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区位优势分析

2010-04-04 04:23邱正明万福祥
长江蔬菜 2010年4期
关键词:高山湖北省蔬菜

邱正明,万福祥

(1.湖北省蔬菜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2.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1 湖北外向型蔬菜产业背景

1.1 我国蔬菜产业在保障人民健康生活、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意义重大

蔬菜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及粗纤维等其他保健物质,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人民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备副食品。与此同时,经过新一轮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规模连续20多a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蔬菜已成为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是种植业中促进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1 820万hm2,产量6.02亿t,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国内蔬菜净产值8 8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5%以上,蔬菜对全国9亿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为800元,而且是现金收入;此外蔬菜种植为全国农村解决了9 46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蔬菜运销和加工为城乡居民解决了9 900多万人就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全球蔬菜生产基地布局发生了调整和蔬菜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蔬菜生产由于受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影响,蔬菜生产总量呈稳中有降的趋势,而中国、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蔬菜也是我国最具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出口快速增长且潜力巨大。近年我国蔬菜出口形势保持持续增长,2008年出口量达816万t,出口额达62亿美元,贸易顺差超过61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比例较大。这表明我国蔬菜产品能继续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平衡农牧渔业产品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

1.2 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露地越冬菜等地域特色和外向优势明显,湖北蔬菜产业举足轻重

湖北是蔬菜的适宜产区,也是全国蔬菜主产区之一,13大类560多种蔬菜能四季生长,周年供应。湖北商品蔬菜(包括西甜瓜)播种面积近10 a来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全省瓜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0万~123万hm2,产量约4 000万t,总产量在全省种植业居首位,产业规模列全国第4~6位;其中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33.3万多hm2,产量1 500万t,产值逾90亿元;高山蔬菜106 667 hm2,产量逾 400万t,产值近40亿元;莲藕等水生蔬菜约8万hm2,产量近300万t,产值逾35亿元;三类产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西甜瓜10万hm2,产量400万t,排在全国第6位。全省瓜菜总产值438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4%,在全省种植业中居第1位。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放开蔬菜市场,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早已摆脱“统购统销”的桎梏,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产销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湖北省以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露地越冬菜为主体,包括魔芋、食用菌、菜用土豆、山野菜、红菜籉等在内的地域特色蔬菜的产业优势逐步突显,产品 以上销往省外及国外,年外销产值达到200多亿元,在满足我国夏、冬时节蔬菜供应和促进湖北省菜农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中国加入WTO,国内外市场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抓住机遇,突出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湖北外向型(省外及国外)瓜菜产业整体水平势在必行。

2 湖北外向型蔬菜的区位优势及产业制约因素分析

在全国各地商品蔬菜大发展,供求总量趋于平衡的大背景下,我国商品蔬菜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转移,各地蔬菜凭借低成本和优质的特色参与大流通、大循环并取得市场优势;在新的格局变革过程中,湖北蔬菜经过多轮的市场选择和技术积淀已逐步出现自身特色,认真分析湖北特有的地理及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对于面向国内国际2个市场因势利导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至关重要。

2.1 喜冷凉露地越冬菜规模逐年扩大

①基本情况 喜冷凉的露地越冬菜指在秋冬及早春季节露地种植的大宗蔬菜,如春秋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芥菜、红菜薹等十字花科蔬菜;洋葱、大蒜、韭菜、藠头等葱蒜类蔬菜;秋冬莴苣、西芹、蚕豆、豌豆及早毛豆、春土豆等其他耐寒性蔬菜。这类蔬菜以嘉鱼潘湾、襄阳双沟的越冬甘蓝、大白菜,云梦、天门的花椰菜、甘蓝,荆州、武汉周边的红菜薹、莴苣、毛豆,钟祥、广水、孝感的大蒜、小香葱、地膜土豆等为代表,涉及近20个主产县市,占湖北省全年蔬菜生产总量的40%以上,也是湖北省近年来面积扩展最快的蔬菜类型。此类产品大部分销往河南以北和重庆以西的我国西部北部大部分城市,是我国冬春及“春淡”鲜菜供应的主产地之一。

②区位优势 从全国冬季蔬菜产地格局来看,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在0℃以下,冰天雪地,露地蔬菜无法生长,面积有限的大棚蔬菜生产成本也较高,只能生产价格相对较高的瓜类和茄果类蔬菜;而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暖意融融,露地蔬菜也以价格相对较高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或搭架的豆类蔬菜为主;而以湖北为中心的华中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在5~10℃,比较适合较耐低温的十字花科蔬菜、部分葱蒜类及叶菜类蔬菜的生产,虽然价格偏低,但成本低,病虫害少,生产的喜冷凉蔬菜质优价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此外,湖北属传统农业大省,粮棉油主产区,推广“粮—菜”和“棉—菜”,在大农业农作区发展此类露地越冬菜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

③主要问题 a.基地相对分散,大的区域划块与整合不够,产业链条不长,规模化优势未充分体现,总体效益受周边生产面积的增减和“暖冬”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波动较大。b.主产品的前后精细品种搭配需要进一步优化,周年茬口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c.产业配套服务与增产增效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加强。

2.2 高山蔬菜方兴未艾

①基本情况 高山蔬菜即在二高山 (海拔800~1 200 m)和高山(海拔 1 200~1 800 m)可耕地,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自然冷凉气候条件生产的天然反季节商品蔬菜。现种植的高山蔬菜主要是以甘蓝、大白菜、萝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其次为辣椒、番茄、胡萝卜、芹菜、四季豆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湖北省高山蔬菜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基地面积46 667~60 000 hm2,播种面积约106 667 hm2,涉及14个主产县市40多个主产乡镇,主要分布在鄂西部山区(宜昌、恩施、十堰、襄樊、神农架林区),高山蔬菜单季667 m2产值1 500~2 000元,已逐步发展为带动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湖北省高山蔬菜总体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高山蔬菜种植大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高山蔬菜产品销往我国中、东和南部大部分地区,是我国夏季喜冷凉和喜温蔬菜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战略基地。

②区位优势 从我国蔬菜市场流通来看,蔬菜的异地流通主要以在10月至翌年5月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导致的蔬菜南北交易为主,而在每年的6~9月全国气候基本处于相同的高温时节(日均温28~35℃),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蔬菜异地交易量相对较少,而此时更多的则是山上对山下的交流,是点对面的交流,总体供不应求。高山蔬菜的主体销售市场是我国南方及中东部40多个大中城市,少量销往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日韩等国;同时广大的东南亚各国此时也大多处于高温季节,对高山蔬菜潜在需求更大。另一方面,从水平方向看,我国虽然山地资源丰富,但往北降雨量不够(年均不足400 mm),往南山地耕作层不够 (不足2 cm),往西路途遥远(运费 0.8元/kg以上),往东海拔高度不足(800 m以下),所以以湖北为中心的高山蔬菜商品生产区位优势独特。

从质量上讲,高山蔬菜不仅天然反季节,市场价格好,而且可以低成本实现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湖北省鄂西山区是我国发展夏季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的理想产地,充分利用高山“天然冷库”的自然气候条件及优质的生态环境,将“无公害”与“反季节”、“生态”与“高效”在山区有机结合,利用得天独厚的高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一方面,由于6~9月的高温暴雨及相伴而来的病虫害使广大低山平原地区蔬菜 (尤其是喜冷凉蔬菜)的生长环境变的恶劣,生产成本提高,而质量与产量下降。而此时海拔800~1 600 m的高山地区日均温度仅有15~25℃,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酸碱度适中,非常适合蔬菜(尤其是喜冷凉蔬菜)生长,病虫害也较少,能低成本实现夏季蔬菜的无公害。另一方面,高山可耕地远离城市闹市区,山高人稀,空气清新,水质清澈,土壤和水质无“三废”污染,是一方未被污染的净土,各类蔬菜作物的生产基本都能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此外,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高,所以高山蔬菜质地脆嫩多汁,商品性好。

③制约因素 湖北省高山蔬菜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该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a.种植品种相对单一,茬口集中,效益不稳,高山蔬菜的增效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b.缺乏针对高山蔬菜的科学栽培管理技术,老区生产效率下降。c.生态问题显现。d.高山蔬菜采后处理技术滞后,制约高山蔬菜的市场半径和品种多样化选择。

2.3 水生蔬菜得天独厚

①基本情况 水生蔬菜是指莲、茭白、荸荠、芡实、菱、莼菜、慈姑、豆瓣菜等一类在湿地环境下生长的蔬菜,在湖北广泛栽培的近20种水生蔬菜中又以莲(藕莲、籽莲和花莲)、芋头、茭白、荸荠等居多,占水生蔬菜总量的80%以上。全省水生蔬菜年生产总面积达8万余hm2,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周边的低洼湖区和水稻主产区,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藕—稻模式的普及使莲藕的栽培面积在周边省份迅速扩大,产品销往我国南方和西北地区。

②区位优势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限制,水生蔬菜的生产仅局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湖区周边区域,生产量有限;而由于大多数水生蔬菜产品为保健食品,消费遍及全球,使水生蔬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明显优势,已成为我国重要出口农产品之一,除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外,每年在澳洲及欧美均有极大的出口空间。我国是水生蔬菜原产国之一,品种资源相对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在世界水生蔬菜生产及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水生蔬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黄淮流域。湖北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水网密布,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且水田面积充足,土壤肥沃,淤泥深厚,发展水生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

③主要问题 a.销售方面,现有的保鲜贮藏技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要求。b.生产上缺少抗病资源,缺乏健全的水生蔬菜安生生产技术体系。c.加工方面,缺少专用品种,与加工技术设备不匹配,加工成本高,且新兴加工产品花色偏少。

2.4 其他区域特色蔬菜稳步发展

①红菜薹、藠头 红菜薹又名紫菜薹,是小白菜的一个变种。原产于武汉市洪山区,是湖北省特产蔬菜,年栽培面积约4万hm2。红菜薹生产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四川3省,近年来作为优质高档蔬菜引种到全国各地栽培,是长江流域秋冬季节不可或缺的一道传统佳肴。产业中的主要问题是菜薹商品品质下降,外销储运和包装技术滞后。

藠头,又名薤葱,百合科宿根草本植物。宜腌制做佐餐风味食品,有食疗美容价值。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武汉市郊有数万亩。产业连作病害影响产量,加工环节薄弱影响价格,江西、湖南等新型基地拓展挤压湖北市场空间。

②食用菌、魔芋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食用菌年产值达到480亿元,产量达到1 200万t,年出口额达到11.3亿美元。湖北省食用菌种植面积1.5万hm2,鲜品产量约60万t,年产值约25亿元,年出口创汇额1.38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0%),湖北省栽培的食用菌种类除传统的香菇、木耳、银耳、茯苓、平菇外,还引进了白灵菇、双孢蘑菇、巴西菇、灵芝、茶树菇、鸡腿菇、金针菇、杏鲍菇、草菇、真姬菇的栽培,大大丰富了食用菌产品的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科技投入不足、菌种管理有待规范、龙头企业不大不强。

魔芋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葡苷聚糖(KGM),在国际上被称为“保健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魔芋为喜阴、喜湿、不耐寒、怕渍水的作物,生长环境要求特殊,全世界范围内适宜种植的区域极为有限,我国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湖北省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适合魔芋生长,鄂西及鄂西北的二高山及以上地区是种植魔芋的理想之地,年种植规模36 667 hm2,加工企业100多家,产值逾15亿元。产业制约因素主要是连作病害,精加工薄弱影响出口创汇。

③山地稀特蔬菜 山地稀特蔬菜是指主要在山区种植和生长的且由于栽培稀少而市场上鲜见的一类蔬菜产品。稀特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不同于大宗蔬菜,它的风味、食用价值和食用方法独具特色且多种多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稀特蔬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有些稀特蔬菜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国际市场对特色蔬菜的需求量也很大。湖北省生产的山地稀特蔬菜主要有薇菜、莼菜、山药、蕨菜、葛、蘘荷、鱼腥草、箬叶、葛仙米、地衣以及刺嫩芽、鸭儿芹、天葱、天蒜等,产地分布以鹤峰、利川、五峰等县为主,其中大部分产品以出口日、韩及欧洲为主,年创汇近5 000万美元。湖北省鄂西山区雨水充沛(年降雨1 200~1 800 mm),植被丰富,发展山地稀特蔬菜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制约因素在于产地的规划与保护、产品的加工工艺改进和驯化栽培技术(除薇菜、莼菜、山药外,其他以自然生长为主)的提高。

3 关于加强湖北省外向型蔬菜产业建设的建议

3.1 优化基地规划与布局,整合现有特色板块,给予政策和项目扶持,形成跨县域的大型商品化蔬菜基地群落

作为湖北省六大优势农业板块之一的蔬菜板块,经过5 a的努力,外向型蔬菜产业布局的雏形基本显现,但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已经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我国蔬菜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背景下,我国蔬菜基地格局正悄然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基地逐步向低成本的适宜地区集中,在此过程中,湖北省的主要商品蔬菜基地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消涨变化,如何及时把握市场变化脉络,审时度势,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布局,整合现有蔬菜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我省外向型特色蔬菜产业便显得尤为重要。

①以嘉鱼、孝感为核心的农作区发展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包括嘉鱼、天门、仙桃、云梦、安陆、襄阳、当阳、广水、武汉市郊等县市;技术上重点做好主栽品种的选择和高效配茬作物的遴选,政策上主要是规范和加强产地市场和绿色通道建设,鼓励产地运销大户和菜农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

②以宜昌、恩施为主体的鄂西山区发展高山蔬菜、山地稀特蔬菜和魔芋。包括长阳、秭归、兴山、五峰、巴东、利川、恩施、鹤峰、保康、竹山等县市;技术上重点做好高山蔬菜品种与茬口多样化技术及生态栽培措施的集成与应用,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防治,魔芋加工新产品的研发,山地稀特蔬菜驯化栽培;政策上主要是加强高山蔬菜、山地稀特蔬菜和魔芋基地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基地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高山蔬菜产地运销大户和基地冷库建设,扶持山野稀特蔬菜和魔芋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③以江汉平原为中心沿湖沿江发展水生蔬菜。以莲藕为主导,加强籽莲、芡实、芋头等水生蔬菜生产,区域包括洪湖、汉川、监利、仙桃、石首、公安、仙桃、鄂州等县市;技术上重点加强整藕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政策上主要是扶持水生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和基地的建设与壮大。

④以随州为代表的鄂北岗地发展食用菌和优质西甜瓜。包括随州、枣阳、房县、宜城、老河口、襄阳等县市;技术上主要是优质菌种、优质西甜瓜健康种子种苗的繁育;政策上主要是外销品牌的整合与建设,产地基础设施与产地市场建设的扶持。

3.2 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以企业为龙头,加强特色型外向型蔬菜生产基地中介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农业板块的核心(主轴)是可规模化、商业化运作的优势农产品(主导农产品),这个优势是指市场优势,有特色就有市场,有市场的产品才有效益,有效益的产品生产基地才能形成规模,联结成板块。而龙头企业是产业的主角,中介组织是润滑剂,公共服务平台是粘结剂。

①湖北省亟待培植的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包括:基地种植大户、产地预冷运销大户、蔬菜商品化整理净菜包装配送公司、蔬菜加工出口企业等。

②湖北省亟待扶持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

大型农贸市场和种子种苗、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利用湖北居中区位优势,将武汉发展为我国少数几个蔬菜产品及种苗等蔬菜技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b.省级蔬菜行业协会与行业网站建设:由基地菜农、涉菜企业、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与行政主管部门、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参加的省级蔬菜行业协会是组织和规范蔬菜产业重要环节的主要力量,健康的行业协会可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省级蔬菜行业网站可搭建湖北省蔬菜产业信息与技术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

3.3 依托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联合攻关,攻克湖北省蔬菜产业中共性技术难题

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007年12月21日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启动大会”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任务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湖北省是农业生产大省,科技强省,有涉农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20多个,建立健全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跨学科在蔬菜科学研究方面进行科技攻关,攻克我省蔬菜产业中带共性的技术难题,如第一,湖北外向型蔬菜产业基地与产品的科学规划布局与周年高效茬口设计。第二,主要瓜菜品种资源(耐高温高湿和低温弱光阴雨)创新技术,优质瓜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第三,以蔬菜连作病害(如十字花科根肿病、瓜类枯萎病、茄果类青枯病和黄萎病、莲藕的腐败病、薯蓣类的软腐病、根结线虫病等)为主体的主要蔬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的无害化防治与土壤(板结、酸化、土壤有机质下降)综合改良技术。第四,生态型高山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包括品种茬口多样化技术、生态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采后处理技术等。第五,优质莲藕、红菜薹、山地稀特蔬菜等的贮藏保鲜和包装技术。第六,耐贮运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的主栽品种筛选与周年高效配茬技术。第七,山地稀特蔬菜的驯化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等。这些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克对湖北省外向型特色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猜你喜欢
高山湖北省蔬菜
奇怪的蔬菜
蔬菜
高山从何而来?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高山台防雷实践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蔬菜也“疯狂”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
《飞过高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