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研究述评

2010-04-07 09:24安花花
关键词:教养汉族子女

安花花

近十年国内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研究述评

安花花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关民族差异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受到关注。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民族差异的研究同样备受关注,试对教育心理学领域内近十年国内有关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论述,为后继研究提供一些研究思路与借鉴。

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

个体的成长、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共同的影响,环境又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个体来到世界接触的第一环境,其作用是其他环境不可替代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又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因此,国内外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已拓展到个体发展的很多方面。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引用国外已有研究,但也有研究者开始尝试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域环境不同,各自的风俗习惯、语言表达、宗教信仰等使得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个体重要的家庭因素也必然因为文化因素有各自的特色。本文就近十年国内有关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的研究进行概括、分析,以期能找出一些规律与局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一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概念及分歧

由于父母教养方式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引进发展阶段,所以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没有形成共识,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我国台湾学者吴新华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本质上是指父母亲在教养子女时所表现的行为,以及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父母亲人格特质及其对子女的教养态度(赵汗青,2006)。关颖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在对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方法和方式(关颖,1994)。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曾琦,1997)。张文新则把父母教养方式看作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张文新,1999)。陈陈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陈陈,2002)。

从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来看有较明显的不统一。首先,有的学者称其为父母教养方式,有的称为家庭教养方式。在文献查阅的过程中发现在实证研究中不管是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还是家庭教养方式,大部分都用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调查分析。在文献数量上来看,大部分研究者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这个概念。其次,在概念定义中可以看出不同概念界定的共同点是都强调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的行为、观念等,差异在于有的研究者认为是行为和态度的结合,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是外在的行为。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研究述评

1.早期研究综述。

我国不同民族的群体文化各有特色,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也意识到民族文化是影响不同民族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关于文化、跨文化的研究已经遍及各个研究领域,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探索也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军在藏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中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四川内江两所普通初中和阿坝马尔康一所普通初中初一和初二的114名汉族学生和57名藏族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结论:藏族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明显的多于汉族父母;汉族父亲对子女的拒绝否认明显的高于藏族父亲;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被试的教养行为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受到民族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宋军,2009)。

吴文菊,刘春红对藏、汉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中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选取226名学生为被试,其中藏族(来自西藏,在辽阳读书)初一、初二、初三学生总计114人;汉族初一、初二、初三学生总计112人调查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中藏族初中生的父亲表现出比汉族父亲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对其子女则表现出比汉族母亲更少的拒绝、否认行为;藏族学生的父母都表现出了比汉族学生父母更少的偏爱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藏汉族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关系中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成熟的应对方式多存在正相关,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多存在正相关(吴文菊,刘春红,2009)。

杨雅琴在其研究裕固族和汉族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中,抽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中的106名高中学生(汉族60人,裕固族46人),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汉族学生的父亲对子女有严厉惩罚和过度保护的倾向。汉族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多于裕固族学生的母亲。汉族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多于裕固族学生的母亲(杨雅琴,2008)。

赵鹏程,高和平等在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比研究中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EMBU)量表,对四川省茂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三中羌、汉学生(羌族518人,汉族510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汉族父母在惩罚、拒绝等方面比羌族父母更为严厉,而且汉族母亲在偏爱被试上又表现出很高的得分。羌、汉父母在青少年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母亲(赵鹏程,高和平,2007)。

尹文娟等在维吾尔族、汉族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中采用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抽取乌鲁木齐市四所中学(两所重点中学的民族班和汉族班及两所普通中学的民族班和汉族班),其中包括汉族学生256名,维族学生253名。调查发现:汉族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维族父亲。维族父亲对子女显示出更加偏爱、过度保护的倾向。汉族母亲对子女表现的更严厉、更多的拒绝、否认和惩罚,维族母亲更加的偏爱、保护、干涉子女。与汉族父母相比较,维族父母对非独生子女更为偏爱,给予他们更多保护。汉族父母对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拒绝否认,且汉族父亲对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过分干涉,维族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生活环境(尹文娟,2007)。

利爱娟,郑莉君在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中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内蒙古地区某大学的学生调查,其中蒙族和汉族的有效问卷各两百份。研究结论如下:蒙族家庭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对其子女表现出了比汉族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在对男生的教养方式方面,无论是蒙族还是汉族的父母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对子女过度保护方面蒙汉族有差异,汉族父母表现出更多的过度保护(利爱娟,郑莉君,2006)。

李玉欣,赛音朝格图等在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研究中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161名汉族学生和134名蒙古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汉族的父亲对于男生较少给予情感温暖,较少理解,而有过多的惩罚和干涉。同时又表现出比蒙古族大学生的父亲更多地对子女的保护行为;汉族母亲的态度与父亲基本类似。表明汉族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对儿子寄予厚望,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的心态较重。对于女儿的态度上,汉族的母亲同样表现为过多的惩罚和严厉,而较少给予情感和温暖,理解较少。总体上看蒙古族的父母在子女教养上较宽容(李玉欣,赛音朝格图等,2003)。

孟亮在关于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采用的是根据中国国情作了相应修订的R.Probner(1978)亲子关系问卷。对内蒙古海拉尔市伊敏小学四年级的汉族学生家长(82名),海拉尔几所小学的达斡尔族学生家长(72名)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汉族家庭对女孩比男孩更多地采取鼓励型教养方式,达斡尔族家庭对男孩比对女孩更多地采取惩罚型教养方式更少地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汉族家庭采取惩罚和冷漠的教养方式显著多于达斡尔族家庭,达斡尔族家庭为经济问题在子女面前发生矛盾要多于汉族家庭(孟亮,2003)。

2.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研究的评述。

以上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一些比较普遍的规律。即汉族父母与少数民族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时,少数民族的父亲和母亲为子女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而汉族父亲和母亲更多的采用拒绝冷淡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使得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对此的解释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的不同,少数民族的父母大多有自己宗教信仰,如维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在尊信“六大信仰”和“五功”方面都十分虔诚(马通,2003),伊斯兰教主张公正、行善、宽恕。宗教信仰让少数民族的父母更愿意采用温暖、宽松的教育方式去抚养子女。汉族父母可能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容易采取拒绝、否定、惩罚的方式去抚养子女;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汉族父母更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子女过度的保护。

三 研究展望

通过对以上关于我国父母教养方式民族差异研究的综述和评述,作者认为,在已有研究中有些研究内容是没涉及到的,首先,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并不只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有文化差异,少数民族之间也有文化差异,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研究也应该去探索,这样得到的研究结论和规律更有普遍意义。其次,已有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综述中也提及过,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在上述研究中主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修订版进行研究。家庭生活中子女是有认知情感的个体,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个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子女对教养是否认同的影响,即教养认同对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的影响也应该受到重视和探讨。再次,多民族混合地区的父母是否会各取所长,采用更合理的教养方式去抚养子女也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以现有研究为基础,立足我国国情,在上述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一方面这关系到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关系到儿童青少年未来的人格生成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我国教育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95-103.

[2]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47-51.

[3]利爱娟,郑莉君.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108-110.

[4]李玉欣,赛音朝格图,等.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4:307-308.

[5]孟亮.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05:96-99.

[6]马通.伊斯兰思想史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7]宋军.藏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06:157-158.

[8]吴文菊,刘春红.对藏、汉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9:41-42.

[9]尹文娟,等.在维吾尔族、汉族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5:516-518.

[10]杨雅琴.裕固族和汉族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04:355-356.

[11]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46-51.

[12]赵鹏程,高和平,等.在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比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05-108.

[13]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60-162.

[1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AReviewofParentingStyleStudyintheRecentDecade

An Huahua

China is a multi-ethnic nation. The study of national differences has been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 Ethnic differences is also attracted interest by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The paper made a review about the study of parenting in the recent decade and provides some new ideas for research of parenting.

parenting style;national differences

ClassNo.:G444DocumentMark:A

陈砚秋 蔡雪岚)

安花花,在读硕士,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2008级,甘肃·兰州。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0)06-0003-2

G444

A

猜你喜欢
教养汉族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教养方程式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