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对市场经济的理性适应及其超越

2010-04-07 12:30赵敏荣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市场经济道德

赵敏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德育研究】

论德育对市场经济的理性适应及其超越

赵敏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德育必须直面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既要适应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重新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德育体系,但又不能囿于市场经济而必须超越市场经济。只有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适应,螺旋上升,递次发展,德育才能在新的时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德育; 市场经济; 适应与超越

唯物史观认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一方面,必然受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基础的制约,道德必须适应而不可回避或排斥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对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必须超越而不能仅囿于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德育必须直面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既要适应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重新构建面向新时代的德育体系,但又不能囿于市场经济而必须超越市场经济。只有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适应,螺旋上升,递次发展,德育才能在新的时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本文旨在通过对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哲学关系的研究,为新时期我国德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一、市场经济对德育影响的二重性

“在现实关系中,尽管其他的条件——政治的和思想的——对于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影响,但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有效实现德育对市场经济的理性适应与超越,必须客观分析并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双重影响。

1.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理性经济人原理表明,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一方面,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又是理性的(尽管人类理性不是均匀分布的,但却呈现出正态分布),人们能够根据市场处境判断自身处境,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或个人,只要进入市场,其行为必然受市场机制的制约。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决定在交易或交换中,人们会采取哪些行为,以此来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并在取得收益时规避风险。理性经济人假说说明,一方面,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存在,另一方面,基于独立存在的行为是有风险意识的,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是处于理性思考中的。基于存在的独立性,权衡的主体性,选择的自主性以及对风险的规避性,使市场在“自由”交换中有着合理的理性内核,从而使市场经济在“无形的手”的支配下,处在一种自发的良性运转之中。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所遵循的自主性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市场经济这种特质赋予人们必须具有主体意识,讲求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唤醒了人们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市场经济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下,每个人在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下充分地发挥个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个体的社会实践中作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现实,思考未来,为推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道德的主体性发挥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在个人主体意识与利益驱使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对青年学生而言,其主体意识的增强、只是表明其社会化过程的加速,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自控性和自主性。相反,如果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则容易助长他们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表现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漠视,崇尚自我,唯我独尊。

2.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激活了竞争活力,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竞长争高、共同发展的局面,实现了市场经济和所有制的良好契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价值规律等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共荣发展的局面,促进了社会进步。社会宏观环境的良性运行,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也直接造就了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多元并存,形成了多种利益主体,成就了多种社会形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健康的意识和封闭保守的意识并存,无私奉献、公私兼顾、合理利己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并存,“一度曾是构造单一的社会,现在都必须承认一个以多种多样的道德直觉和道德理解为特征的世界。这种道德多元化使得一度曾占统治地位的、毫无疑问的价值观念成了问题”。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通过家庭和社会种种渠道渗透到校园里,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面临多种选择 而其中的消极因素必然会对青年学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3.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融,丰富和活跃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同时也使民族的道德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冲击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要求市场向不同对象、不同地区和国家开放,通过开放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全球化和信息化又加剧了这种开放的进程。伴随着急剧加速的开放进程,国家之间、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不同思想和文化相互交融并发生碰撞。这开阔了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开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开放也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乘势而入,加大了我国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生活方式和伦理思想的风险,容易造成民族虚无主义观念;就青年学生个人来说,这种开放也使他们面临更加复杂的思想道德的抉择和价值观念的取舍,容易造成青年学生政治立场动摇、道德评价失衡、价值取向紊乱以及性格、人格扭曲等问题。还记得“马加爵事件”吧,马加爵因为一两句不投机的话,竟使朝夕相处一室的三位同学,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悲惨事件再提多少次,再反省多少次都不过分。事件已经过去了,但我们今天再回头反省这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其实事情的核心就是在经济物质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人的道德品质缺失了,人格扭曲了。

4.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生命力的支撑点,促使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遵循“低成本、高效率”,“低投入,高产出”的法则,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够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法则对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和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效益观念和求真务实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另一方面看,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效益原则和优胜劣汰的机制又会引发少数人为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倾向,偏好于追逐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效益;追逐个人利益,忽视整体利益;追逐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致使道德滑坡,失去社会公信力。像“三聚氰胺奶粉”、假药、假种子、矿难一类事件,常不绝于耳目,反映出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把聪明才智运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达到了狂热地步,丧失了正义与良心。社会上的种种消极腐败现象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学校,必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使其滋长投机冒险心理,疏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二、德育对市场经济的理性适应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属于精神活动,要受物质的、现实的生活制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学生注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等是否契合,在多大程度上契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只决定他们的生存质量、发展状况,更牵系着市场经济的价值承诺能否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实际,以积极的姿态适应市场经济,引导、促进青年学生进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价值观念的建构,行为方式的转换,心理素质的优化等,如此方能发挥德育自身应有的功效。

1.德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德育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适应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德育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单向灌输式教育成为通用的德育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适应市场经济首先是德育主体德育观念的转变和适应。德育主体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特质和内在要求,树立民主平等、以人为本、全球性、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努力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要求,培养学生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2.德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德育内容体系的重新建构

道德发展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但归根结底又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德育内容必须反映社会经济基础,而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内容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树立协调性、合作性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挖掘和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使学生确立平等互利、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引导学生树立竞争进取、开拓创新的观念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利时效观念;基于市场经济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加快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基于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培养学生守信、守法的良好品行。根据市场经济的特质和内在要求,重新构建新时代的德育内容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德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德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德育方法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与桥梁,其选择和运用既受到德育目标、德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德育方法,运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式的德育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保守的德育方法,以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重视实践教育,实现从知性教育向实践德育的转变,重视以心理咨询为辅助的疏导式德育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德育对市场经济的能动超越

“学校德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唯一的基础、唯一的取向、唯一的服务对象,教育如果只是把人完全化为一种‘经济动物’、‘商品人格’,那是教育的失误,德育如果仅仅着力于对市场需要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与强化,就必将步入误区,危及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德育不能停留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道德建设也不应只停留在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和市场经济关系特性的价值认同和价值构建上,而应在适应中超越,超越经济人狭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供保证。

德育适应市场经济是必要的,德育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同样是必要的。首先,受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制约,现实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大多只能在经济领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现实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蕴涵着对经济主体的道德要求。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是凸显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显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分化经济,容易滋生、诱发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主体性价值观念、功效性价值观念、进取性价值观念丧失价值的合理性或道德的合理性”。因此,德育只有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着意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青年学生的高尚人格,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能动超越,才能有效抵御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保持自己市场意识、市场行为合理性的精神品格和能力。其次,现实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着益于合格“经济人”的培养,但人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约束与塑造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之外的生活领域只能通过各自的区域道德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如果把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扩展到非市场经济领域,不仅无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导致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畸形化。德育只有立足于对现实健全人的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超越,才能更加有效更加全面地发挥其功能。最后,德育超越市场经济符合道德的本质特征和人类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逻辑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仅仅具有道德工具的合理性,而不具有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它只注重于市场经济领域的技术层面,无法为人类追求提供更多的帮助。从道德的性质和内在要求来看,它不仅是纯工具性存在,作为一种适应人的社会需求并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价值,它还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超越性和崇高性。

思想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也是对可能的未来世界的一种把握和向往。“德育对市场经济的超越是在能动中的超越,是在扬弃中的超越,更是在可能条件下的超越。”德育对市场经济的超越,从内涵上来说,一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克服与消解。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消极、负面影响,恪守为己利他的市场经济道德原则,摒弃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促使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合理化。二是道德境界的提高与升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形成高尚的、完美的人格,从而在适应中实现超越,体现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的特征。德育正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狄德罗说:“如果道德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也正是由此,德育通过为未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现实活动,来超越现时代而不是停留在复制现有规范,从而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拉动作用,最终发挥其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德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服务,但它又必须超越市场经济,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德育不仅要立足当前,为市场经济培养合格的“经济人”,而且要放眼未来,引导、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道德人”、“社会人”,为社会的未来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陈月婷.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德育的特点[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美)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的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徐贵权,赵凌.高等教育:适应且超越市场经济[J].淮阴师范学院,1998,(2).

[5]田建国.树立新的德育理念[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6]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

[7]兰刚.关于21世纪德育的前瞻性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2).

(责任编辑 宋 悦)

2009-10-15

赵敏荣(1958-),女,山东烟台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研究。

F123.9

A

1008-469X(2010)01-0082-04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市场经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