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2010-02-17 13:03王汉荣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证书职业高职

王汉荣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王汉荣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应用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几年来,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建立了“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实践,我们选择了“双证书”制度作为高职经管类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切入点,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整合。“双证书”制的实施,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几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双证书”制度的现实意义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现实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是高等教育属性,是以培养掌握较新的科学知识和较复杂的操作技能,甚至在某些领域可能站在前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二是职业教育属性,具有职业定向性和职业技术性,这就决定其必须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按照职业标准,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学历水平并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才能胜任某一岗位的需求。而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并非单一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所能完成的,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机制。

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和办出特色。这既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使高职院校改变了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肩负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为拓展办学空间、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创造了条件,也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不准确,盲目向本科学历教育靠拢,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型”,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轻视生产实践,忽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标准和高职教育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改革功能,将有力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能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培训和考核,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毕业后持证走向社会,参加人才市场竞争,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实践证明,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院校。

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措施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它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而且需要配套提高教学条件,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深刻改革。多年来,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思想为先导,实现教育和教学思想的大转变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职业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并重、素质与能力并重、学校学业考核与社会技能鉴定并重。基于这种认识,我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争创办学特色。一是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产学研结合教育不但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是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二是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教体系”;组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双证”教育;建设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训“双基地”。三是实行“六个一工程”。即每个专业要建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要与一个以上企业或行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每个专业要探索一套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专业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每名教师要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每门课程要编写一种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材或补充材料。

通过实践与探索,教师摒弃了狭隘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树立了“技能也是质量、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并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明确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将知识体系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体系”是我院经管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二者内容相融合、目标相一致、教学过程相统一,重点做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以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围绕高职的培养目标,我们从人才的社会需求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然后按照专业课与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的顺序,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

加强课程整合与重组,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对课程进行开发、重组,逐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课程设置中注意“双证”衔接,课程内容做到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课程模块的方式建立起“双证融通”的桥梁。

按照“双证融通”的原则,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体现“双证融通”的原则,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跟职业技能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岗位更换频率加快,一种职业能力已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双证书”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是多种类的、多层次的。把技能训练由一种向两种、多种发展,实行多证书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们认为,“双证书”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必须将学历证书之外的证书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基于这种认识,我系明确提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明确要求学生在完成学科教育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在毕业时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

为保证“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按照能力本位和职业应用本位的指导思想,我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以成熟的技术与管理规范为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并注意将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职业标准纳入教学计划。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全部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全面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三)工学结合,搭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才只有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与实践多种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如与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多家公司开展的跟单、单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张家港国际购物中心开展的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教育模式、“2+1”合作教育模式、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教育模式、“小订单”培养模式等。上述种种教育模式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却激活了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了学校、企业各自优势,打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调动了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积极组织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考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系已发展成为张家港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认证考试辅导培训点,全国外贸会计认证、全国外贸跟单员认证考试培训点和考点,ERP财务认证、全国高级营销员、市场营销助理经理、信息化国际贸易和信息化商务秘书培训工作站。在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考试上,我们制定了“立足校内学生、面向张家港、辐射周边地区”的原则,并将其作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每年认证考试人数达1000多人,学生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并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

实施“双证书”、“多证书”制度,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是搞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几年来,我院和各系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建立了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逐步建成了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我们重点强调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业务实践,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研课题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担任管理或财务顾问,使他们成为既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技能操作的多面手,同时把行业企业技术或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目前,全系85%以上的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许多教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

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做好企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并选派骨干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锻炼师资队伍。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进行现场教学 吸纳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多年来,我们在报关与报检、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国际货运与代理等一大批实训项目上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了海关、商检与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或领导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增强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了解、掌握行业和专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有力支撑。

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结合张家港及“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实施“双证书”制时,应注意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创造有利于“双证书”制度实施的外部条件 加大对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双证书”制度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领导、行业主管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双证书”制,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双证书”制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专业和生源不同区别对待,制定适应专业需要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可建立弹性的专业技能证书体系供学生选择,使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

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生存和创业能力。因此,在实施“双证书”制的过程中,要渗透创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新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创业、就业的需要。

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渗透做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必须把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使毕业生具有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能力。“做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因此,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要树立品质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教育,培养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团结互助、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1]陈明.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07,(5).

[2]金卫东.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窦现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职教论坛,2002,(25).

G710

A

1672-5727(2010)05-0007-03

王汉荣(1965—),男,江苏南通人,沙洲职业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学。

猜你喜欢
证书职业高职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收录证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