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在点滴改变中探寻教育教学真谛

2010-03-23 02:22福建福州特级教师林莘
成才 2010年10期
关键词:雪花同学生活

■福建福州特级教师林莘

得失寸心知
——在点滴改变中探寻教育教学真谛

■福建福州特级教师林莘

常怀理想心,

点滴慰前行。

——编者画外音

多少人都在梦想着改变,通过改变达至事业乃至人生的高峰。我没有太多的奢求,但我也希望通过改变,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或许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从教二十几年,蓦然回首,原来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自己何尝没有变化呢?当我学会从细微之处去用心体会的时候,教育教学花园之门正在悄悄地开启,那里是锦簇的繁华,沁人的芬芳。

一、从真实出发

一位我熟悉的校长从日本参观回来,特意给我带了一张特殊的照片,照片是一位日本孩子的画,这是一张怎样的画呢?偌大的足球场上,一个孩子在球门前踢球,简单勾勒的几笔,画面没有任何修饰,用笔也十分粗糙稚嫩。我实在看不出这画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他却意味深长地说:“日本学校门厅的显要位置上展出的有很多是这样简单的画!”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我们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校园,我们展出的多数作品,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记得一次全市小报比赛,教师选了学生自己出的最精美的一份小报,可是第一关就通不过。按照老师的要求,孩子修改出了第二稿,但领导还是“精益求精”没有通过。为了能获奖,几位老师亲自上阵为孩子捉刀,一起制作了一份从内容到装饰都十分精美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疑可以获奖,但是,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吗?这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害。我们可以理解领导和老师的心情,但是一味追求完美的理念只能造成父母、老师的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的依赖与畏难情绪,反过来必然限制孩子们的创造性,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当然强调真实的残缺,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所获不多,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因此,少一些“虚假的完美”,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酸甜苦辣

孩子们常常天真地问我:林老师,你的脑袋瓜里到底装着什么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奇、好玩的点子,总是出乎我们意料,又使我们那么开心。

这不那天,我就在家兑了三杯水,一杯甜的,一杯苦的,还有一杯特别特别辣。到了班上,我十分神秘地卖着关子:“今天老师带来了三杯神水,想知道是什么味道吗?”孩子们兴奋异常,议论纷纷,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恨不得立刻揭开这杯里的秘密。“谁愿意上来尝尝?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尝出了味道,千万别用嘴告诉大家,要用你丰富的表情来表示。”“我来!我来!”孩子们的兴致极高。

第一个上来的是一个男孩,个子高高大大,特别豪爽的样子,抓起我递给他的水,看也不看,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啊——呸”,又全都喷了出来。一张胖嘟嘟的脸涨得通红,皱成一团。他张着嘴,伸着长长的舌头,不停地呵着气,一边还以手为扇,使劲地扇着。看着他一脸的苦瓜相,同学们笑得好“狰狞”,几乎异口同声地喊:“辣的!肯定是辣的!”

第二个上来的是个胆小的女孩子,因有前车之鉴,她显得过于谨慎,先颤巍巍地举起杯子,闻了闻没感觉,实在不放心,又闻,再闻……所有的同学都不耐烦了,着急地催着:别磨蹭了,快点。迫于压力,她只好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小口,忽然眼睛一亮,露出甜甜的微笑,她高兴极了,一口气连喝了两三口,还美美地啧着嘴,晃着脑,一副陶醉状。同学们全看出来肯定是好喝的饮料。

第三位,第四位同学陆续上台,他们也用自己最丰富最生动的表情告诉大家酸甜苦辣的滋味,孩子复杂多变的神情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里。同学们就在一片欢笑、一片惊诧中兴致勃勃地观察,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是那么活跃自然。

这时,我要求以刚才的情景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了这种场景的基础,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平常总也写不出什么东西的孩子,也使我眼前一亮,看到前所未有的闪光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了指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活动气氛外,更指学生所面临需要解决“关注点”的问题。每次备课,我都要不断思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找到他们真正关注的兴奋点,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创设一些情趣化的情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趣味。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兴趣点、注意点、兴奋点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语言、神态、动作惟妙惟肖,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文思泉涌”,多角度、灵活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种“酸甜苦辣”的口味还是太少了,希望以后的味道会更丰富一些。

三、下雪啦!

那年12月26日,这个日子对于北方人来说也许再平常不过了。可对于我这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而言却意义非凡。早晨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激动、欣赏、陶醉。我这小半辈子在福州还是第一次看到雪呢。

来到学校,刚走在三楼的走廊上,班上的孩子们蜂拥而至,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团团围住我,紧紧地抱着我,不住地喊着:“林老师,林老师,下雪啦!下雪啦!”因为这雪,孩子们对我这天天都见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我对无比激动的孩子们说:“还等什么,赶快到操场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和雪做最亲密的接触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过了今天这难得的机会不知更待何时!”

“耶!”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涌向操场,蹦着跳着,激情拥抱着大自然,很快操场上就挤满了人,感觉比过节还要喜庆热闹。

特殊的体验给他们带来了特殊的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汇报着:

“我们是一群勇敢的男孩子,脱下鞋子和袜子,光着脚丫在雪地上走,我们想体验体验雪的冰凉!”

“我们几个女同学也毫不逊色,撩开头发拉下领子露出脖子,那一片片雪花就像顽皮的孩子倏地钻进我们的脖子,一激灵好冷啊!大家都乐坏了!”

“我们正玩得开心,突然有个同学问:唉,你们知道雪是什么味道吗?大家真被问住了。于是一个个都张开大嘴,伸出长长的舌头接住了飘落的雪,噢,原来雪不咸也不甜,没味道。”

“我们用伞接住纷纷飘落的雪花,等伞上积了雪,再把伞转起来,看雪花在伞边跳舞,我们也高兴得又蹦又跳!”……

多么浪漫,多么富有创意,多么的童真呀!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呀!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机会或许在其学生生涯中只有一次,我们平时经常慨叹书本与实际的脱节,也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的场景。当这种自然的机会来临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抓住。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可能单纯追求没有生活只有教材的教学,也不可能追求只有生活而没有教材的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应该是善于寻找生活经验的机遇,毕竟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我们的社会实践内容极其缺乏。“下雪”提供了机遇,在追逐雪花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他们所没有遇到过的生活情景,接受了大自然赐予他们的“宝贵礼物”。新课程改革,使得我们的教材与生活之间拉近了距离,但我觉得还很不够,我们应善于找出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多为学生抓住这样的“宝贵礼物”。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求索之路上,或许是迷蒙的黑夜,当你扬起头,映入眼帘的就不仅仅是黑暗,而是夜空中点点的星辰。我向往改变,向往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够突破功利的束缚。可我又时常问自己,我能改变些什么?既然我改变不了太多外部的环境,我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用心在细微之处体会,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

特约编辑刘中林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雪花同学生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小雪花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