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以山东德州学院为例

2010-04-07 12:30李双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育课心理健康大学生

李双

(德州学院 教育系,山东 德州 253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以山东德州学院为例

李双

(德州学院 教育系,山东 德州 253023)

以山东德州学院为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专业性程度不高,共鸣性不强,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灵活性不足,因此应从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时代性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一、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而设置的专门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甚至为必修课。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完善其个性,是一个一直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主课题。我校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师资水平来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

2.从所依据的教材来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共鸣性不强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列举如下:①教材内容大多呈现滞后性,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而且事例陈旧,叙事方式与语言风格过于刻板。②教材过于追求系统性,过于强调认知任务,因此理论色彩过浓而实用性不强。③教材常是不分年级的,忽视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差异。④很多教材采取学科课程的编排方式,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操作性差。

3.从“授”、“受”差距来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

从课程目标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理论课。一些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同心理学理论课区分出来,过多地注重于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而不是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机结合起来。“知”的指导当然是固不可少,但大学生更迫切的是如何在“知”的指导下自己去体验、感悟、操作和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就如同一辆自行车,教师更多地向学生讲解自行车的各个名称、结构以及理论上如何骑自行车,而学生更多的是想如何自己尝试、快速学会骑自行车。

4.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5.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活性不足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德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在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以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提升教学的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更新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理念不更新,对课程改革的本质认识不清,改革难免浮于表面。因此教学团队彻底转变了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任教其他课程的传统观念,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从知识积淀上,除具备精深的专业功底外,我们还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我们深知,一堂精彩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绝对是“功夫在课外”。因此,在改革与实践中,我们不满足已精通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积极进修学习各种诊断、咨询、治疗等方面的操作技能。不仅精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自己必须涉猎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文史哲,天地生”等知识,努力做到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能将文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知识甚至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信手拈来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打铁先须自身硬”,从个性品质上,我们首先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2.以学生迫切关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升教学的实用性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彻底改变了高校中“只有上课时学生才能见到老师”的传统一贯做法,变“教书”为“交心”,真正走入了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迫切关注的一些实际心理问题。以笔者的授课经验,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列居首位,有60%~70%的问题都直接和间接与人际关系有关。而几乎所有问题都能追溯到一个内在深层的根源——自卑。所以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自信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重中之重的内容。另外根据工作的需求,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都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或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值班接待来访的学生,这样,更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因为课堂上的案例是活生生的。在实践中,我们用和学生交往的直接经验促进教学,以教学提升平时和学生的实际交往,二者相得益彰。

3.以学生的体验、操作为主线,提升教学的实践性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时曾采取这样简单易行的行为训练:对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的同学,发动和他熟悉的同学寻找其优点并毫不吝啬地赞美。经常性地鼓励同学在课堂上大声地、响亮地、充满深情地、毫无疑问地喊出“我真的很不错”。由此,学生不仅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而且久之,会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有学者直接断言:心理健康课是技能培训课,心理健康课是自我教育课。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就如同交给他们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在以后的时间里可随时梳理、终身受用。

4.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为途径,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是一门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自助性为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课堂讲授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采用灵活的、多样的、复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来促使学生的心灵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课堂讲授:在现有的条件下,课堂讲授仍不失为让学生掌握心理理论的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我们深知,课堂讲授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讲授中紧密联系了实际,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选取有典型性、代表性、热点性的实例,师生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矫正等办法一起展开讨论。案例分析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升。

团体讨论:在实践中,我们鼓励大学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讨论使得多种思想进行碰撞,使学生更具有多元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团体讨论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除师生互动外,实现了生生互动,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

角色扮演:我们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作为角色扮演的特定情境,鼓励大学生自愿扮演各种角色,按照各自的理解演出生活事件。通过角色扮演,不仅有助于自由表达内心体验,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他人的心理感受,提高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

5.以建立符合网络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契机,提升教学的时代性

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海量信息”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冲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顺应新时代背景的需要,建立起新形势下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为师者的权威地位,从一般性的信息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因为一般性的静态知识网络上都有,凸显不了教师的独到价值。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观点、体系,以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力和人格影响学生。这样,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均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在教学中,交流、对话、感染成为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师生关系因而也更加民主、平等和普遍,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加符合当今时代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1]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忠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2).

(责任编辑 陈 蕊)

2009-09-24

李双(1972-),女,山东陵县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G423.07

A

1008-469X(2010)01-0050-03

猜你喜欢
教育课心理健康大学生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