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路径

2010-02-17 18:45杨毅红钱建栋张建华
职教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融和工商高技能

□杨毅红 钱建栋 张建华

“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路径

□杨毅红 钱建栋 张建华

“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应苏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呼唤和就业形势的需求而生。强化“工商融和”办学理念、深化“工商融和”内涵建设、优化“工商融和”师资结构、活化“工商融和”文化氛围是加速推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由原江苏省苏州商业学校和江苏省丝绸学校这一“工”一“商”两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建院以来,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充分发挥原两所中专校的“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群优势,着力培育“工商融和”的办学特色,大力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大力拓展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学院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一、“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座重要城市,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目前苏州引进外资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一,苏州GDP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近年来,苏州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扩大内需的要求,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纺织深加工、服装服饰业等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把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为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保险证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动漫设计、旅游会展业,推进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另外,上海举办世博会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都将对今后苏州的发展产生更为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用人单位的呼唤

苏州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新思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型素质和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就业竞争和职业变迁环境中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在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背景下,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探索,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依托自身特有的 “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群办学优势,逐步设置了一批具有“工商融和”特色的复合性专业或专业方向,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同时具有“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师资力量,科学编排“工商融和”的综合实训项目,逐步开发一系列具有“工商融和”特色的教材,力求使工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管理类基本技能,商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工艺流程、产品性能、维修保养、信息处理类基本技能。在学院的大力实践和探索基础上,目前我院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具有鲜明“工商融和”特色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就业形势的推动

从更深层次分析,具备了“工商融和”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实际上是掌握了能“工”会“商”、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这样不仅会在眼前激烈的就业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学校毕业生纯粹的初次就业需求,而且在日后复杂的职业生涯和岗位变迁中,能满足劳动者的自我转岗、换岗、跨行业就业的多元化需求,使职业发展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因此,我院“工商融和”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持续的时空延展度,也适应了未来复杂就业形势下劳动者职业流动、职业变迁的新特点、新趋势。

二、“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强化“工商融和”的办学理念

“工商融和”办学理念的确定、巩固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使全院师生真正认清“工商融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心底里实现对“工商融和”办学理念的高度认同,通过认识的高度一致,理念的深入人心,实现行动的高度统一。全院上下凝心聚力,以“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为切入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全方位渗透“工商融和”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在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凸显“工商融和”的办学特色,使学院多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硬、能“工”会“商”、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为了巩固和强化“工商融和”的办学理念,应有效地开展“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的系列活动,如开展“工商融和”办学理念大讨论、开设“工商融和”专题讲座、进行“工商融和”课题研究、组织“工商融和”成果评选,统一全院师生的认识,固化“工商融和”的理念。在“工商融和”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统一认识“工商融和”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侧重如何实践“工商融和”,同时要突出宣传专职教师成功的“工商融和”的成才典型,让广大师生认识“工商融和”的本质,在新的认识基础上深度确定“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特色观。为了配合系列活动的开展,学院在每年的新进师资校内岗前培训活动中、要专题向新教师讲解“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专题向新生介绍“工商融和”的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新教师和新同学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工商融和”的校园文化氛围,自觉接受“工商融和”的办学理念,增强对“工商融和”的参与热情,积极融入到“工商融和”的建设活动中去。

(二)深化“工商融和”的内涵建设

在不断固化“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工商融和”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彰显“工商融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工商融和”的建设成效,努力提升“工商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构筑“工商融和”的专业建设平台。在学院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工商融和”类专业的精心打造,加强对“工商融和”类专业培养特色的研究,增强对“工商融和”类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大力做好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商品检验与营销、机电产品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营销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IT产品营销方向)等具有“工商融和”特色的专业建设工作,加强“工商融和”类专业的建设指导,特别要支持“工商融和”类专业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指导、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工商融和”的专业建设,建立“工商融和”专业建设的新机制,形成“工商融和”专业建设的新亮点。

2.形成“工商融和”的课程建设特色。在推进具有我院“工商融和”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巩固我院新四类(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改革成果,把职业拓展课程建设成以“工商融和”为主体的特色课程,继续在工科类专业中开设国际贸易基础、单证知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财税、营销基础等“商”科课程;在商科专业中开设工程技术基础、生产线管理、机电一体化概论等“工”科课程。通过“工商融和”课程的建设,在“工”科和“商”科两大专业群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思维方式,成为复合之才。与此同时,大力做好包括“工商融和”精品课程在内的各类精品课程建设,固化工学结合的成果,明确工作过程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真实的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创新课程建设机制,全力做好“工商融和”课程的建设工作。通过积极的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式课程,加大“工商融和”的精品课程体系,形成“工商融和”的课程建设特色。

3.打造“工商融和”的教材建设亮点。“工商融和”教材是“工商融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学院每年应从立项建设的精品教材项目中划出一定的比例重点扶持“工商融和”类教材建设。当前,要全力搞好《机电产品营销》、《纺织产品营销》、《工商企业财税》、《工商企业管理》等我院“工商融和”系列教材的建设工作。要积极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集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于一体的立体化的“工商融和”教材,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工商融和”教材建设亮点,为“工商融和”内涵建设的深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优化“工商融和”的师资结构

教师是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工商融和”办学特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向 “工商融和”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推进“工商融和”,要实施文理交叉,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正确的“工商融和”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兼备工商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具有“工”“商”两科背景的师资的适度配置,以工商兼备的师资队伍为“工商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活化“工商融和”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工商融和”是指通过文理学科专业的交叉、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讲座、科研、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营造文理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工”“商”科师生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文理综合素质的拓展。组织“工”科、“商”科的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开发、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有利于“工”“商”科的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思想的自然交流。组织文理学生共同参与有关社团活动,有利于“工”“商”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以及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自然渗透。文理科专业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亦有利于学生文理知识的自然交融,实现“工”“商”知识的自然、融通和延伸。

总之,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必须充分发挥“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群优势,着力培育“工商融和”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大力探索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种路径,不断彰显“工商融和”的办学特色,是“工商融和”真正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使“工商融和”真正锻造出优质的人才合金——能“工”会“商”的复合强技之才。

[1]杨毅红.“工商融合”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2008(12):46-47.

[2]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学院特色报告-服务地方经济,锻造“工商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Z].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徐惠军

杨毅红(1970-),女,宁夏银川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钱建栋(1966-),男,江苏太仓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纺织工程、高职教育管理;张建华(1963-),男,江苏南通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高职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0)06-0038-03

猜你喜欢
融和工商高技能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花开富贵》画题诗
工商详解网络传销四大新模式
电力系统的党建与科学精神文明理念的融性探究
和谐人社梦飞扬
融和,让阅读教学回归课程本真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