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素 描

2010-03-20 12:38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054001陈计兵
地理教学 2010年24期
关键词:素描景物线条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054001) 陈计兵

地 理 素 描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054001) 陈计兵

地理素描,又叫地景素描、地理图。它是运用绘画艺术法则,以单色线条来描绘地理景观造型,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成因机制。是具有地理科学内容的艺术作品。地理素描的对象是地理景观或地理现象,其中地貌景观是基础。

一、地理素描概说

(一)掌握地理素描技能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取代地理素描的实际应用价值。地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地理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掌握该技能尤显重要,具体表现在:

1. 地理素描图可逼真地表现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边讲边画,用素描图将冗长枯燥的文字表述以清楚直观的地景图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实地的情景,形成真实的地理概念并积累感性材料,掌握地理特征,从地理素描图中获得地理知识。

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将文字归纳转换成图形的过程,对教师本身来讲,也是一个消化、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对学生来讲,便于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记忆上升为形象的图像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地理素描是野外考察的重要记录手段之一。

野外地理考察是地理工作者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而地理素描又是野外考察的重要记录手段。即使是失败的素描,也是成功的笔记,有时在现代观测技术失灵或缺少的情况下,地理素描显得尤为重要。亘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旅行家们都十分偏爱素描技法。

另外,在今天的数字地球时代,地理素描仍然是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地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地理素描的原则

地理速描作为一种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手法,应遵循如下原则。

1. 艺术地表现,把握科学性

地理素描既要艺术地表现地理事物,但更要不失其科学性。要以只有高、宽两度空间的造型艺术手法,反映具有高、宽、深三度空间的立体地物,在线条的粗细、虚实、块体的衔接变化等方面都需要认真地考虑、艺术地处理,其原则是艺术性从属于科学性。只有在符合科学规律,不失科学性的原则下再进行艺术加工、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合理地推断、科学地补充描绘是完全可以的。如在描绘地表岩性、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及地层关系时,虽然看不见地下构造特征,但完全可以科学地推断出地下岩性及形态。

2. 简单概括,强调鲜明性

地理素描的特点之一,便是以简单、概括,具有鲜明的主体而长于地理摄影。如果一幅素描作品面面俱到,包罗万象,眼前景物尽收画面,就会出现主次不明,甚至喧宾夺主的情况,是一幅不成功的地理素描。只有简单、明了、适当衬以陪体,主体才能突出;主宾得当、作品才具有鲜明性。

3. 去伪存真,突出真实性

一幅地理素描作品有无真实感,其根本问题在于作品是否做到了去伪存真。这就要求作者不要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应该抓住真实的、本质的东西。如在描绘水平层理的砂岩时,就应排除杂草、树木及堆积物等干扰而突出主体——水平层理的砂岩。不管画幅定位、色调对比、还是线条设计,都应以它为主,综合考虑。

总之,科学性是地理素描的灵魂;准确性是地理素描的关键;鲜明性是地理素描的宗旨;真实性是地理素描的核心。

(三)地理素描图的类型

地理素描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按照素描图所表达的内容详略和空间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素描图。素描图是用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概括出所表达对象的外貌特征和性质的一种图示。特点是内容简略,线条简单,花费时间少,相当于绘画中的速写(图1)。

图1 素描图

2. 精描图。精描图使用的线条多而密集,比较精细地描绘出地理景物的形态特征,充分而清楚地表达出地理景物的质地、块面关系等。表达的内容较多,立体感强(图2)。

图2 精描图

3.立体模型图。立体模型图又叫块状图,看上去如从自然界中切取的实际景观一样,地表上部为起伏不平的地貌形态,下部的正面、左侧或右侧可见地层产状和构造关系等,富有立体感(图3)。

图3 立体模型图

(四)地理素描分类

从地理学角度划分,可将地理素描分为以下几类:

1. 地貌素描。包括山地地貌素描、黄土地貌素描、岩溶地貌素描、风化地貌素描、冰川地貌素描、构造地貌素描、流水地貌素描等。

2. 地质素描。包括岩石的分类及构造素描、地质构造素描等。

3. 植被景观素描。包括常见树木素描、热带植被特征素描、亚热带植被特征素描、温带植被特征素描等。

4. 人文景观素描。包括建筑景观素描、文化艺术景观素描、风土民情素描、生产生活景观素描等。

5. 动物素描。包括热带草原、森林动物素描;荒漠动物素描;温带草原、森林动物素描;苔原动物素描;高山动物素描等。

(五)学习地理素描的方法步骤

对于绝大多数从事地理教育的人来说,美术功底相对薄弱,如何以最短时间掌握素描的基本技法,是每一个学习地理素描者所关心的问题。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学习地理素描的三个步骤。

1. 临摹。初学者应先选取十数幅内容不同、质量较高的地理素描作品进行临摹,练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弃画作画”,即不看原作品,将原作品凭记忆默画出来。十数幅作品都默画的八九不离十了,可以说快入门了。

2. 转绘。选取十数幅不同类型的地理图片,将这些影像为特征的地理景观照片转绘成以线条为特征的地理素描作品。转绘比临摹难度稍大些,尽管照片已为素描提供了固定不变的光线明暗关系、地理轮廓、形状和透视变形等,但要将其变成素描作品,还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要从线条应用、色调设计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合理的取舍、添加,突出主题,使画面简洁、概括、美观、富于科学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算入门了。

3. 写生。即到野外实地去描绘,野外写生有开阔的视野和更大的范围,在光线明暗、透视变形、线条设计等方面将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近景到宏观,从局部到全体,逐渐加码,最终画好组合地理景观。

总之,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勤观察、勤思考、勤实践,再辅以科学的方法,是能够很快掌握地理素描技能的。

二、地理素描的基本规律——透视规律

要掌握地理素描这一技能,透视学原理是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透视规律,才能使地理素描作品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一)透视现象

物体在空间给人的感觉总是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物体因距离变化致使其形状、大小上产生差异,在色彩饱和度、景物清晰度等方面产生变化的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视觉与物体的距离所致。人的眼睛视线是以60多度的夹角伸展出去的,在视域之内,同样大小的物体因视角度大小不同,就有大小差异。距离眼睛近的,其视角度大,在视网膜上成像就大,反之相同物体因距离不同产生的色彩浓淡和轮廓清晰度的变化,则是由于空气厚度不同及大气介质不一所致。

(二)透视学中常用的名词概念

1. 主点: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个点。也叫心点。

2.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3. 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4. 视中线:与视锥底垂直的一条视线,也叫视心线(图4)。

5. 消失点: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远延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如果其夹角各为45°,其延伸线汇集点称距点,45°以外的角度,其延伸线汇集点称余点。

6. 天点:近低远高的倾斜物体(如坡顶房子顶盖的前半部分),其延伸线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 地点: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如坡顶房子顶盖的后半部分),其延伸线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 地平线与视平线:旷野远眺,天地相交的水平线称地平线。在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就是视平线。俯视或仰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分离。(图5,图6,图7)

图4 透视名词

图5 平视时的视平线和地平线

图6 仰视时的视平线和地平线

图7 俯视时的视平线和地平线

(三) 透视规律

1. 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的规律是:景物愈近,色彩愈饱和,明暗差别愈大,景物清晰度愈高;景物愈远,色彩愈浅淡,明暗差别愈小,景物清晰度愈低。因此在地理素描时,应用较浓黑的墨线来表现近景,以较细、较淡或者是断线,甚至是布白去表现远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以近衬远,以小衬大,以实见虚,以繁见简,这是地理素描表现空气透视规律,产生立体感的主要方法(图8)。

2.焦点透视

固定视点,在一个视域内观察或描绘景物,即焦点透视。如普通照相机拍摄景物,对景物或平行、或成角、或上倾斜、或下倾斜。在透视学中称谓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1)平行透视

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各种物体,都可以归纳到一个或几个正六面体之中。正六面体分上下、前后、左右三种面。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就叫做“平行透视”。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面。正六面体的水平线、垂直线与画面平行,为原先方向不变,直角线全部消失于主点(图9)。

图9

平行透视容易使画幅中的景物造成集中、对称的感觉,主要见于道路、渠道和田园、平原及山地、丘陵等地物素描。

(2)成角透视

当正六面体一面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面与画面成角度,此种透视叫“成角透视”(也叫余角透视)。正六面体垂直线不变,两组与地面平行的成角线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余点。正六面体在成角透视中不外三种图形,在视平线上能看到两个面,视平线以上能看到三个面,两侧面加底面,视平线以下也看到三个面,两侧面加顶面。

成角透视较平行透视富有变化,形式灵活,有节奏感,便于在构图中巧妙处理地物之间的关系(图10)。

图10

3.圆形物体的透视

圆形物体的透视规律如下:(1)透视圆面的前半圆应大于后半圆;(2)圆柱体都是近大远小,最后消失于心点或消失点(距点或余点);(3)视平线以上可看到圆柱底圆,视平线以下可看到圆柱顶圆(图11)。

图11

在地理素描中圆形地物也是常见的,如岩溶沉陷湖、穹窿构造、圆孔桥等。

三、地理素描的基本技法

地理素描基本技法,是素描者实际运笔、构图的基本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提高素描效果的关键。

(一)线条技法

地理素描运用单色线条来描绘,线条变化丰富,它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一个线条就是一个记号,借以反映主题、突出重点、显示立体、表现质感。正确地运用线条能提高素描效果,是地理素描的重要技能。

线条以其功用可分为三大类:①轮廓线,指概括物体外形特征,控制圈定物体成形轮廓的线,是素描的基础。②块面分割线,是为表现描绘对象次一级形态变化及各部分分割面性质的线,它是主体造型的辅助线。复杂的景物从大到小依次分割到块面,变成了比较简单的块面组合,而且块面越分割的细,真实感越强,所表现的质感越强。块面分割常见的有“五大面”,即竖面、平面、斜面、坡状面和弧形面。③阴影线条,用于表现物体明暗程度的线条,借以增强物体的立体感。运用时要注意方向性(线随面走)、疏密性(明疏暗密)和灵活性(以美观悦目为标准)(图12)。

常用的线条画法有直线、折线、曲线和点线四种。这些线条还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排线网。线条运用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线条走向与块面起伏变化一致。二是线条性质与地物质地相对应(图13)。

图12 A.轮廓线 B.块面分割线 C.阴影线条

图13

(二)野外取景技法

取景就是选取景观,即对地理景观进行选择。根据主题表现的内容,对高低位置、左右方位、前后方向、远近距离等进行全面、综合地考虑,以确定视点,即描绘景观的最佳位置。常用的取景方法有三种:

图14

1. 方格法,以长边约为十余厘米的方框,框内分成方格,平置于前观测物象;初学时纸上也可有对应的方格,然后将景象置于框内的位置,移画于图纸上(图14)。生时首先要确定地平线(水平线的位置),平视时地平线画在画面的中间,仰视时地平线画在画面偏下位置,俯视时地平线画在画面的偏上位置;第二,重心的配置和画面的均衡,即主题画面安排不过高或过低或偏于一侧,因此,再有水平线中点作一中央垂线来控制;第三,用比例量测景物轮廓的长、宽和斜度。下图是几种常见的地理景观构图(图17)。

四、地物景观的块体观察与“积木化”想象

2. 手势法,手臂向前伸平举,作取景框,并确定取舍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注意在作图时,每次观测必须在同一位置(图15)。

3. 直尺法,以一直尺或铅笔,尺上有刻度,横平或竖直直尺,平举观测物象,衡量大小和相对位置(图16)。

(三)构图技法

构图是如何安排画面,或叫“经营位置”,包括视平线的确定、透视线条的安排和景物轮廓的勾画。构图的关键在:第一,地平线是地理素描的重要依据,写

图15

图16

图18

图17

要真正使所描绘对象的轮廓和形态符合客观实际,块体的观察和积木化想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用解体的方法,将自然界复杂多样的地理景物仔细地观察,反复对比,想象成为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图18)。地理景观“积木化”,为进一步区分明暗面、布局线描奠定基础。

地理素描的完成要经过眼、手、脑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将客观地物简化升华、转化为视觉产品的过程。地理素描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是思维转化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观察地物就是理解、认识地物。理解是认识的基础,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识,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抓住本质的东西。因此,地理素描时,要将大脑中存储的地理专业信息调出来,参与到从取景、构图到积木化和线描的全过程。

观察地物的内容也叫“全面造型因素”,包括比例、机构、形体、色彩、透视、质地、光影七要素。观察地物时要注意三个关系:一是描绘物体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关系;二是描绘物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是描绘物体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系。观察地物时要认识到任何地物都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都可以转化成块体。在观察地物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目光压缩、过滤的方法,即不时地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去观察地物或眯起眼睛看地物。压缩目光就会滤掉许多琐碎的细节,除了目光点物像清晰外,其他物像虚弱模糊,整个视域内压暗了许多,反差明显拉大,这有利于素描时的明暗确定和虚实处理。

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地描绘地物,首先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描绘对象的基本图式,做到“脑有成图”。这个思维过程要使色彩组合的块体升华成线条勾勒的素描图。包括:地物块体的确定、主体与陪体的区分、前景与后景的处理、虚实对比、明暗对比、质地确定等,最有难度的是相应线条的线描。

从大脑存储的地理素描图中选取与地物相象的素描图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这是“移花接木”,能默画出来的地物素描作品对于进行实地写生大有益处。因此,大量地临摹优秀地理素描作品十分必要。

五、地理素描图的绘制步骤

一幅地理素描图,从取材到成图,有一个大致的过程:首先要构思,明确画什么和怎样画,以便做到落笔时胸有成竹,准确而快速地画出素描图来。

第一步:确定取景范围,控制比例,画出大体轮廓,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

比例是指确定物体相对比例,是针对画面上所要作画的物体相对比例而言。野外常用两种控制比例的方法:

1. 坐标控制法:即在画纸上画出与取景框相应的十字坐标线,然后将取景框中十字线穿过的各点定在图上(图19中箭头所指各点),并标出距于横坐标以上和以下的最高、最低点。然后,选择景中最重要的物象,画出它的大体轮廓,并作为圈定整个画面其他景物高低、大小、远近的标准(图20)。

图19

图20

2. 相对比例法:即素描者手握画笔,伸直手臂,闭上一只眼睛,令另一只眼睛通过画笔和要画的对象呈一直线,以笔的另一端,瞄准景物高、低、长、宽、大小等可比较的一端,并移动拇指把另一端准确的位置记下来。以第一次的比较长度作为“1”。其它各次以其比较的相对比例相应地定在地图上,作为圈定大体轮廓的控制(图21)。

图21

控制比例是素描十分关键的一步,否则画面比例就会失真。以上两种方法在野外素描时常结合使用。

第二步: 循序勾勒轮廓线、块面分割线、阴影线,逐步深入刻画细部。

为了正确地对待地理素描,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出发。首先根据控制比例勾画出全图的轮廓,在此基础上从近到远,从主到次,逐个将已圈定的景物,依据实际形态变化,画出近似该物体的几何形状,绘出轮廓线(图22)。若不画出轮廓线就对局部详描,则画面易比例失调。随即分析其主要块面性质,画出块面分割线条,此时素描已初步有立体效果(图23)。然后画出块面受光强弱的明暗变化,并着手景物的细部刻画,展示地物特征,表现质感(图24)。在进行局部细节刻画时,要有主次之分,并非一一不漏。

图22

图23

图24

第三步:检查整饰,加写注记。

素描图初步绘制完成后,要对景象和画面进行反复观察比较,看是否吻合,不清楚的要加重,多余的要擦除,有漏则补,以求整体统一。要求做到主要地理事象画的要准确、详细突出。次要地理事象画的要简单、隐约、且要有取舍。

素描图完成后,把作为比例的陪衬物画上,加写注记。注记主要内容有:图名及素描内容的扼要文字说明;数据资料、符号说明;素描图一端的方位或素描视线的方位;比例尺(或陪衬物);素描图中地物、地貌名称、标高等;素描位置、日期等。

总之,素描时应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大后小,先主后次,先近后远,先简后繁”的原则。

猜你喜欢
素描景物线条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武汉素描
线条之美
素描
跟踪导练(一)4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凡·高的早期素描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