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女子高校对女生的教育补偿研究

2010-02-17 02:48席春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女校补偿教育

席春玲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女性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1450)

男人和女人虽然生活在同一的物质世界中,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人类的知识、社会制度其实是建立在男性经历之上的,因此,现代很多制度性的存在需要反思。现行学校制度具有深刻的男性文化的烙印,男女同校实际上是以男性为标准,女性的价值未能得到全面的肯定,女性进入的仍是一个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教育体系。

一、西方对男女混合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反思

中国现代大学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和西方高校具有某种同质性,可以说,西方高校中存在的大部分性别歧视的现象在中国高校也普遍存在。

(一)课程内容中存在的“性别屏蔽”现象值得关注

在美国,几乎所有出版社都提出了使用无性别偏见语言的准则,但它们的教材中却潜在地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美国大学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次数明显地少于男性,课程内容中缺失女性经验。其中女性形象的缺失现象在自然科学课本中最为突出,关于成年女性的插图很少,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女性也很少得到宣传。

美国的高校课程仍然存在严重的性别和种族偏见,有人把这比喻成“珍妮在看杰克赛跑”。[1](P99)对学生来说,课程既应该是提供理解他人的窗口,也应该是反映自身现实和价值的镜子。但是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美国目前的课程更多的是向她们提供理解“他人”的窗口,而作为理解“自己”的镜子却显得不足,或者说她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自己。

(二)女性在课堂上的话语权缺失现象普遍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布朗大学进行的关于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调查,提出了女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羞愧”现象。[1](P102-103)即在大学的课程交流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常常认为,大学的课堂不是个性化的,教师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大课堂让她们感到孤立,30%的女性被调查者把“教授们不在乎你”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而男性却没有人这样做。就课堂表现来说,男性回答问题更自信、更主动、更迅速,并且不关心答案的质量,他们随意地回答问题,并且边说边组织语句;而女生们似乎不急于回答问题,在答题之前,她们仔细地思索和组织语句,感到自己的答案价值不大,对于是否参加讨论表现出犹豫。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羞愧”实际上是以男性中心为标准来衡量的,她们对自己完成的作业感到不满意,对发言犹豫不决,回答问题时只是使用简单的陈述句等,这些都是课程本身以男性为主体来设计的结果。还有,教师对于女性的关注一般要少于男性,这也的确是导致女性在课堂上失语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成果表明,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利于男女同校中的女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趋向于贬低女生的工作成果,女生的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女生的教育期望、职业期望和最终取得的学业成绩偏低,女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不足,女生在课堂以及获取课程机会方面遭到不平等对待等。[2]

(三)男女混合院校中教师身份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女性主义者从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中得出,以往的教师身份中隐藏着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首先,人们对教师身份的职责认定标准潜在地排斥女性。在传统观念中,属于女性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私人领域,女性的理性能力受到怀疑,她们作为高等教育层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受到置疑。而教师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职业身份,其职责是培养有理性的、能够自主进行选择的个人,这种观念经过教师个人内化和外界环境的熏陶,就造成了大多数高校中拥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女教师在比例上的严重失衡。

其次,女教师们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但是她们在教学中的业绩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女性主义者对此的看法是,这是政策中的性别问题导致的,如教育体制内的父权制,性别角色模式,男性领导方式,女性对于家庭的承诺,女性发展空间受限,女性自身方面的原因如,缺乏技能、经验、勇气和更多的外部支持等。不利于高校中女性教师发展的因素还有女性的传统家庭角色定位,它导致女性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女性家庭角色的延伸,女性即使进入了社会公共领域,社会仍然会维持家庭中的性别秩序,因此,女性理所应当地应接受男性的领导,为男性提供辅助性服务。

二、西方女子高校对女生的教育补偿探析

女子高校作为最早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机构,一直以来就是以女性的发展为主要考虑对象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方女子高校以她高比例培养的优秀女性人才而获得了世人的认同,在对女生的教育补偿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以实现教育补偿为目的的女子高校教育效果显著

现今的女性已经进入了社会公共领域的各行各业,但是就普遍水平而言,女性多数进入层次较低的学校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所学习的专业多数也是未来收入较低的专业。这是因为男女同校的女大学生从接受教育的过程到她们所取得的学业成绩等方面都没有实现完全的公平对待。当女生完成了“同男性一模一样”的大学课程的时候,却发现她们在社会上不能获得与男性一模一样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等的继续深造的机会。

女子高校不仅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教育方面的某种补偿。在女子高校中,女生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心、更高的自我期望,更能够发现和发展自身所蕴藏的潜能。女子高校确实也在培养女性参与非传统性的领域以及培养女性的领导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补偿原则就是对社会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予以补偿,就是教育资源要向弱势群体、弱势地区等倾斜。女子高校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组合方式,补偿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机会补偿、女性社会心理发展补偿和女性传统社会活动的意义或者价值补偿。机会补偿主要是指入学机会的补偿和教育过程中的机会补偿。对女性社会心理发展的补偿则表现在促进女性自信心、社会活动参与程度、女性领导能力等方面。女子高校对女性传统社会活动的价值补偿作用更多地是指对女性传统从事的社会活动在学术上的认可,例如,家政学走向高校,成为学术殿堂中受到重视的正规学科,推动了女性传统活动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女子高校的性别隔离形式更有利于女生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泰德堡(Elizabeth Tidball)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高校中的性别隔离形式似乎更利于女生的发展。成立于1972年的女子高校联盟(WCC)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成女子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社会公布,以增加社会对女子学院的更多认同和支持。

1989年,泰德堡又指出,女子学院在树立学生的高期望值、培养女生的自信心、专业领域学习辅导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营造了独特的学习环境,构筑了完整的大学生活。统计显示,女子高校的毕业生在艺术、人类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女同校的学生;在名人录上获题名的女性,毕业于女子高校的比率也远远高于男女同校的女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出生率的下降,西方各国的高校都面临着适龄入学人数普遍减少的困境,但申请女子高校的学生人数有所上升,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女子高校的教育实践。

(三)女子高校为女性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女子高校对女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但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西方的研究者认为,就读于女子高校的女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这些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特色密切关联。女子高校具体的教育特色表现在自始至终贯穿以下原则:以女性发展为中心;坚信女性可以获得成功,始终对女性怀有较高的发展期望;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为学生提供女性成功的榜样和示范;为学生创造诸多机会以锻炼她们的参与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女性在历史、当前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女性的经验;关注女学生的需要,为培养女性之间的关爱、信任和团队合作能力创建支持性的、安全的氛围。[3](P240)

可以说,女子高校为女性人才的成长创造了男女同校所不具备的发展空间。女子高校一般都开设有女性特色课程,开展关于性别方面的讨论,关注女生的发展需要,从知识技能、性别观念、健康意识、体育运动、领导才能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发女生潜能。

三、中国女子高校教育补偿作用的访谈研究

本文对中国女子高校的教育补偿研究采用了访谈法。该访谈源于对女子高校存在价值和发展的质性课题研究,2008—2009年间课题组做了大量访谈,访谈方式为小组访谈和个案深度访谈相结合。访谈对象包括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的在校生32名,毕业生6名,在女校工作5年以上的一线教师4名,主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2名。这里选取相关资料做一分析论证。

(一)纯女生的客观环境神奇地促进着女生的成长

外人看到的女校的最大特点是“女生比例高”,这是其显性特点,隐性特点则是外界人士看不到的,但却是女校真正对学生发挥神奇作用的地方。用女校学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女校的女生相当独立,有魄力”,“什么都要自己做,没有依赖心理”。当谈及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她们认为“这里的环境不同,没有男生,只有自己去干。在其他学校,男生是客观存在的。在男生面前,女生会保持含蓄,不敢表现自己”。这是一位女校学生管理老师的说法:“我们可以想象,在有男生的环境下,碰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女生会等着,先看看那个男生能不能解决。而女校的客观环境对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条件。我们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的时候,从活动的策划,到制订方案,到实施方案,到具体的布置舞台,组织节目演出,到最后整个总结,整个过程她们都是自己去做,她们没得依赖。”

没有了依赖,或者说是影响,女生在女校中“有更多的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表现欲得到空前解放,她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校领导的、学科老师的、辅导员的、还有很多积极行动着的师姐们的鼓励,大胆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大可能地展示自己的内在潜能。曾经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唯一的一届男生的感受则是:“其他学校的女生都感到比较沉默,不是很积极”,“我们学校的女生一般感觉就是体育活动、文艺表演那些都比较强。”而在男女混合高校,如何提高女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一直是教师们发愁的问题。女校为女生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机会,这些独特的学校生活经历和体验对女校的女生们今后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影响使她们在未来生活中有更多主动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客观环境产生了女校独特的人文环境。好学的女生们在女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氛围,这是她们自己的感受:“这里的学风好,环境好”,“纪律比较好,女生都比较乖,不会破坏纪律,没有讲粗话的。女生都很单纯,很容易交到朋友”,“感觉图书馆、自习室很难找到位置,很多人都在读书,考试前更是坐满了”。在商业文化气息浓重的岭南,在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学校,学习风气如此之浓确属少见,女校女生在学习上的专心与投入造就了她们在专业上的优秀与卓越。

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女生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她们对女校的教育实践有着最真实的感受:“我觉得女院培养出来的女生跟其他大学那些女生应该很不同,因为女院给我的精神就是要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这方面精神对于现代的女性真的很重要。”这位女生的观点使我们有这样一种想法,每位女生在求学生涯中都应该在女校度过一个阶段,这可以激发女性从自身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发展可能会更全面。

(二)以女生发展为本的主观设计推动了女生发展

女校针对女生特点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着女生的全面发展。在第二课堂,对学生锻炼最多的当属学生社团活动。以作者调研访谈的女校为例,在5600多人的学校中,有校级学生社团51个,系部社团50个,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至少一个社团。女生毫无疑问地成为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角,在管理社团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种锻炼。这种锻炼是其他男女混合高校的女生所无法企及的。

在第一课堂,既有以激发女性“四自”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也有大量的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我们访谈的一位专业教师说:“能力培养不是一两门课能提高的,应该是综合的,只靠专业课不行,像女性学、女性心理学、书法、体育这些基础课也有很大功劳。所以,我们专业的选修课,有插花艺术、影视欣赏等,学生喜欢可以自己去选修。”

在女校,女性学是最受欢迎、也是对女生影响最大的一门课。在这个课堂上,女生可以大大方方讨论以前非常忌讳的女性话题,师生一起深入探讨女性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惑,在帮助女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方面效果特别好。一名学生谈到自己的感受说:“一开始都会觉得那个课(女性学)很有意思,就觉得可以提高我们女性的自强,有时候讲到一些道理,我们会听得很认真,回到宿舍我们就作为一个课外话题,聊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些女生在校期间就对女性的发展有着较充分的学习研讨,她们对传统的性别文化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问题。

因性施教也是单性别学校经常谈到的话题。作者在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感觉到,因性施教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用心”,即针对女生不同特点来用心施教。这是一位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的教学心得:“女生形象思维丰富些,从形象思维入手,增加自信心,就可以让她们很快接受。我的课上让学生做旗帜广告,我都不是一开始让她们做广告,而是先让她们做网上常见的眨眼睛的动画,她们兴趣很浓,很有成就感,趁这个时候用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她们做出一个很专业的旗帜广告。”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教法。利用女生已有的优势开展教学有利于女生自信心的培养,这一点是所有教学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些老师还非常注意加强女生所欠缺的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女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我就在教学中着重锻炼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我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听热闹,要在案例中分析,学会抽象思维。”因性施教不是培养女生从事传统的女性职业,更多的是补偿女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的亏欠,使得女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女校的教育补偿效果明显

女校的学生在离开女校之后是否依然优秀,是人们常常会质疑的问题。其实,女院女生的独立意识是在女院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也具有一定的渗透力,女生们只有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不同。一位学生处老师在做毕业生回访中遇到这样的例子:“我们走访的毕业生中有一个是2000级计算机系的,她现在在一个医药公司已经做到整个中华区的经理。她说她自己也觉得从女校出来感觉跟一般的女生不一样。比如说,她电脑坏了,自己蹬蹬蹬地就抱着电脑找人修去,或者自己在那里搞几下就好了。她们单位的人都觉得好奇怪,问:‘唉,你为什么自己修呢?那么多男士你干嘛不找他们帮忙?’她说:‘是吗?唉,我没想过啊!’”女校这种独特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其独立意识是深刻的,她们在自我承担中获得了充分的锻炼,自身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这种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促使她们不断地成长。

女校对女生的教育补偿作用还表现在女生的就业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下更为突显。而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来保持在98%左右,而且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一位来女子学院工作8年的教师,曾经在男女混合学校有过10年教龄,他的感受是:“来女子学院觉得这些女生很乖,很听话,其实,最大的特点是很自信。一方面,她们找工作的时候自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女子学院学生的能力也很认可。”正是女院这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解决的环境,培养了女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勇于独当一面的精神。

当前,一些学校更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不够。女校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而且注重对女生情感的熏陶。作者参加了女院一个系的毕业生晚会,晚会到高潮时分,台上的学生和台下的师生眼中都满含泪水,场面很是感人。女院毕业生留下了她们的肺腑之言:“女院,一个特殊的学校,给予我们特殊的机遇、特殊的知识。但愿这份特殊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女院,一直都是我心中纯洁的净土!”更有毕业的女生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女院为理想:“我很感激女校让我重新审视了女性的地位,老师,等我升本考研,回来和你们一块努力!”①这一部分学生的感受来自网络留言,参见http://478187834.qzone.qq.com中的《雅酷眼中的广东女子学院》一文后的跟帖,2007-08-24。学生对母校的这种反哺式的支持是女校给予女生教育性补偿的回报,感情的熏陶与教育是长效的教育,其效果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显其魅力。

综上,我们认为只要社会上还有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女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那么就有女子高校存在的必要,她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教育不利于女子发展之处。通过女子高校的教育与熏陶,女大学生们的社会性别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进步。

[1]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Cornelius Riordan.The Value of Attending a Women’s College:Education,Occupation and Income Benefits[DB/OL].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www.jstor.org/stable/pdfplus/2943857.pdf.

[3]Lisa Wolf-Wendel,Becky Eason.Wome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Barbara·J·Bank.Gender and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C].London:Praeger Publishers,2007.

猜你喜欢
女校补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解读补偿心理
勾搭留学君!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
女院长的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