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项训练阅读化解写作难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及体会

2010-02-16 11:54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范文作文生活

江苏 夏 波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无话可写,教学难有起色。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作文难”问题,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不拘一格 开放内容 放手让学生作文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首先,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如开校会、文艺活动、课外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朋友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讲清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个人几件事的记叙文时,通常不是苦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事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了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了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要好好利用阅读课文重视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传统作文教学功利主义色彩较浓,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作文教学的目的主要为了应试。教师一人包办,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纸依葫芦画瓢,学生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权。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作文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我们首先降低教学重心,放手让学生作文,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破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训练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内容开放,写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立意”、“自己选材”、“自己列提纲”,“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二、制订计划 围绕目标 分步专项训练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在教学中有很多不适用,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的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没有恰当的材料可写,所以,指导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使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获取写作材料。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学生喜欢活动,但对事物的观察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能把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巧妙地引导到作文辅导中,效果就不同了。在平时的写人作文中,当描写某人的外貌肖像时,总是: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樱桃嘴……千篇一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对描写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为此,我们注意在作文前的辅导中寻找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记得一次在作文辅导课中,我们事前设计好一个“画像寻人”的游戏:宣布全班同学要集中注意力、观察力,仔细观察班中你最熟悉的同学,用一句或几句话偷偷写在本子上,然后到讲台上读出来,让其他同学去找“此人”,写的要让人容易“找”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物色要描写的对象,纷纷争着上台演说,场面活泼有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这样,学生作文时有话可写,写作的材料信手拈来,学生也不会视作文为“苦差事”了。

书面作文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通过这样的有趣观察训练,我班许多学生写人记事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文章来源于生活,功夫要花在平时。教师要教育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鼓励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热心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积累材料的能力,还要注意丰富学生平时的生活,只有生活内容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平时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目的。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情地感受其真实的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到提起笔来作文时有话可写,有感所发。

三、读写结合 激发兴趣 提高创新能力

好的文章会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它同时又是书面语言的语法规范,是学生作文的榜样。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模仿,而且也善于模仿。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阅读范文入手,通过范文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仿写、扩写等,把读写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接受范文的思想熏陶,而且能使学生乐于作文。

范文引路,模拟训练。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在评析范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的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便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给课文编写提纲的好习惯。作文教学要注重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借鉴阅读中有关文章的选材方法,让学生懂得材料的选择、取舍及详略处理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根据中心的需要,有用的则取,无用的则舍;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注意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选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才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作文教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人包办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学生作文不是被动的“要我写”,而是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我要写”,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作文教学改革实行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范文作文生活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春色几许(简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