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的起源意象及其在宋词中的发展

2010-04-07 21:28周璐璐
关键词:团扇士大夫宋词

周璐璐

团扇的起源意象及其在宋词中的发展

周璐璐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在宋代更是非常流行。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出现于西汉时期,因其轻柔、飘逸,常常成为文人吟诵的对象。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107处,词人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抒发一己之情的意象载体。

团扇;团扇意象;发展

扇文化在中国可谓久矣,从晋人崔豹《古今注》中提到“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说起,为帝王贵族障风蔽日所用,成为仪仗扇,区别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扇子。夏天天热,普通老百姓会取用方便轻巧的东西扇风,在这样的启发下,会出现不同于贵族阶级使用的扇子,用很简单的东西制作,夏天用来消暑驱蚊,入秋见弃,并不觉得可惜。扇子最初的起源是朝这两种方向发展的。在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以及审美的需求下,到两汉时期,出现了团扇,团扇因其质地或用途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如绢扇、纨扇、罗扇、宫扇、合欢扇、纨素、蝉翼等。汉代傅玄著《团扇赋》,为我国最早最明确的咏团扇之作。就当时团扇的造型而言,以圆形居多,但也有其他的形状,如六角形、八角形、梧桐叶形等,而其中梅花形、海棠形是除圆形之外较常见的。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造纸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纸面团扇也渐渐地流行起来。到了唐末宋初时期,因为其时刺绣工艺非常精妙,故一些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佛像的刺绣开始出现在团扇的扇面上。当时团扇的特点是以扇柄为中轴,竹木为架,左右对称似圆月,扇面配以素白色的绢、罗、纱、线、缯等高档丝绸面料制成。特别受宫廷嫔妃仕女的喜欢。持扇的大家闺秀出场时常含羞带怯,用团扇半掩芳容,说不尽的脉脉含情的神韵。

一 团扇的起源意象

团扇因其本身特有的轻柔、飘逸,成为大家所喜爱的装饰,也变成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品,究其原因,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表面到内涵,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依赖,常常成为文人雅士吟诵的对象。相传西汉成帝时,嫔妃班婕妤,美而能文,起初甚得恩宠,后飞燕姊妹势盛,婕妤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自叹命同团扇,秋风起时,以团扇自比,作《团扇歌》:“新制奇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初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绢箧笥中,恩情中道绝。”钟嵘称“《团扇》一诗,辞旨清捷,怨深文琦,得匹妇之致”。从这时起,团扇与女子就结下了解不开的恩怨情结,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晋代有年轻大臣王珉凭团扇与嫂婢传情。事发后,嫂罚婢作歌,婢应声而成:“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看到王珉,又唱:“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有《团扇郎歌》传世。因此后世也有用团扇来象征美好爱情的。形成了团扇的起源意象,变成了属于才子佳人似的幽怨文化。后代诗词也延续了这一意象,唐朝诗人王建《宫中调笑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团扇入秋见弃,恰似红颜易老,如秋草,过时枯萎。唐代刘禹锡《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借团扇,来写宫女年老色衰,遭君主抛弃,同时又有隐约的悲士不遇。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将宫女的哀怨写到极致,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不遇之哀怨啊!

二 团扇在宋代流行的背景

两宋时期,上至宫廷仕女苑,下到寻常百姓家,扇子是必备之物。社会上书扇、画扇、卖扇、藏扇、玩扇的风气愈来愈盛,且出现了画商和字铺。据夏文彦的《图绘宝鉴》记载:“南宋赵彦,汴梁人,居临安,开字铺,画扇得名”,可见当时的扇子成为一种商品开始流通。也可从《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以百计,用扇却均为团扇看出一二。其实团扇在当时流行有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开国之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全国政权,深知武将擅权拥兵对于封建政权的危害,故“杯酒释兵权”。对于这个历史事实,人们只注意到剥夺高级将领兵权、根除藩镇动乱之源,却忽略了其为士大夫指出了一条既不要关心权力斗争和危及皇权,又能保证他们安享人生之乐的淫逸放纵之路,因而也就造成了全社会追逐歌舞享乐、浅斟低唱的浓厚风气。其次,由于国策的倾斜,官僚士大夫蓄养歌儿舞女成为普遍的风尚。其实,文人士大夫早自先秦时就有以女乐倡优娱情悦性的嗜好,但蓄养家妓供一人享乐,汉魏之前并不多见。东晋以来,士族生活豪奢,纵情声色,蓄养家妓蔚然成风。隋唐两代,贵族大官僚及一般士大夫家中更是普遍盛行广蓄妓妾之风,但像赵匡胤由皇帝公开号召士大夫蓄养家妓以供享乐,是空前的。从而有官妓、家妓、私妓之分,以便不同阶层的人享用。再次,建国之初,疆域远没有唐代广阔,到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从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来看,宋人的文学视野也就远没有其他的朝代那么开阔,文人们从唐代的一窥塞垣,说尽戎羌,到宋代转向了自我审视。这种变化在宋词中表现的很明显。最后,在此基础上,最高统治者有意识地扶持和发展燕乐,用行政手段将燕乐之精华集中到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汴京。君主的大力提倡,文人士大夫的群起响应,加上民间文艺从业者的积极配合,两宋歌舞娱乐大盛,继唐五代之后以柔丽软美为主调,配合了燕乐产生的曲子词,随之也就变成了一代主流文学。王灼《碧鸡漫志》论述:“古人擅歌得名,不择男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觉婉媚,古意尽矣。”宋代独重女音,具有浅斟低唱的创作和鉴赏风气,形成了清切婉丽的词风。

三 团扇在宋词中意象的发展

词在两宋,是音乐文学,写在纸上的歌词必要“歌台舞席”,因而需要用道具来配乐装饰,扇子是其中一种,它的轻巧便利、精致柔美符合了这种社会风尚。文人士大夫摇扇纳凉,体现其风流倜傥,歌女拿扇舞出千百花样,遮出无尽的千娇百媚,吻合了宋词的婉约曲折,大为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统计数据表明,宋词中描述到扇子的词句有197处,其中团扇56处,加上其别称,纨扇29处,罗扇12处,纨素7处,宫扇2处,合欢扇1处,共有107处,还有其他团扇之代称,如蝉翼7处,仁风6处,便面9处,障面5处,摇风21处,后者不尽然指扇,但与扇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团扇所占比例是不容小觑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特定的文化底蕴,文人又不断地给它赋予新的内涵,以致其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伴随着文人词中大量扇子的描写,扇意象也就成为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形成扇文化的其中之一种。写其本身,这类词较为少见,更多的是代指女性,如阮阅:“时和倍觉青春早。华灯和月拥朱轓,花间万点寒星小。 团扇歌清,重茵舞妙。游人只恐归来悄。明年亲侍辇舆行,未应肯记濡需好。”(《踏莎行》) 在宋词的发展史中歌妓参与了全部过程,扇子是为女性代言的,如陈师道:“秋声隐地。叶叶无留意。冰簟流光团扇坠。惊起双栖燕子,夜堂帘合四廊,风惟吹乱凝香。卧看一庭明月,晓衾不耐初凉。”(《清平乐》) 又如晏几道;“玉阶秋感,年华暗去。掩深宫,团扇无绪。(《解佩令》)而借团扇之悲写不遇之情,是非常普遍了。如苏轼的:“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贺新郎》) 又有借团扇表达相思离别之情的,如蔡伸:“落日归去,寒空断雁。吴波浅淡山平远。丹青写出在霜缣,佳人特地裁团扇。”(《踏莎行》) 也有借团扇写自己寄寓之情的,如贺铸:“半销檀粉睡痕新。背镜照樱唇。临风再歌团扇,深意属何人。”(《诉衷情》)其实,许多词人笔下的团扇,通常包含了几层含义,既可以是秋天将到,团扇无用被置,以此喻己,这个“己”可指女性红颜衰老,终归被弃,又指士大夫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年龄渐老,亦如秋天之团扇;也还可以是团扇喻女性被弃,犹如君王疏远有才能之士。屈原时代就有香草美人的象征,可见这种意象的类比是相当丰富和合于情理的。而且推至上古时期,是舜发明五明扇,用于广纳贤才,现在扇被弃,人疏远,是何等的悲凉。古代帝王贵族拿扇遮风蔽日,作为仪仗,显示其尊荣华贵,神圣不可侵犯,而扇之弃之不用,犹有今不如昔之感,昨日之繁华与今日之冷落形成鲜明对比。不由得蒙上了一层很浓郁的感伤色彩以及零落失意之悲。如辛弃疾:“年年团扇怨秋风。愁绝宝杯空。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 而今休矣,花残人似,人老花同。莫怪东篱韵减,只今丹桂香浓。”(《朝中措》)还有“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阿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汉宫秋》)团扇见弃,美人迟暮到怀才之士自怨自叹的情感寄托,形成了一个很明晰的线脉。使团扇这个意象层层加深,而其中曲折婉转之间,词人的感情是最沉痛的。上述种种扇子,有些并无深意,只是作为歌舞场合的一个道具,体现美女们婀娜的姿态和风流的韵度。但大多并非如此,更多的扇意象则超越了这种功能,在特定的场合,承载传递着词人们一份特定的情感和深意。

人生之大悲,莫过于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爱人友朋分离,天涯海角。小小的团扇,将其全部包蕴,就如同扇面题画一样,美人总是孤单,而天涯之人哪一个又不是孤单的呢?在心灵的一角,又有谁是热闹喧哗的呢?这种心境相通之时,不自觉的会产生共鸣,扇子在词中就不仅成为女性情感的载体了,同时也成为男词人们自身内心隐秘的情感波澜的表征,既有不被君王重用的无可奈何的哀怨寄托,也有生命将逝、人生短暂之哀叹。扇子扇出的不仅是习习凉风,而更是千古哀怨与悲情。秋风吹来,扇之无用,人之已老,往事又不堪回首,情切切,意堪堪。得意与失意之间就是一把团扇而已,小小扇子寓出大千世界。

综上所述,扇子作为实用体为大众所用,也因其季节性非常的强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又赋予了它超过实用价值的文化内涵,以致包蕴古今。团扇是中国本土的发明之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具说明性。从其起源,以及文人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变成一种借其抒发一己之情的意象之载体,到这种载体的不断发展深化,内蕴更加的丰厚,可以说到宋代达到了顶峰,而在宋词中的表现更为明显,意义无可厚非,恰好暗合了宋词婉约感伤的主流。宋代以后,又有扇文化扇意象发扬光大,戏剧文学中扇子更是不可缺少的道具,如孔尚仁的《桃花扇》,借一把扇子,来写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其旨在借一己之情感,抒家国之兴亡。而小说中亦有借扇传情达意的作品,亦写尽了曲折悲欢之致。

1吴梅:吴梅讲词[M]. 忞悊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王兆鹏:词学研究方法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梁素:宋词中的“扇”意象及其内涵与情感基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4)

OntheOriginofRoundSilkFanandtheImagesofthemintheSongCi

Zhou Lulu

The Fan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but it is very popular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round silk fan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an culture . It has been taken something intoned by the ancient scholars ,especially in the Songci the round silk fan has been granted new implications to voice the scholars’ feelings .

round silk fan; fan images; development

ClassNo.:I207.23DocumentMark:A

宋瑞斌)

周璐璐,在读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甘肃·兰州。邮政编码:730070

1672-6758(2010)02-0120-2

I207.23

A

猜你喜欢
团扇士大夫宋词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半小时漫画宋词
团扇
半小时漫画宋词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品读宋词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扇面作画
宋词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