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 严要求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有机茶科普示范基地
——黟县宏潭乡茶业协会四年来开展的工作

2010-04-03 16:01张社庆
茶业通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黟县茶厂茶农

张社庆

(安徽省黟县科学技术协会,黟县 245500)

高起点 严要求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有机茶科普示范基地
——黟县宏潭乡茶业协会四年来开展的工作

张社庆

(安徽省黟县科学技术协会,黟县 245500)

黟县是黄山市有机茶开发生产最迟的一个县,起步于2003年,但从一开始便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高规格,发展势头猛,经过短短几年的系列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9年,全县有机茶颁证面积255hm2,另转换颁证面积67 hm2。使“五溪山”牌黄山毛峰有机茶生产迅速跻身黄山市乃至安徽省有机茶开发先进行列。2009年五溪山有机茶核心示范基地共生产有机茶8700kg,比开发前的2005年增产3315kg,产值1097557.9元,比2005年增值715738.9元。人均产量33kg,比2005年增12.5kg,人均产值4173元,比2005年增收2711元。在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8月开始筹建茶业协会,2005年3月15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协会会员主要由茶叶生产大户、加工大户、经营大户以及科技工作者和有关领导干部组成。并于2009年3月通过了换届选举,现已发展会员389人。理事会下设名誉理事长1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3人,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1人,理事15人,理事会下设办公室,由一名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四年来,协会活动正常,先后召开了6次年会和15次理事会,组织了5次外出考察活动,4次学术交流和科普报告会,参加了全省农技协骨干培训班和各类茶叶展示会10多次。协会根据“品牌立乡,生态强乡,茶业富民”的战略目标,四年来主要围绕“茶农、茶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三大主体十项内容开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抓好基础,保证源头的管理质量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使原来分工管理但又集中连片分户承包的每个地块茶园上的茶农实现茶园的统一管理,完成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监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茶农的思想问题,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茶农的有机茶生产意识和开发有机茶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从源头上保证茶农自觉地参与到有机茶开发的行列中来。

1.1 制定工作规划和发展目标

黟县有机茶生产发展起步晚,由于缺乏技术力量和知识老化,从2003年开始,县科协和乡政府领导多次到安徽农业大学邀请省茶业学会名誉理事长段建真教授到黟县实地考察,并帮助编写了《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潭乡有机茶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为黟县的有机茶生产规划了一个宏伟蓝图。项目实施责任单位为黟县宏潭乡政府,技术支持单位为黟县科学技术协会。并相继制定了一个总体的工作规划和发展目标,即通过近10年的努力,到2013年左右建设667hm2有机茶生产加工基地,以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建设73hm2核心有机茶基地为示范,先期在宏潭乡建设333hm2有机茶基地,后期着重推广辐射周边乡镇333hm2有机茶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后全部通过有机茶认证。

1.2 加强宣传,转变茶农思想观念

县科协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积极组织技术力量,认真编写了《宏潭乡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致宏潭乡广大茶农的一封信》、《有机茶园禁用和适合使用的农药》、《宏潭乡茶业协会章程》、《有机茶知识读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食品茶的区别》等各类科普宣传材料3000余份,通过协会组织及参加培训之际及时发放给项目区的广大茶农,使广大茶农对有机茶的开发增强了了解,转变了思想观念,为有机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3 注重培训,普及有机茶生产科普知识

结合农时,适时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及市茶叶学会有关专家多次深入基地举办有机茶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及茶园管理知识讲座,先后以不同形式共举办了各类茶叶培训班27次,共有2950余人参加培训,提高广大茶农对有机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逐步改变传统观念和耕作方式,不断增强了有机茶开发的信心和茶叶质量安全意识。

2 抓好基地建设,打牢质量安全体系的平台

2.1 制定有机茶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宏潭乡有机茶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具体要求,结合宏潭乡的实际,特制定了宏潭乡有机茶建设实施方案。首先组织了茶业、林业、环保、土地等科技人员以五溪山有机茶基地为示范,重点对五溪山、溪下和塘田村的山区土质、水源、植被、地貌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园管理等进行调查并根据要求制出每块茶园的地块资源分布图和相应的每个地块茶农茶园面积等信息,为有机茶园的基地认证和茶农的茶园管理提供依据。

2.2 建立健全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组织网络

按照“会员+协会+基地+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即在会员的基础上组建协会,在协会的基础上建基地,再在基地的基础上建茶厂。先是在群众基础好,茶叶生产积极性高且生态环境良好和产地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的村组,召开全体茶农大会,在加强有机茶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自愿的原则100%地表态同意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管理茶园,再召开会员大会,成立有机茶小组,同时选出理事3~5名并进行分工,分片管理会员和茶园等有关事项。村设有机茶分会,乡有茶业协会,形成一个乡、村、组和茶农的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组织网络。结合农时村、组适时召开理事会和会员大会,通知茶农进行茶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乡、村、组分别建立会议记录,宣传、培训等组织开展活动的记录和审查档案。基地茶农根据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要求相应建立与茶园管理有关的各类农事信息记录档案,其中包括宣传培训,鲜叶采摘与加工,茶园管理和茶园投入品的详细情况。

2.3 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促发展

我们选择了黟县名优茶水平最高基础最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的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73 hm2茶园,森林覆盖率达到85%,原始生态从未受到破坏和侵染,农民从不施化肥、农药和化学物质,是理想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经过三年的转换,2006年73 hm2有机茶园通过了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认证。同时建立了五溪山茶厂,一切从实际出发,边发展边摸索边开发,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建立了高标准的有机茶生产示范区,使其学有典型,看有榜样,真正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从而带动面上有机茶生产的顺利开展。

2.4 加强茶园的监督力度

一是通过协会组织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功能,经常召开协会理事会,对农事活动由村、组协会组织发出通知,统一行动,做出安排,农户必须及时认真填写农事情况记录,并在茶厂收鲜叶结束时交由茶厂审查通过。茶厂与基地茶户签订收购协议书,实行订单式农业,由茶厂统一向茶农优惠提供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对私自使用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农户,茶厂三年内禁收该户鲜叶。茶厂收购价格高于同期同规格无公害茶价格20%以上,并在生产结束时付清全部货款。同时实行举报有奖制度,设立了举报电话,承诺对举报者严加保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鲜叶的质量安全。

3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

3.1 建有机茶厂,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五溪山有机茶示范基地从2003年开始,经过三年的转换,2006年经过了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认证。黟县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审时度势,抢抓机遇,2006年3月在五溪山建立了五溪山茶厂,从而实现了由龙头企业统一进行基地管理并开始生产加工,有力地避免了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协议,承诺价格上浮当地周边价格20%以上,保证了茶农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基地、协会、农户之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在收购上,茶厂实行按质论价,好叶好价,一视同仁,拉开等级,拉开价格距离,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茶农每天采好茶,卖好价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压缩茶树顶端优势的目的和延长了名优茶的采摘期,保证了茶厂每天加工鲜叶的一致性,为提高中高档茶的比例奠定了基础。

3.2 实现名优茶与有机茶的有机结合

从1985年起,五溪山就开始试制毛峰茶生产。1987年县茶叶实验场收购毛峰茶叶,1988年县农业局成立名优茶开发公司开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名优茶生产逐步扩大到全乡乃至周边乡镇,先后有“黟山雀舌”、“五溪香芽”、“黄山毛峰”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金、银奖。为黟县的名优茶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五溪山茶叶品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从2003年开始对五溪山自然保护区的73 hm2茶园进行三年以上茶园转换,对茶园进行改造,杜绝一切化学物品进入茶园,增施有机肥,2006年通过了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同年建立了五溪山有机茶厂,开始生产五溪山牌“黄山毛峰”、“五溪兰香”有机茶,经过连续四年开发生产,前三年,每年以30%以上的增长速度递增,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值17.6%。截止2009年已比开发生产前的2005年增加3315kg,增幅达61.56%,产值增收715738.9元,增幅187.4%,人均增值2711.0元,增幅185.0%,实现名优茶与有机茶的有机结合。

3.3 树品牌、创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在省、市、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宣传五溪山牌“黄山毛峰”、“五溪兰香”的品质特征及精品系列包装,体现了较高的徽文化品味和艺术观赏性及实用价值;二是在中心城区和景区还树立大型户外广告牌进行宣传;三是在北京、上海、合肥、义乌、马鞍山等地设立五溪山牌有机茶叶专卖店;四是在黄山日报、安徽日报整版宣传自己的产品;五是在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注重茶叶包装产品的研发工作。在以宏村古木雕――老樵夫负重看书为五溪山牌黄山毛峰形象代言人的罐装礼品盒茶叶系列包装的基础上,又设计制作了小规格旅行包装的精品礼盒,体现了较高的徽文化品味和艺术观赏性,及更注重实用价值,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

4 关于对有机茶开发中“三个问题”的看法

4.1 关于会员,基地和企业的问题

会员、基地和企业三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会员是基础,基地是根本,企业是三者结合的纽带。但同时也必须有政府行为,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把千家万户的茶农都组织起来了,开发有机茶生产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使每个地块上的所有茶农都溶入到了有机茶开发的大潮中来,成为了协会的会员,才能真正做到茶园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把有机茶基地建立起来,从而保证每个地块上的所有鲜叶为有机鲜叶。因此会员和基地是有机茶开发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和广大科技者的精心呵护,要经过三年以上的有机操作规程的转换才能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即通过招商引资或农户自发组织起来,在基地上建有机茶厂进行加工,同时经过QS认证和有机茶厂认证,使之逐步达到有机茶的标准。

4.2 关于协会和合作社的问题

开发有机茶生产面对集中连片但又分户承包的茶园,更适合协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把集中连片分户承包的茶园上的茶农通过政府引导,组建成技术服务型的协会组织,才能有效地做到生产管理的统一性。合作社是经营性,很难把基地上的所有茶农都吸收到合作社的组织中来,而且合作社组织中的绝对领导比较难,经营过程中意见相对难以集中统一,多数都是流于形式,最后导致基地的统一管理出现反弹现象,最终导致农残的超标问题的出现。

4.3 关于名优茶和有机茶的有机结合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都大力调整

S571.1

C

1006-5768(2010)03-0118-04

2010-03-15

猜你喜欢
黟县茶厂茶农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
浅析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
紫阳富硒茶再次走向国际市场俄罗斯一大学与和平茶厂签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