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合并症医案三则

2010-04-03 05:48,,,,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神经痛带状疱疹艾滋病

,,,,

(1.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中心卫生院,吉林,吉林 132212;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其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艾滋病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他疾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会死于艾滋病并发的相关疾病。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的关注,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提高了患者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了艾滋病合并症的发生。笔者从2003年始运用达原饮加减治疗艾滋病及其合并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采撷病案三则,以资佐证。

1 艾滋病合并厌食、发热案

纪某,男,48岁,农民。2009年3月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来诊时体重35 kg,身高169 cm。身体极度消瘦,精神状态差,不能进任何食物,只能靠静脉输液维持生命,经常发热,但热度不高。目前正给予国家统一规定的鸡尾酒疗法治疗,但厌食、发热症状仍未明显改善,症见:面色萎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发热间歇,劳累后加重,头晕、胸闷气短、偶有自汗、偶有腹痛腹泻、夜寐欠佳,舌体胖,苔薄白,脉濡弱。 辨证:脾胃虚损、邪伏膜原证。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培元,辟秽化浊、开达膜原。 方剂:达原饮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槟榔15 g,厚朴15 g,草果10 g,知母10 g,黄芪50 g,黄精50 g,白术15 g,防风15 g,人参10 g,三仙各20 g,茯苓10 g,远志10 g,升麻5 g,柴胡5 g,山药30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共服10剂,发热症状消失,食欲增强。

按:艾滋病病人发展到晚期,正气已极度衰退,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俱虚,故见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脾气虚弱,运化不调,清浊不分,则偶有腹胀腹泻。《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即患者因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故症见发热间歇,劳累后加重。从中医辨证角度,本期已经进入了艾滋病整个病程的后期,邪正对比情况处于正衰为主兼有邪实,在治疗原则上侧重于扶正但亦必须顾及祛邪。故以达原饮配合补中益气汤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益气健脾,补虚培元。

2 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案

范某,女,46岁,2008年2月诊断为艾滋病,并接受国家统一规定的鸡尾酒疗法治疗。2008年7月因左侧胸背,上肢起红斑,水疱伴有疼痛3 d来我院就诊。症见:口苦纳呆,胸胁满闷,呕恶腹胀,大便黏滞,小便短赤,带下黄臭,左侧胸、背、腰、腹部出现针刺样痛,继而出现红斑及群集性水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肝胆湿热、毒邪内蕴、盘踞膜原。 治法:清热利湿、疏利肝胆,辟秽化浊、开达膜原。 方剂:达原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槟榔20 g,厚朴10 g,草果10 g,知母15 g,黄芩10 g,黄芪50 g,土茯苓50 g,龙胆草10 g,栀子10 g,柴胡5 g,车前子10 g,茯苓15 g,泽泻5 g,甘草5 g。每日1剂,分2次,早、晚水煎服。配合云南白药用香油调和外敷,每日1次。2周后患者带状疱疹消失,继续随诊1月,未见复发,且未见留有肋间神经痛等后遗症。

按:西医认为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当人初次感染这种病毒时,可发生水痘,或者不发病而成为隐性感染,此时病毒潜伏在脑或脊神经节内。中医学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窜疮。疼痛是其主要症状,常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多因肝胆火盛、脾经湿热、蕴阻肌肤,并感毒邪而成。其疼痛多因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或邪毒已去,瘀血留滞,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所致。故治疗应以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云南白药通络止痛,调和气血以治其标;配合达原饮辟秽化浊,开达膜原以治其本。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症状治愈后延续疼痛超过1个月的神经疼痛病。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由于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少儿不明显,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当皮损症状完全消退后,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50岁以上的人群约有75%的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疼痛以胸段肋间神经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本案达原饮配合云南白药治疗带状疱疹,云南白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可有效地缓解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及后遗神经痛。

3 艾滋病合并肺痨案

高某,男,46岁,患者咳嗽、痰少而黏、胸痛、气短乏力、消瘦2个月,伴有胸痛、口干咽燥、偶见痰中带血、夜间盗汗、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食少纳呆、腹胀便秘等症,于2008年11月3日收入我院。经检查确诊为艾滋病、肺结核。给予国家统一规定的鸡尾酒疗法治疗,但肺痨症状无明显好转,于11月13日介入中医同时治疗。体温38.5℃,脉率115次/min,呼吸33次/min,血压120/85 mmHg。患者精神状态欠佳,舌质红,少苔,舌面干燥,脉细数。 辨证:本虚标实、肺胃阴虚,热邪恋肺、邪伏膜原。 治法:扶正固本、益气养阴、清热宣肺、透达膜原。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达原饮加减。 方药:百合15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0 g,玄参15 g,麦冬15 g,桔梗10 g,桃仁10 g,杏仁5 g,贝母10 g(冲),槟榔10 g,草果10 g,牡丹皮10 g,厚朴10 g,知母20 g,黄芩10 g,白芍10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早晚口服。服药20剂后,基本痊愈出院。

按:肺痨是艾滋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艾滋病患者正气亏虚,痨虫侵袭肺脏,腐蚀肺叶,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清肃失调而发生肺痨咳嗽;如损伤肺中脉络,则发生咯血或痰中带血;阴虚火旺,津液外泄,则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肝肺脉络失和,以致胸胁疼痛。故用百合固金汤以益气养阴,润肺生津。方中百合、麦冬、熟地黄、生地黄、玄参滋阴润肺生津;桃仁、杏仁、贝母以润肠通便,补肺止咳。但患者肺痨产生的根本在于毒邪长期盘踞膜原,损耗机体正气,正气亏虚而导致外邪入侵,故配合达原饮以透达膜原,辟秽化浊以治其本。

4 小结

达原饮是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瘟疫论》中的方剂,笔者在临床用于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温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温疫热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3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名“达原饮”。

猜你喜欢
神经痛带状疱疹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三黄膏治带状疱疹有奇效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