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2010-04-03 05:48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七情心神内经

, ,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省人民医院 手术室,吉林 长春 130021)

祖国医学一直将情志列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活动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情志活动是以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情志异常则有损脏腑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产生。《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由此可见,七情致病是先伤于气,致人体气机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变。中医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1 七情与疾病的关系

精神情志活动是由五脏之精化生,因此,情志异常可以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方面异常。《淮南子》中有“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 、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的记载。说明人的精神情志因素对机体健康影响十分重要。《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大怒则肝气上逆,可见头昏胀痛,目眩晕甚至呕血等。过喜则心气涣散而不收,不能摄恃心神,过悲则肺气郁而不宣,气化敷布不足,恐惧过甚则精气突然下降,可导致暂时性上焦不得通利,下焦精气不得上奉的病理状态,出现小便失禁等症。卒然大惊则心神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动乱不安,思虑过度,久不得释,可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气不适,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胀等。《内经》云:“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忧思则伤脾、恐则伤肾”七情直接伤本脏而且又伤所胜之脏。《百病始生篇》的“喜怒不节则伤脏”等论述都说明了情志与疾病发生的重要关系。精神情志失常使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形体百骸受损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如:“癫、狂、不寐、奔豚气、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症”等。因此,加强情志护理至关重要。

2 情志护理方法

2.1 调心以安定心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志唯心所使,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以“心”为中心而整合,心是肝脾肺肾等其他脏腑的中坚和最高主宰,故心为“神藏”。《内经》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由此可见,七情发病,各脏有伤,然以心为主,所以首先要以调心为主,使不良情感波动及时得以平静下来,就能改善或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护理上应多与患者沟通,采取闲谈、聊天、摆家常、问病情等方式,了解其心理状态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未病时,陶冶性情,恬淡虚无,使心神稳定,则能防病于未然,达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2.2 畅情以养心调神 情志异常即可作为直接导致心身疾病的病因,又可在病程中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现代医学认为,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调节内分泌,这种畅情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可以调节人的内环境,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抗病能力,由此可见,无病之人,喜乐有度,可延年益寿,有病之人,喜乐有度,可早祛病容,胜于服药。因此,调畅情绪使之喜怒有度,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

2.3 释疑以调畅气机 病人往往多疑,顾虑重重,释疑就是解除患者疑虑,根据病人存在的思想顾虑,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丢掉思想包袱,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怀疑和猜疑,避免因心存疑惑,沉默寡言,使气机不畅。《王氏医存》曰:“治一切心病,药所不及者,亦宜设法以心治心,弓影蛇杯,解铃系铃,此固在慧心人与物,推移无法之法,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2.4 静神以舒心静志 静神可使病人舒心静志,稳定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独、忧心忡忡的不良性情,使精神内守。

猜你喜欢
七情心神内经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北海之殇
韩儒金昌协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