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2010-04-07 09:24
关键词:人才教学模式教育

孙 燕

国内外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孙 燕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应打破阻碍人才培养目标的一切观念、做法和制度性障碍,批判继承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性转型。

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教育是国家竞争力之母,是加强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不竭之泉。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我国的教育历经改革开放30年,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迎来了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这期间,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还是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教育领域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还欠缺对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从总体上还未真正实现从“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教育转型,在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育品质上的提升确是乏善可陈。

一 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的相关概念

1.有关模式的概念。

在英文词典中,“模式”这个术语一般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之一,Model还可以译为“模型”“模范”“原型”“典型”“样式”“模特儿”等等。模式和“模型”意思相同,其意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模式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叫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如模图、模化。

苏联学者瓦托夫斯基在《模型》一书中从对模型的定义上理解模式,认为:“模式决不是某种事物的感性式的存在,而是主体的某种创造性的构思。”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对模式进行定义:“用图象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2.教学模式的定义。

在国外,影响较大的是乔伊斯和威尔在《教学模式》中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有关教学模式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代表人物有吴也显、熊川武等。另一种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代表人物为柳海民和刁维国。最后一种则是杨小微对其的定义“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参照上述概念的解释及其教育在实际中的运用,可概括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

3.人才的内涵。

对于人才概念的理解,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从教育部门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从人才预测部门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具有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就属于人才。从人才学的角度分析,人才就是在素质结构、创造价值和所做贡献超群或超常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正在生成中的新型经济对教育发展中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推动我国学校教育的转型,是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

二 国内外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的比照

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关国内外教育教学模式内容的介绍,其目的大都为了阐述这些模式对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1.国外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纵观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无一不是和本国的体制需要相关联。在美国的教育中,制定的教育政策既符合社会的需要,又符合国情的需要。首先分析当今美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高考为例,美国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每个政党都渴求通过竞选成为执政党,由本党的杰出人才就任总统。因此,每个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大学等都竭尽全力去搜寻、培养全面才能的“未来型领导人才”,能成功地培养出“总统”级的人才,更是他们积极追求的目标。

面对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美国的高校制定了“三合一”的招生政策。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简称“三合一”。高考的分数和平时的成绩都是有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综合素质”考核也相当严格,哈佛、普林斯顿等一流大学宣称:除了要注重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外,审查“综合素质”不满意也绝对不予录取。

“综合素质”是由各项社会活动的成绩来参照的,如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等。不在于参加多少项而在于在活动中干得怎么样,有哪些突破或专利、大奖等,还有活动中是否担任领导职务等表现。

除了“三合一”的招生标准,美国还特别注重学生对社会的义务贡献。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年必须打义工数十小时,才能基本毕业。有时候打义工特别多也能感动“上帝”进入好学校。为此,美国 “学雷锋打义工”之风盛行,大家都自觉自愿的为社会服务。有越多的人甘于为社会付出,社会的凝聚力就越强。这是美国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2.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国教育观念层面的差距较之物质层面的差距更甚。长久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未走出以“接受性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束缚。

(1)传统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是“接受性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招生的标准是德、智、体三方面。“德”一般指不触犯国家法律,不打架斗殴。“体”是一般没什么大病就行。主要就是高考分数,考过分数线,那就能进入好学校。所以,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教材教给学生,学生参加考试考出好成绩,就能进入好学校,上好学校就有好前途。学生的升学率高,教师自然而然就被评为优秀教师。

毋庸置疑,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曾经为国家的建设事业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精英,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那时的宣传口号就是提倡“三老四严”。三老: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四严:严格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在这样的教育下,社会呈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风气,就连儿童都能自觉做到“拾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虽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俭朴,人人努力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教育培养的都是循规蹈矩、严严谨谨做人做事,安于现状的人,学校和老师一般也不喜欢个性张扬的、敢于挑战的学生。但在当时的年代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对于国家的建设和稳定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新时期教学模式由“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许许多多新鲜事物涌进国门,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多少年的封闭让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让人不禁感叹中国的科技过于落后,一味地崇尚国外的事物。固然,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知识陈旧、方法僵化、学风浮燥等问题,但也不是一无所长。让我们用放大的眼光透视世界的同时,也请仔仔细细的剖析我们自己,既不能自卑也不能狂妄,不能认为外国什么都好,盲目追风,全盘照搬;要正确地吸纳国外的经验、长处,探索中国的教育应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研究培养人才成长的规律。

总之,这不是简单地孰好孰坏,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的东西来弥补我国的缺陷和不足,以使我们的教育能更上一层楼。过去我们培养的是“三老四严”的人,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求就不同了,北京市社科院院长时龙提出的应“体现时代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现代公民”,这要求就比以前高,既全面发展又要体现时代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就是全面发展的,就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如实践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就不是单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的,不是应试高分解决的。它需要成功的教育来实施完成,来提高各项能力。

成功的教育并不在于学校安排了多少课程,教学设施如何先进,而在于是否以学生为主位,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并不在于学生考了多少分,而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是否充满自信,让读书学习成为终生的需要;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项特长,而在于某一项的深深造诣。通过培养,使学生具备生存的多种能力。如确定目标的能力、竞争的能力、技术能力、交际能力、健康心理等。这都需要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标准。我们的教育方针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之路。人的才能、人的专业素质是需要各种舞台、各种机会去展示,去表现的。教师要主动创造各种机会,搭建各种舞台,让学生去展示、去表现,从中锻练胆气,提高办事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去研究去琢磨学生的心理,以便因材施教,倾心点拨。但是由于人的天赋不一,兴趣也不同,学生的接受力有差异,学校和家长不要执意去雕塑、去整形,只要格尽职守即可。

从我国教育总体来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性转型,是我国学校教育真正从“接受性教育”走向“创新性教育”的关键。

三 我国教育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不足与创新策略

1.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不足之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现在,教育问题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教育一方面受到了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国际间的相互竞争也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国在不断地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反对应试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创新性能力还不强,那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了目前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新浪网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成功举行,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总结出了“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模式”的观念,并提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其次要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可行地找到一条中国式的教育教学之路。

2.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门肯的育人观很有意思,他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

究竟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呢?说到底,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要在正确的教育教学策略引导下,让学生经受智慧的洗礼。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所以我国教育方针做出必要调整,就要看到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发言中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建立以“公平的发展”为特征的新的教育发展观。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更新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新的教育方针应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应将公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教育发展应按培养目的确定性质,按定性设置课程,按需要选择人才,这样就可各尽其才,学以致用。

首先,要搞清楚学校是应培养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要从“用人工作”尽快转变为“用工作育人”。其次,应开办多种层次的学校,培养出多种层次的人才,适合社会的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对其个人发展的影响,因材施教。学生除了完成必修课外,根据个人兴趣、家庭环境影响,鼓励其扬长避短、发展专长。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培养,不必硬性干涉,否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目前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盛,各地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四川重庆2008年高考就明文规定,除了高考成绩过线外,考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了必备条件。这着实是一种良好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声明:要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等,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做了全新的要求。正视现实,努力奋进,敢于挑战,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中国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一定会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稳健地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教育教学之路,培养出具备现代竞争能力的各种人才。

[1]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增补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826.

[5]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94.

[6]冷全.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4).

[7]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8]时龙.教育要培养现代公民[N].人民日报,2009-02-26.

[9]朱永新.文理兼容、多元发展[N).人民日报,2009-02-26.

[10]黄全愈.哈佛大学为何把一百六十五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DB/CD].青年文摘,2004,(2).

ImpactofTeachingModelHomeandAbroadontheTrainingGoalsofTalents

Sun Yan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teaching theo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 the teaching model is one an importantfields for the Teaching Study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oriented economy and changes of market demand for the talents , we sh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rough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s abroad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critically .

teaching model;personnel training;educational reform

ClassNo.:G640DocumentMark:A

陈砚秋 蔡雪岚)

孙燕,在读硕士,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08级,青海·西宁。邮政编码:810008

1672-6758(2010)06-0005-3

G640

A

猜你喜欢
人才教学模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