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010-03-21 03:08孙兰英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孙兰英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论科学精神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孙兰英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教育过程是人类知性探索的求真趣美过程。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理论精髓,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要素,团结协作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严谨规范是科学精神的伦理基础。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它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从而在内化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精神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精神;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一个以知识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化、知识化和网络化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工程教育是培养未来世界工程师的摇篮,其发展必植根于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因此,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挑战就成为工程教育改革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科学精神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分离的。而“科学价值中立”、“为科学而科学”等观点又为这种分离提供解释和理论支持,以至这种分离成为一种传统[1]。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面对现代人与价值的疏离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人们真诚地寄盼以价值理性去魅工具理性,以人文精神去匡正技术至上所带来的信仰迷失。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叩开人文精神的探询之门,是否就自然秉承了具有拯救现代科技的资格和功能?或者说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真的是非此即彼而水火不相容吗?

这一类型的作品大多以工笔画为主,因为工笔所讲究的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精致的表现语言有力地概括了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审美与内涵,例如魏恕的《京族渔女》正是刻画了这样一位身着本民族服饰的少女,她面露微笑,头戴高帽,自然垂落的帽巾包裹住脸颊,一副典型的京族渔家少女形象,她端坐在画前,深情地望向远方,画面以红黑白三色为主,但清新自然,优美淡雅,画家通过对真实人物的提炼,将其艺术化,我们仿佛可以想到模特坐在画前时那种优雅的心境,我们被人物形象所打动,同时也被画面之外的遐想空间所吸引。

英文中“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知识”、“学问”,所以,从最初人们使用“科学”这一范畴时起,就是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1987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科学规定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1989年出版发行的《辞海》将科学规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人类生活与科学知识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在创造无数个科学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践履着一种精神,即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在科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个性特征,它是催奋时代科学发展进步的不竭的源泉。科学精神是编织人文和科学家在展示他们人生视界所有智慧和技艺之网中的纲维。

无论是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还是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学者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相互对立说。有学者认为,哲学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许多重要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和对立。科学主义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哲学上的反映,它崇尚理性,认为科学是理性的事业。在认识上,主张精确的实证方法。正如实证主义先驱孔德指出的那样,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是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而现代人本主义具有与科学主义尖锐对立的两大特征:一是把人当作世界的本体;二是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志、情感、欲望,而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立。它竭力排斥科学,如尼采把工业社会的弊病归因于科学和理性,断言科学和理性扼杀了生命意志和精神生活,机械主义的“非人格化”使生命变成了病态。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使人变成了机器的一个功能,使人像机器的零件一样被任意配换……今天的人,已经丧失了自己”[2]。

在 130 例患者中,CYP2C19*2、CYP2C19*3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见表1。两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吻合度计算 (P>0.05),说明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从近代以来,人类对世界的征服仰赖于教育;今天,面对全球性问题,改善人与世界的关系更离不开教育。教育的过程即是把俗世的个体带入“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中,人在教育中,教育要引导人进入“生活世界”,让世界成为“公正”、“安全”的“生活的世界”,人、世界、教育玉成人之为“人”。因此,重视科学精神,培养适应21世纪创造型、学习型、个性型、人道型、国际型并具备完整人格的人,是当代工程教育的主旨。

此外,学校还应该借助互联网手段搭建管理、教学、学习、测验和评价各类平台,并逐步进行整合,以实现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管、教、学、测、评等活动,构建管、教、学、测、评数据库。学校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实现家校共育系统化、常态化。

21世纪,既是一个高科技日益拓展的知识密集型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需求全面增长的人文社会。高度重视科学精神教育,是中国工程教育培养高智商、高情商的重要途径。面对21世纪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可以归纳成六个方面:一是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多面手;二是应具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三是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四是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五是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六是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程教育,既要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性、全球性,也要具有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工程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政治上的救亡图存,经济上的强国富民展开的,那么,21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是,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放在重中之重。

科学精神深深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沃土,如同从一开始就是一条灵动不居的赫拉克利特之河,尽管蜿蜒曲折、百转千回,却始终流向可辨的人生之旅的不竭追问。正如“人类自身总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文化也同时包括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人类精神同时包括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伴共生的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即都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出的对真理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攀登。杰出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献身精神等,都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多校园当中的道路很难满足车辆通行的需求,为此,可以使用视频识别技术,提高车辆通行的效率,提高校园内的交通安全。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担当着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责任义务。所谓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其中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理论精髓,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要素,团结协作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严谨规范是科学精神的伦理基础。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它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醒豁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从而内化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若实际安全支出较计划安全成本节支,且安全保障实际水平大于等于计划水平,说明当前安全保障水平是因为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月项目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可以考虑使用节支部分奖励相关人员。

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及工程教育观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性,也就决定了教育在这个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工程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

从“五四”运动前后到建国前夕为第二阶段。随着中国由近代步入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旧民主主义教育也开始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在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的文化思想发动了猛烈进攻。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封建旧礼教和旧道德,实现人权平等、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自觉居于主人地位。提倡科学,就是反对愚昧落后、迷信盲从的蒙昧主义,提倡科学精神、求实态度和理性思维。他们主张在把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引入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将科学和民主的教育纳入中国的教育之中。学习西方教育的真谛,批判变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旧观念,是这一时期教育思想转变的主流。陈独秀认为:“吾人的教育,既然必须取法西洋,吾人就应该晓得近代西洋教育的真精神是什么,然后所办的教育才是真教育。”[9]这时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新确立教育宗旨,重视人格培训;二是借鉴德、美等西方国家办学模式,改造中国大学;三是以科学、民主为指导,主要参照美国学制,制定了《壬戌学制》等;四是中国共产党在老解放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探索。解放区教育所创造的高等教育要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信念和传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自觉主动学习的传统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不可分割说。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4]。科学活动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为第一阶段。随着中国文化由典型的封建宗法文化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封建教育由只重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开始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现代教育转变。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迫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带来西方的宗教、科学和文化。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少数知识分子和封疆大臣,在汽船与帆船、来复枪与弓箭、电报与驿马的比较中,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才本胜于外国,惟专心道德文章,不复以艺事为重,故有时独形其拙”(《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九),如不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难保中国伦理纲常之本。改革派从变科举、学西方、兴学校入手,倡起革除封建教育,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先声。到洋务运动时,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开办的近代学校,使几千年来以道德教化为要义的教育出现了新变化。自然科学的声光电化和社会科学的勤工通商等以及开办的各式新学校为许多国人闻所未闻,眼界大开。20世纪初期,清政府先后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名正言顺和大规模地引进了西方的学校教育机制,标志着中国教育的历史性变革。尽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清政府的封建政治结构决定了道德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是,“经世致用”、“中体西用”是中国教育的价值选择,是教育性质上的根本转变。

中国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11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至可分为四个阶段。

图文并茂的速写日记可以拓展他们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懂得感恩、团结友爱、有爱心等美好的情感在学生的绘画日记《当红眼病来袭》《老班不在的早晨》《让我们拉起你的手》《拼搏》中尽显。

Van Roosmalen等通过使用二氧化碳以及AAS将干洗工艺进行了优化[177],并研究了各种参数对清洗的影响。所研究参数包括清洗时间、温度以及机械作用的功率。同时研究了CO2、异丙醇、水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的影响。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现代大学与中国传统教育在内容和体制上完全不同,但是它们赖以立足的一个观念前提,就是重视教育中人格的培养。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境界的完美是传统教育的目标。但西方侧重于认知意义上的对真理的追求和理性智慧的锻造,以达到对外部世界的征服。东方侧重于道德品质修养,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所以,教育的目标是要“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君子的“德性、智能、学识”,并要外化出去,即由修己而通向“治人”,使教育的功能伸展到国家和政治领域;由立己而通向“立人”,使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教化的作用;由成己而通向“成物”,使教育的功能扩大到事功的层面[7]。因此,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完备的理论系统,即智育与德育、内修与外学、智知与体行、学文与事工、求艺与求德,犹如串串珠玑都被穿在伦理道德教育这条线上。在这里,知识与学问并不等同,知识贵在求真,学问则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求神、求圣、求韵。中国传统教育的落脚点欲开拓完整的人生,奠立高标的境界,即坚信伦理道德教化可以涵摄一切,解释一切,“这使得受教育者不仅缺乏科学理性精神,也缺少务实创造精神”[8],并对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面对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客观现实,极需要崭新的文化教育为其鸣锣开道,纳贤育才。工程教育效仿前苏联,以培养“工程师”作为工科的培养目标,实质是培养专才。那时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强调学以致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同一专业按同一模式培养人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培养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大学生。

从改革开放至今为第四个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国家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确立科学的工程教育观是提高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前提。如涂善东院士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社会能力、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全面工程教育”。杜祥琬院士提出要培养工程师最需要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全包容的工程教育”等。这些都是针对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一向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缺乏对历史、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与责任方面的教育,再加上近年来社会诚信、职业道德的普遍缺失,个人主义严重、团队意识淡薄等弊端而进行的极富价值的思考。

因此,追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变革的轨迹告诉我们:教育观念的变革图新是受社会发展变化之制约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工程教育观已经成为共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工程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的培育,自觉地把增强工程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贯穿于科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日本的教育家在检讨20世纪的教育时提出若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人就会变成“经济动物”。美国在总结20世纪的工程教育时提出了“大工程”的概念。“大工程”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工程,而是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经济、管理的综合教育观。

(2)三种形态分析说。有学者对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采取三种形态分析的态度。他们认为,从真正有独立的科学存在之日起,已有过三种形态的科学精神,即近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和后现代科学精神。这三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不同的[3]。近代科学精神的一个总的特点是与人文精神相分离;现代科学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后现代科学精神的显著特点是要消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界限,并主张用人文精神去消解科学精神。

三、科学精神与创新科技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科学精神由于崇尚理性,追求客观真理,人文精神提倡关怀、尊重人的价值观而具有一定的区别。但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黑格尔说:“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首兽也可以有象征的意义,它显然是提出谜语的怪物。它提出过一个有名的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俄狄普斯找到一个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人。于是就把这怪兽从悬岩上抛下去。这个象征谜语的解释就在于显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就像著名的希腊谚语向人们呼吁的一样。”[5]因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被赋予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询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关于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匮乏的。《读者》杂志刊登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基本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而美国2001年一项相近的调查显示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7%!何谓科学素养?国际上的普遍定义为: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科学观念。针对科学素养的测试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笔者曾检索过针对工程教育改革的文章,大都集中在课程设置、教育的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鲜有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培养的,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缺了一个鹄的和旨归。

分析我国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