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2010-04-06 00:45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阿拉伯人阿拉伯世纪

陈 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研究生部,天津 300191)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阿拉伯文化是比较晚出的一种文化体系。它以伊斯兰教的神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以阿拉伯语作为书写和传播工具。阿拉伯文化发轫于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阿拉伯人的征服,哈里发国家的统治,民族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语的流行,构成了阿拉伯文化演进的深层背景”[1]。阿拔斯朝(750年—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这一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形态是由三种文化汇合而成:阿拉伯人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因而它兼具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农业社会的文化风貌。

一首先,古典文化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先进的古代文化早已在两河流域、现巴勒斯坦、伊朗、中亚、埃及、北非、印度北部等地扎下了根。在塞尔柱突厥人归宗伊斯兰教的中亚地区,佛教及印度文化的影响已存在了一千三四百年;在东南亚,印度文化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到来以前已存在了若干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和东南欧受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濡染也有好几百年”[2]。从波斯人和犹太人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在阿拉伯的前文化时期,完全处于古巴比伦世界的范围以内;而在它的鼎盛时期,古典文化影响的印记随处可见。因此,在伊斯兰文化的巨大影响投射到欧洲以前,这一体大思精的文化体系已浸润了充足的古典文化精华。古代东西方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印度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波斯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而希腊文化的影响则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从9世纪起,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逐渐变成伊斯兰文化中受到承认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如它们已变成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3]。

其次,统治者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最初一百年间,即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王朝统治者通过对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征服,深切感受到先进的科学文化对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从而促使阿拉伯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局面。其中,哈里发麦蒙(813年—833年在位)功勋卓著。他本人就是一位学者,积极参加辩论,并对各式各样的论题提出自己的成熟见解。他对数学和天文学深感兴趣,曾经根据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两地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把托勒密的几个天文计算表加以修订,并且还推算出子午度。他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馆。这一机构由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三部分组成,它是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港博学院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并且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收藏在智慧馆中,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遗产的海洋。麦蒙鼓励学者将原著译为阿拉伯文,其报酬是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在麦蒙时代,对知识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构成这个幅员辽阔的哈里发国家的各种优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4]118-119。统治者对科学文化的重视和奖励,对阿拉伯文化的繁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民间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古兰经》宣称,学习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背井离乡探索知识的人是真主的追随者。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这种尊重知识的信仰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伴随着经济的繁荣,阿拔斯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起。清真寺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各地广建数千座清真寺学校,学习内容扩展到圣训、伊斯兰教法、语言学、演说等。公元10世纪,仅巴格达就有三千座清真寺,亚历山大则有近一万二千座清真寺,它们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阿拔斯朝,教育大门向全民敞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所有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学问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满载而归,把他们所储藏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浩繁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5]另一位学者也谈到:“没有阿拉伯人对古代学问的文化嗜好,任何智力的进步简直不能实现或维持。”[6]在古代阿拉伯,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同时,私人藏书成为时尚。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一批王公在10世纪时,其藏书之多,可以与欧洲所有图书馆中发现的总和匹敌。除了唐明皇统治时的中国外,在公元8、9、10和11世纪,没有其他地方的人会拥有这么多书。[7]

最后,受到百年翻译运动(约750年—850年)的大力推动。通过翻译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繁荣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阿拔斯王朝前期的一百年是阿拉伯文化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译述活动的繁荣时期。至第七代哈里发麦莱时代,与拜占庭关系得到缓和。麦莱派遣大翻译家侯耐因(809年—877年)前往君士坦丁堡求书,带回大批稀世珍本。这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政府的规划下按部就班地被译成阿拉伯文。由于国家对翻译事业的重视,出现了一个独立的翻译阶层。在被译成阿拉伯语的著作中,希腊语著作占据首位。这一时期的重要译著有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第的医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等。“长期为世界所公认的一个事实是:若没有穆斯林发现、整理和吸取希腊的成果,并做出自己有价值的注释和宝贵贡献的话,人类很可能要失掉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4]128此外,累计达数百部之多的古叙利亚语、波斯语、梵语、希伯来语经典,诸如印度的数学、波斯的文学、艺术等,也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得以保留和传承。这场历时百余年,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罕见。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运动,它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定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学术积累。在百年翻译运动结束以后,阿拉伯人在科学与文化上进入了独立发明和创造时期。

二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东方、西班牙和西西里大放光彩之时,西欧还处在榛莽之中。“后来成为西方文化中心的那些城市,在中世纪不过是一些被封建领主盘踞的碉堡。基督教的僧侣教士是当时西方最有学问的人,而他们却仍俯伏在古老的教堂里,誊抄宗教经卷。”[8]由于宗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欧洲人起初对阿拉伯文化持排斥态度。然而,伴随着阿拉伯对欧洲地区的征服,以及大规模的商业渗透,在12世纪前半期,欧洲开始引入以《古兰经》为主的阿拉伯文化。这一转变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阿拉伯文化是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文化之一。一方面由于它是吸引亿万皈依者的宗教中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冲击引起了基督教欧洲的社会和学术变革,这一变革堪称革命。

阿拉伯文化西传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安德鲁西亚(今西班牙)传入法国南部;二是经西西里岛传入意大利南部;三是经叙利亚传入南欧。

8世纪初,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占了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由此揭开了穆斯林西班牙长达8个世纪的历史。欧洲史学家们今天在著述穆斯林西班牙国家史时说,“穆斯林不仅以他们留在西班牙的许多优美建筑而闻名,尤因点燃了一支火炬而令人怀念,这支火炬以其火焰和光亮,照耀着整个西欧达数世纪之久”[4]204。阿拉伯人把重视教育和学术的传统带入西班牙,在那里广建学校,设立图书馆,文化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科尔多瓦、塞维利亚等城市成为当时的欧洲文化中心。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学者们都争相从西班牙获取古希腊和古罗马典籍的阿拉伯文译本,并和原著一样视如珍宝。许多在西方已经散佚和被忽略的文化经典因此重返西方,重放异彩,从而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世纪初,西西里被划入伊斯兰世界,其后便被迅速地伊斯兰化。它的行政系统是阿拉伯式的,首都巴勒摩也成为阿拉伯艺术和学术的中心。虽然阿拉伯人对西西里的统治只有两个世纪左右,但是由于其基督教收复者——日耳曼国王们都是虔诚的阿拉伯文化崇拜者,他们保存并译介了大量阿拉伯文化的典籍,将阿拉伯人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发扬光大。“除这里以外,再没有别的地方能够保证拉丁文化、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和平与宽容中共存;再没有别的地方更加明确地把复兴文化的精神写进统治者的政策文件中。”[9]在12世纪,西西里的科学术语采用阿拉伯语;阿拉伯人撰写的希腊典籍注释本对欧洲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意大利的拉丁学者们积极探讨具有阿拉伯特征的科学知识;阿拉伯对西西里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早在11世纪,译自阿拉伯的医学典籍和按照阿拉伯模式建立的医院就已在该地出现。在弗雷德里克二世宽宏的保护下,阿拉伯留传给欧洲的遗产中,西班牙—阿拉伯文化和西西里—阿拉伯文化这两大分支汇合在一起。

如果全面考察一下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的交锋,就会清楚地看到,前者对于后者的影响要超过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不仅因为阿拉伯人与西欧共享了许多物质产品和技术发明,也不止于前者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促进了后者的智力发展,而是因为在阿拉伯文化的激发下,欧洲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对此,欧洲学者中肯地指出:“今天,当我们迈进‘一个世界’的时代,西欧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承认我们从阿拉伯人和伊斯兰世界所获得的一切。”[10]

三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其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它在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等多个学科门类。上述丰硕成果的取得获益于古典文化的浸润、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民间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百年翻译运动的推动。具有普世思想的阿拉伯人又将已有的文化成果推广至欧洲乃至更远的疆界,从而为世界文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传世佳话。

[参考文献]

[1] 哈全安.古典伊斯兰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354.

[2] 阮炜.文化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化的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0.

[3]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71.

[4] 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 郭应德. 阿拉伯中古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36.

[6] 马基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1.

[7]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4卷[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191.

[8] 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9] Aziz Ahamd. A History of Islamic Sicily[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75:88.

[10] W.Montgomery Watt.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on Medieval Europe[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72:84.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阿拉伯世纪
阿拉伯人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My School Life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