秋栽冬春出菇,冬栽夏秋出菇;栽培袋子有小袋、中袋和大袋,小袋15 cm×55 cm,中袋17 cm×55 cm,大袋24 cm×55 cm;栽培主料木屑有阔叶树硬杂木、栎毛柴、苹果树枝条、桑树枝条;栽培场地从房前屋后转向大田或林荫下;生产形式由小而全转向社会化大分工、大协作;经营形式由分散的家庭副业转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的支柱产业,栽培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

1.2 两次飞跃

河南香菇木屑代料栽培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1996年前后,泌阳县和西峡县广大科技工作者与菇农在实践中通过多年探索创造出一种培育优质香菇—花菇的栽培技术,出菇率达80%左右,改变了香菇出菇率不及10%的历史,是我国香菇栽培史上的一次飞跃。1997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孟凯亲莅泌阳参观后称泌阳花菇栽培技术是我国香菇栽培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国际蘑菇学会副主席、香菇中文大学教授张树庭先生1998年参观后触景生情,挥笔题词 “泌阳花菇,世界一绝”。中国食用菌协会为推广泌阳、西峡栽培模式于1998年3月在泌阳、西峡成功召开了全国第三次香菇专业会议,泌阳、西峡香菇栽培模式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 1 000余人的一致好评,随即在全国得到推广。第二次是2008年前后,西峡县为适应国内外香菇市场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放眼国内外市场,研究市场需求,预测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经济规律,推动香菇生产沿着市场化道路发展,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将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提高为 “出口企业联合体+标准化生产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一家一户分散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的菇棚集中到远离村庄的标准化生产园区,地面和道路进行硬化,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将以往大小不一,以木头为立柱的菇棚,改为大小一致,统一用水泥作立柱,从长远讲不仅节约了木材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也有效减少了杂菌滋生的条件,目前西峡县70%以上的菇棚都集中到标准化生产园区。笔者认为这一新的模式是现阶段香菇栽培一种较成功的模式,是我省香菇栽培史上的又一次飞跃。这种模式,它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某种技术规范和改进,而是一种更具有中国特色普遍意义的管理科学,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1.3 五个特点

一是发展迅速。1998年全国第三次香菇产业会议在我省泌阳、西峡召开之后,全省掀起了香菇生产高潮。当年全省香菇产量 (鲜重)达到2×105t,跃居全国第三。随后几年每年的递增速度都在13%以上。2003年达到3.38×105t,较1998年增长69%,2008年达到4×105t,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二,较2003年增长47.9%,较1998年增长1倍。香菇主产县 (年产鲜香菇2×104t以上)由原来的2个,目前已发展到8个。目前全省香菇产量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17%,为我省栽培的第二大菇类。香菇生产已成为我省一些地方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西峡县8万农户中有5万户种香菇,香菇收入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占菇农人均收入80%以上。

二是科技进步。长期以来,各地都始终把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群众科技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从省到县都建立有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机构,省农科院建立了食用菌科研开发中心,新乡市农科院建立了食用菌研究所,三门峡、驻马店、周口、商丘农科院或农科所都建立了食用菌研究室,一些主产县如西峡县建立有食用菌科研中心。同时各地都非常注意依托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聘请知名专家作为经济、技术顾问,培养技术骨干,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实际中去,变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在品种选育方面各地都选育出了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香菇菌株,如西峡的9608、灵宝的灵仙一号,泌阳的雨花1号、2号等;在栽培方面,各地都研究推广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香菇栽培科学配方,推广替代物 (苹果枝条、桑树枝条等)栽培香菇新技术;推广导汽灶灭菌新技术,推广定向培育出菇技术,推广花菇育花新技术,推广林荫下夏季香菇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香菇的产量和效益。在产品加工方面,推广机械烘干法,并研制了适合不同规模的烘干加工机械设备。重点研究推广了菇粒、菇丝、菇片的加工技术,逐步形成了香菇酱、香菇调料、香菇方便面等系列化深加工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比较效益。

三是产销两旺。在发展香菇生产方面,始终坚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优势,突出特色,发展生产;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发展中强力推行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注意培育优质香菇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及销售龙头,实现龙头联基地、基地联农户,实现香菇生产和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达到产销两旺。西峡县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扎实,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努力抓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10年来先后组织考察团到日本、香港对香菇生产和市场进行专题考察,邀请日商、港商到西峡考察、收购、办厂。先后承办了中国·西峡全国香菇产销联谊会和中国·西峡香菇国际论坛暨产销见面会,多方融资1.2亿元建起香菇城,今年前9个月香菇产品出口创汇达6 118多万美元,据中国进出口商会干香菇出口理事会理事长颜枚影讲,西峡香菇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达70%。

四是变化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香菇生产发生了明显变化,栽培季节已由传统的季节性栽培转向周年栽培,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香菇产品的要求;二是栽培场地已由房前屋后,院内院外逐步转向大田、林地;三是生产方式已由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粗放经营转向区域化布局,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了新的飞跃;四是发展模式已由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转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组织生产和技术推广,一些自动和半自动化的工厂化生产设施逐步开始应用,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五是效益显著。多年来,发展香菇生产一直坚持一个中心和四个原则,一个中心即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四个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科技兴菌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栽培技术不断创新,生产模式不断改进,生物转化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愈来愈多,栽培效益愈来愈好,投入产出比近年来大都在1∶3以上,今年春栽香菇一个27 m2面积的菇棚,层架栽培2 000袋,纯利润15 000元~20 000元;夏香菇林下平面栽培,1亩地10 000袋,纯利润50 000元~80 000元,与大棚蔬菜相比,效益是大棚蔬菜的5倍以上,与大田作物相比,是大田作物的30倍以上,与养殖业相比,栽培一袋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一只肉鸡的纯收入,栽培100袋的香菇纯收入相当于一只肉猪的纯收入,一个春栽菇棚的纯收入相当于一头肉牛的纯收入,效益极为显著。

2 对今后河南省香菇生产发展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发展香菇生产有许多优势,一是独特的气候优势,气候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冬春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非常有利于花菇生产,是业内专家公认的优质香菇—花菇适生区;二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省可以用来培养香菇的林木约20万公顷,栽培香菇的主要用材林—栎类总蓄量约3×105m3,另外全省还有蚕坡柞林和果园46万公顷,年年修剪下大量枝桠,为发展香菇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三是较强的技术优势,全省从事食用菌科研、教学、推广和生产、流通的高中级技术人员有1 000余人,从事香菇栽培的农民技师、农民技术员近20 000人,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四是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河南全省农业劳动力2 000多万,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 000多万,富裕的劳动力为香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五是庞大的市场优势,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内销市场潜力巨大,省会郑州是我国著名的商贸中心,商贾云集,有利于香菇产品的流通。省内西峡双龙香菇市场、丁河香菇市场、泌阳香菇市场是我国香菇的主要集散地,也是我国香菇价格的形成中心,仅西峡双龙香菇市场年销售额就达12亿元。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在发展香菇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产业化程度与生产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菌种管理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四是产品安全水平与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因此,要客观认识我省香菇生产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香菇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责任感、紧迫感。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努力把我省香菇生产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1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服务

建议各级政府加强领导,摆正位置。当前我省香菇生产发展不平衡,在很多地方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引导行为对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形成,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发展做大做强,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引导和服务。各级政府应为当地香菇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财力、物力的支持。同时,还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菌种、规范市场,加强对菌种对投入品和流通领域的管理,以促进香菇生产健康发展,确保农民增收。

2.2 应考虑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联结机制

在实施产业化中要把保护农民利益和企业利益放在同等的地位,考虑如何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为长期、稳定、持久的联结机制。实行产业化意味着规模化大生产,目前,在一些产业化体系中,多数是建立在企业利益推动基础之上的,是以企业利益为前提的,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这种联结就会断裂,最终受损最大的还是农民。所以,应当考虑如何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更为稳固的机制,以促进香菇生产的发展。西峡的经验值得推广,一是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二是对龙企业进行向农民让利的教育,对农民实行保护价,确保企业和农民双赢;三是教育农民维护企业的利益;四是政府加强法律监督与保护。

2.3 应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推行标准化生产最好的办法是首先必须改变生产方式,不改变一家一户房前屋后分散生产粗放经营的状况,实行标准化生产只能是一句空话。西峡建立香菇标准化生产园区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大力推广。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以质量抢占市场制高点,注意引导菇农从源头—栽培环境、栽培原材料、投入品、菌种等方面注意防止产品污染,在防治杂菌和病虫害中尽量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注意产品的内在品质和营养,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2.4 应大力加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21世纪人类正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食用菌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加强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对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应把食用菌的教育和培养列入计划,不仅需要培育一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菇农和产业工人,而且还要培育出一批高中级科技人才,以确保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西峡香菇食用菌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香菇接种三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河南西峡猕猴桃果园花果管理技术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小香菇的奇遇
西峡你可能与侏罗纪邂逅的地方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