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途径——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双重影响的分析

2010-03-22 15:08李德勇
天府新论 2010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

李德勇 吴 婷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途径
——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双重影响的分析

李德勇 吴 婷

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既要从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本身着手,又要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双重影响的分析,从多方面优化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深化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寻求社会管理环境的坚强保障。

和谐社会;社会管理;管理文化;文化传统

公共管理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与积累中逐渐形成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体现出各种类型组织的既有特色。在现代中国发展的历程中,虽然各种思想与观念的更新与转变速度不断加快,但传统的社会公共管理文化依然广泛存在,继续从多方面影响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自 2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几轮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权力不断从微观经济、社会领域中退出,把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逐步从政府管理中转移,政府能力得到了提升和改善,政治家、公共行政人员、社会管理人员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也更趋于现代化,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三代国家领导人以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伟大的探索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中,他们的文化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提供了思想导向,并与社会管理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动力。20世纪 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我国大陆学术界掀起了广泛的“文化热”,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中应运而生。

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软件资源,是有效促使社会管理系统内部高度整合的凝聚剂,主要具有导向、整合、约束与衍射这四种功能,有多样性与同一性相结合、人文性与伦理性相促进、官本性与民本性相并存等主要特点。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表现出综合的影响面,具有消极与积极这两大组成部分。

(一)消极影响

作为社会管理领域里的一种集体意识,传统社会管理文化通过对社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发挥作用而影响社会管理实践,阻碍着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进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的社会公共管理文化虽然正在向科学、规范、现代等方面转化,但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较多消极方面,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综合效用,需要在构建与完善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过程中予以解决。

1、阻碍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行政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职能是社会的职责和功能,最主要的是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即政府权力的作用范围和程度。现代和谐社会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社会管理机构改革的重点,需要政府由全能转向有限,由微观的具体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我国长期存在的全能政府观是传统社会管理文化的产物。在传统社会管理文化中,君主的行政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可以无限制地侵入和管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观念造成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各级行政组织的依附观念。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一方面,政府不愿意放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全方位控制,使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等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自我组织能力不强,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不希望政府从许多复杂事务中脱身而出,仍然习惯于与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仍然管着许多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务,使得社会管理权力的调整很困难,容易使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不利局面,阻碍现代和谐社会行政职能的转变。

2、阻碍现代和谐社会行政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法制建设是现代和谐社会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尚无一个完整的社会管理组织法体系。传统社会管理文化中的人治观念仍然阻碍着现代和谐社会管理法制建设的推进。人治的本质是礼治。传统社会管理文化中虽有“法治”,但更强调“礼治”。目的在于维护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把道德看作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手段,法律则只是次要手段。道德教化是目的,刑罚只不过是工具。由此,社会管理法制建设的目的不过是要对社会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人员实行道德控制,而不是要其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再者,传统社会管理文化中的人治观念,还体现在“法自君出”、“朕即法律”上,君主和某些统治阶级成员可以置身于法律之外。反映到今天的现代和谐社会行政法制建设上,就是有些社会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人员仍然认为法律仅是治民手段,而非约束自己的工具,在管理中仍然是唯上、唯权、不唯法,难以严于律己、依法行政。

3、阻碍现代和谐社会管理人员的精简。现代和谐社会行政人员的精简,是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机构精简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机构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从社会管理文化的角度看,其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传统社会管理文化的官本位、特权、等级观念的影响。官本位观念以不择手段地求官、保官为目的,以官牟利、以官求名为归宿,内生出阴险的特权观念,认为官吏可以享有特权,可以得到一般人不能得到的特殊利益,就会滋生官僚主义等现象,阻碍现代和谐社会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简。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认识到:“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

(二)积极影响

虽然传统社会管理文化有多种多样的缺失,但作为一种系统仍然拥有很多优秀遗产和精华,它重心性、重伦理、重修身、重至善、重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天地君亲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天人合一,内圣外王。〔2〕很多观念值得我们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进程中认真思考与借鉴。

1、促进现代和谐社会管理机构的改革。现代和谐社会管理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社会管理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以适应现代和谐社会的要求。它内在地包括了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依存的价值取向,这与传统社会管理文化的民本、仁政等民主性思想有相通之处,对现代和谐社会管理机构改革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有着促进作用:一是民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是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其主要内容既包括“君为民立”、“吏为民役”的民本价值观,也包括爱民、利民、保民、富民等实现民本思想的措施和手段,还包括察民情、顺民意、安定民生、体恤民疾和取信于民的方式和目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此目的,必须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机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二是仁政思想。古代“仁政”思想是与“霸政”思想相对立的,以 “德治”为其运作基础,是一种将行政问题道德化的学说,包括轻刑罚,薄税赋,保护工商,救济穷人等几个方面。对社会管理机构改革而言,要实现民主和效率的改革目标,就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减轻纳税人负担,同时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照顾低收入等弱势群体。

2、推动现代和谐社会管理关系的协调。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管理系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承担着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协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因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3〕这里的社会管理协调指社会管理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内部的各种关系的协调,又包括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关系的协调。在具体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只有通过领导者做好协调工作,才不致使改革工作受阻。社会管理协调的作用,主要是可以促进社会管理人员之间和谐团结,避免内耗;还可使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彼此的需要和工作情况,避免工作脱节或重复;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可改进业务处理的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便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传统社会管理文化中“贵和”等观念和思想,可以作为社会管理关系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则。贵和观念是从中庸思想中生发出来的,最初是处理社会成员关系的准则,虽然其出发点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但在现代和谐社会里,可以成为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和国内公共组织关系的原则之一。它在改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调整地方社会管理机构内部利益关系的过程中,积极意义仍然相当突出。

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途径研究

在对待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社会管理文化)的问题上,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性,又有继承性。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4〕

而且,社会公共管理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需要得到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的支持与保障,因为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是与社会管理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之总和,是社会管理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生态学形成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上世纪 50年代后,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食物短缺、能源紧张和资源破坏等环境危机的加深,唤起人们对生态理论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拯救环境的强烈呼声促进生态学的更大发展。1947年,美国公共行政学家约翰·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一文,首先提出行政生态问题。1957年和 1961年,哈佛大学教授利格斯分别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生态学》,把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考察。利格斯的论著确立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开创了社会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途径。〔5〕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既要从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本身着手,又要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双重影响的分析,从多方面优化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寻求社会管理环境的坚强保障。

(一)深化社会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提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6〕“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7〕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建构与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行政人员按章程办事、受规则约束的现代官僚体制下,尽管规定了每个公职人员或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范围,但这些规定是一种不完全的规定,是一种关于行政人员的最低限度的责任的规定,而且也主要是对程序意义上的责任作出规定,对于积极意义上的责任则无法作出规定,甚至提出这种愿望也是不可能的。〔8〕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形式和内容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是创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是政治民主化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政治民主化,应该是执政者从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而不是只把其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或政治口号,更不是一种政治上异常高明的做秀手段,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其次,要通过健全民主制度、扩大民主权利、发扬民主作风等途径来建设民主政治,把民主意识与理念制度化、常规化、具体化。还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参与意识,以蔚然成风之势来践行民主理想或梦想。这种直接性的基层民主的加强,将更有利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是一种政治生态环境。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变革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当前已初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过渡,但文化的超稳定性特质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共管理文化不可能立刻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所代替。并且,经济转轨过程中,一部分人既得利益受损,致使其对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抱有显性或隐性的负面想法或行为。这些想法或者行为很大程度地落实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阻碍着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变革。为此,首先必须大力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使市场经济的成果明显地大幅度增加,并科学合理地再思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大范围地让最多的人感受与拥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让地区发展、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等更加公正与平衡。其次,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建构社会管理人员的利益激励机制与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利用与挖掘人力资源的能力与潜力,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再次,进一步科学界定与规划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大幅度缩小计划管制的范围,大力加大其它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经济管理的多个领域,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职能。最大范围地做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调整,使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通过以上举措,将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创造一个宽松的经济生态环境。

(三)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9〕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是衍生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土壤。为此,首先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的区别应该在现实实践中得以认识与真切体现。我们所要培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要求具备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规范,同时,培育一套适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等级观念转向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观念,从墨守成规观念转向变革发展观念,尽量减少甚至消灭当今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只重物欲、崇拜权力、轻视道德等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与观念。其次,培育新型的政治先进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共识的不断加强,政治文化从以“政治挂帅”为特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重视纯粹的政治宣传转向最大程度地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发展的纵深思量,这些转变就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提供了变革的政治文化基础,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管理国情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结论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10〕“身居迅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希望在探索走向未来的同时不割断同过去的联系。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11〕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而渐进的复杂过程,需要在充分吸取传统社会管理文化精髓与尽量规避其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合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生态环境,创造其生存和完善的成长空间,既开拓创新又实事求是,最终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贡献,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千年夙愿。

〔1〕邓小平文选:第 2卷 〔M〕.人民出版社,1994.327.

〔2〕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 〔J〕.复旦学报 (社科版),1988,(3):21.

〔3〕〔6〕邓小平文选:第 3卷 〔M〕.人民出版社,1993.281,164.

〔4〕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0.

〔5〕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30-31.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下)〔Z〕.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73.

〔8〕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81.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Z〕.人民出版社,2002.37-38.

〔1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2.

〔11〕〔美〕法里德·扎卡里亚.文化决定命运——李光耀访谈录 〔M〕.三联书店,1997.201.

C93

A

1004—0633(2010)06—083—04

本文受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构建我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 08MS W16)

2010—08—06

李德勇,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四川成都 610066吴婷,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四川成都 610041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