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本质论

2010-02-15 20:26李小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团结爱国者资产阶级

李小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提出,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对于统一战线本质的这个认识,深刻反映了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根本属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安身立命之本,是开展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本质的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阐发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在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最大限度联合同盟者的问题。首先,无产阶级要改变自身的历史命运,必须实现本阶级的团结统一。这种团结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国家内部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另一方面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间的国际联合。这个思想集中体现为《共产党宣言》结尾那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团结统一,还要最大限度地联合广大同盟者。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在求得自身解放的同时,还担负着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这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斗争中,必须联合农民,实现工农联盟;必须联合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还应该联合资产阶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统一战线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团结和联合——无产阶级自身的团结以及联合同盟者。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尤其是国际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并于 1919年领导创建了共产国际,实现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列宁也十分重视联合同盟军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同盟军的思想:一种是直接的,即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种是间接的,即充分利用敌人营垒的一切矛盾。在联合同盟军问题上,列宁特别强调要建立工农联盟,认为建立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革命胜利后巩固工农联盟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在居民中只占少数,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居民中占绝对多数这一基本情况,提出了关于共产党与非党联盟的思想。列宁还从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问题出发,把民族解放运动看做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充分肯定共产国际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把联合的范围扩大到一切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在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始终是以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以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乃至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为本质特征的。

二、毛泽东思想在统一战线本质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革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方面,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工业无产阶级人数极少,革命的力量极其弱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反革命的力量极为强大,但其内部矛盾重重,有隙可乘;在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之间存在广大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而且可能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规模宏大的同盟军,同时尽一切可能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营垒。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本国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统一并不是一个首要问题。另外,直到 1943年 6月共产国际宣告解散,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也不是主要问题。

由于上述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和策略问题,首要的并非本国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统一和国际联合,而是争取广大的中间势力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分化瓦解敌人营垒,最大限度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以便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的独创性贡献,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同盟军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了资产阶级问题。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初创和不成熟时期领导革命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但仅仅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照搬俄国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而只能依靠工农联盟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样,列宁关于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基本条件的思想,在中国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而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革命时突出强调的工人阶级自身团结统一问题,在中国革命中被工农联盟问题所取代。工农联盟在中国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联合同盟者的问题,而是组成革命主力军的问题,是统一战线的基础问题。这样,在中国革命中能否团结广大中间势力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取决于能否正确解决资产阶级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①提出“民族的资产阶级”这个特殊政治概念,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发明。把资产阶级分成两个部分,正确处理资产阶级问题,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的创造。,这是区别于欧美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两者加以区别,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中一个十分复杂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建立起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这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这个联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相当于马恩时代的无产阶级自身团结统一;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相当于马恩时代的同盟军问题。这两个联盟都充满了中国特色,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创造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革命才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取得最后胜利。

三、邓小平理论发展了对统一战线本质的认识

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统一战线主要是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本质上是无产阶级自身的团结以及同其他阶级的联盟。以 1978年 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我们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也已经不再具有阶级联盟的性质。由于思维的惯性,进入新时期之初,我们党内有一些同志曾经错误地认为统一战线可以因此“取消”或者应当“收缩”。[1]邓小平在我国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的关头,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本质的认识,指出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统一战线团结和联合的本质,而是扩大了统一战线团结和联合的范围: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实现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2]。有了这种广泛的大团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1979年 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的根本变化,提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3]同年 9月,邓小平在听取第 14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4]“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5]“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6]10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进一步提出: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7]。“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8]

邓小平的上述论断,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对统一战线本质的新表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统一战线本质论的新发展。这一新表述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统一战线,用和平改造的方法,消灭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了,过去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是我国社会的主人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统一战线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就要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

第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祖国统一大业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一战线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就要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把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把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都团结起来。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联盟。

第三,新时期统一战线要处理的已经不再是敌我友之间的阶级关系,统一战线也不再是阶级联盟,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不以“社会主义”而以“爱国”为名,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问题,而是反映了大团结的本质。爱国的旗帜能团结更多的人,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也可以在爱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这样,就可以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充分体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广泛性。

理解邓小平关于大团结的思想,是把握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本质进而把握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钥匙: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就是爱国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大团结的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就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范围宜宽不宜窄。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集中地表现在团结功能上: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离不开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正是新时期统一战线所具有的团结功能,使它依然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时期统一战线各个领域的方针政策,包括民主党派、知识分子、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人民政协、海外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政策,无一不以爱国主义大团结为其宗旨。争取最广泛的爱国主义大团结,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核心,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统一战线本质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个判断就是:“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9]这个判断既是新世纪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深化认识统一战线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是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统一战线要处理的已经不再是阶级之间的关系,而是党与非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10],以便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执政和兴国紧密相联。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就无法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如果不能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我们党势必会失去执政的合法性。虽然我们党现在拥有七千多万党员,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但在全国总人口中,仅占 5%,还有 95%的人民群众在党外。新时期统一战线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为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以便实现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1993年,第 18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的本质就在于大团结、大联合。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联盟。这一联盟从总体上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实现大陆范围人民的团结;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实现大陆同胞与台港澳同胞的团结;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有了这种空前广泛的联盟,我们就能够把一切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总之,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实现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总目标上来。这样,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形成更加广泛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对统一战线本质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们党对统一战线本质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特征,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广泛性是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出现,统战工作对象增多;同时,由于“一国两制”的实施,团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容性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多样性是指,社会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性是指,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对于统一战线特征的新概括,都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统一战线本质的认识更为丰富、更为科学。

[1]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463.

[2] 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

[3][7][8] 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203,203.

[4][5][6] 邓小平论统一战线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58,158-159,159.

[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79.

猜你喜欢
大团结爱国者资产阶级
“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昆举行
美国爱国者兵工厂War Hog卡宾枪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海外姐妹大团结(外三首)——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20周年赋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