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练笔焕发光彩

2010-02-16 11:54江苏孟湘辉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词语课文

江苏 孟湘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意识。鲁迅先生所指引的“多读和练笔”这一语文教学之路,至今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被语文教学实践一直证明着!阅读和写作犹如语文教学这只大鸟的双翼,彼此必须密切配合,同步启动,相互渗透,才能使语文教学振翅高飞。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尽管我们的语文课的时间很宝贵,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忍痛割爱,在每一节语文课上能留出几分钟时间,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及时进行写的训练,那学生的写作水平必然会提高。可以说这短短的几分钟是极其宝贵的时间,是“读”和“写”和谐的结合点。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巧妙地穿插小练笔。有时进行内容挖掘,有时让学生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学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更令人叹服。那如何巧妙地安排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课堂练笔焕发光彩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是这样做的:

一、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写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以致用,所以,学生在习作时要学会活用学过的词语,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最后留有五分钟,进行了写的训练:选择运用课文中的“博览群书、鸿篇巨制、家徒四壁、化为乌有、一袭破衫、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不可多得、名垂青史”等词语写一段话。学生学了课文,理解了词语,再进行写的训练,就比较得心应手。如尹郑惠同学这样写道:“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从小博览群书,为了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花了20多年的心血。可是就在他将写成的书稿即将付印前,书稿不幸被小偷当作值钱的财物偷走,2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可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化悲痛为力量,不顾年老体弱,重新撰写这部史书。他奋笔疾书,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完成了鸿篇巨制——《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二、抓住省略号进行仿写句式的训练

学生写好作文是从仿写开始的,我们不妨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对学生进行仿写句式的训练,进行语言的锤炼。如《孔子游春》第2自然段讲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用了一组排比句,每一个分句又是比喻句: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它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里有一处省略号。讲到这儿时,我留出五分钟,请同学们学着仿写几句,同学们写得还真不错,如:绽放的鲜花是她迷人的笑脸。绚丽的云霞是她美丽的披肩。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挺拔的山峰是强劲的手臂。奔腾的河流是她流动的血液。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等等。

三、紧密联系教材内容 进行写的训练

1.结合课文片段,进行写的训练

课文是作文的范例,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的片段,进行写的训练。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形态,除了这三大名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学完课文后,我留出五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松、连理松等,仿照书上的写法,描写一种奇松的形态。请看陈屹文同学的小练笔:“凤凰松主干粗壮但很低矮,主干顶端突分成两根枝干,一根昂然斜伸,就像一只凤凰正在引吭高歌,另一根则平伸,枝叶像四周伸展四射,就像凤凰开屏……”

2.抓住课堂生成,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情况,抓住一些无意识的生成资源进行写的训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文《学会合作》中谈到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的一个小实验。这时,我问:“在实验即将开始之前,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这时,有位同学说:“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刚刚学的《船长》这篇课文中的哈尔威船长,他在关键时刻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我想,他们当中,肯定也有一位‘小船长’在指挥着,领导着,才使得他们在做实验时井然有序,获得成功。”同学们听了都不住地点头。这时,我让出五分钟,让学生把它写下来。有同学写到:外国教育专家刚把要求讲完,几个小学生便快速地、小声地讨论起来,其中最大的一个孩子镇定地指挥着、领导着,只见他悄悄地对对其他几个孩子说:“年龄最小的小红先出去,然后是小明、小华等,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出去,千万不能乱,我断后,知道了吗?”“知道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哨声响了,七个孩子按照刚才的要求,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迅速地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才用了3秒钟!那位外国专家连声赞叹道:“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3.学会赏析批注,进行写的训练

革命老人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书时必须动笔墨,才会有收获。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评价、批注。这里的“批注”指读书时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话,即眉批,既可以是对课文的批语,也可以是读课文后的感受。这里的“评价”既可以是对课文的褒奖、赞扬、肯定,也可以是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甚至是否定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学到这儿时,我让学生在书上写上批语,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学们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有同学写到:读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了巴金爷爷说的:“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确,只要人人都乐于奉献,以奉献为荣,整个世界就能奏响一曲爱的交响乐。或许有人会问“爱”是什么,怎样才能奉献真爱?其实这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用爱心去耕耘,就一定会有爱的收获;只要在每个人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爱就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

四、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进行写的训练

课文的一些表达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进行模仿。如: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使用,插叙、倒叙的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等;课文的一些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如: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移步换景、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欲扬先抑等写作方法。《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选材精当,点面结合。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个劳动场面。请看一位同学写的作文:瞧,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呢,忙得热火朝天,有的一声不吭地闷头拖地,有的通力合作擦窗户,有的弄巧成拙引“灰”上身……尤其是中队长小红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忙着擦瓷砖。只见他把抹布在水龙头下冲了冲,再拧一拧,然后蹲下身子,一下一下地擦起来。擦完了,再去洗抹布,拧干,然后歪着头检查一下,再擦,那股认真劲儿就甭提了。

我想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但同时也要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课堂上才能更好地举一反三。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坚持在语文课上留出宝贵的几分钟时间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相信一定会焕发光彩!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过程性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背课文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