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眼病的辨证护理

2010-04-08 15:48郑金凤郑金艳冯丽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七情眼病病患者

郑金凤,郑金艳,冯丽华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瑰宝。在眼病的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的护理方法,对提高眼病疗效,缩短病程,防止病情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值得应用。

1 眼病的辨证施护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辨证的基础理论,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取其望、闻、问三者,作为辨证施护的基础。望: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和形态的变化;闻:凭听觉和嗅觉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嗅气味;问:仔细询问患者和家属,了解眼病发生与发展的经过,现在的症状及其与眼病有关的情况。抓住以上三个要点对患者不失时机的进行辨证护理,对眼病的治愈有很好的效果。例 1,女,51岁,工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病患者,该患者心情焦虑,脾气暴悖 ,怒则气上,导致病情较为严重。我们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分析原因:①情志不舒,可引起脏腑经络气机阻滞,气运不畅 ,眼压升高,视力下降;②《内经》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大怒则使肝气挟肝火上逆于头目而发病。在护理中我们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和形态的变化,同患者讲话语气柔和,面带微笑,解释患者疑问仔细耐心,护理操作熟练准确,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我们向患者家属询问其生活习惯,业于爱好,在和患者沟通时劝导其解除忧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防止加重眼病或延缓痊愈,解除了患者的顾虑,减轻精神负担后,患者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手术。例2,男,46岁,工人 ,一粒铁屑进入左眼,左眼视力下降 ,伴头晕耳鸣 ,口干咽燥 ,腰腿酸痛 ,四肢乏力。检查:左眼视力仅见手动。瞳孔中等扩大,晶体后囊下部有暗红色淤血斑,灰白色组织纵横,玻璃体成弥漫状混浊,眼底看不清晰。对于这例典型的眼外伤患者,特别是有穿透伤患者,在护理上我们除注意观察眼伤情况外,还注意观察健眼,避免引起交感性眼炎。对患者术前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与紧张情绪,做好术前准备,修养互利,讲明术中、术后忌宜事项,争取病人合作,患者手术成功 ,出院后恢复良好。

2 心理护理

中医特别强调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脏腑,七情异常亦可导致或引发多种眼病,而许多眼病虽起因不在情绪但是在其发展演变中,会因情绪异常而加重眼病。因此,观察其七情顺逆,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七情和畅 ,解除疑虑、树立信心,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痊愈。例 3,男,25岁。左眼球破裂伤,施眼球摘除术。患者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术后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悲观,少言寡语,性情急躁,失眠少食,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此我们多方面语言交谈 ,生活关心,心理沟通,帮助患者树立理想,分析将来家庭、事业的美好远景,唤起了患者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在护士的观察、询问、解释、安慰和悉心护理下,患者很快配合治疗,术后痊愈出院,患者及全家颇为感动。

3 饮食护理

眼病患者的饮食宜忌以病情而定,一般应戒烟忌酒,忌食辛辣腥膻等刺激性大的食物,对实热性眼病、外感六淫所致眼病患者,当少食煎炸油腻食品,多食水果、蔬菜类食品。对虚寒性眼病患者,宜忌寒冷不易消化食物。年老体胖者不宜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痰变生他症,食以清淡为宜。年幼体虚者当忌偏食,尤多食新鲜蔬菜与动物性蛋白质食品。对内眼手术后患者,以流汁或半流汁饮食为主,逐渐加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我们在饮食护理工作中有一个典型的病例 4:女,35岁,糖尿病眼底病变,欲接受手术治疗 ,患者任性、自负,在饮食方面控制不住自己,未按医嘱规定食量进食,吃了一些高糖食物后,导致病情加重,血糖一直不降而未能如期手术。我们对该患者制定了糖尿病食谱,并解读古代医学家所述“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资食者,不足以生存也。”的道理,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安全的实施了手术治疗。做好饮食护理是患者病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护理实践中 ,中医的辨证施护,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对眼病的恢复有很大帮助,构成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说明五脏六腑和视功能直接有关,在眼病的护理工作中引入中医护理,对眼病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情致不舒,伤及肝脾所致眼病的护理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七情眼病病患者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北海之殇
韩儒金昌协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