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010-04-11 00:18许瑞超张一平
关键词:针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许瑞超,张一平,刘 云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007)

针织学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是学生从事针织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和新型纺织产品开发的专业基础课,又是纺织专业针织方向的主干课程,是针织物产品设计、羊毛衫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针织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和原理,举一反三地进行针织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及技术改造和创新.但长期以来,针织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针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在针织学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纺织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仍然在教材中占有一定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科学前沿知识,却仍被置于教材之外,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纺织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望.而且,针织学课程按照编织方法的不同被分割为三大块:纬编、经编和织袜,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时数多.

1.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或者改进型的粉笔+黑板+PPT文本演示,而教学方法仍是灌输式,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枯燥地讲授理论知识,从概念讲解到原理再到例题、习题练习,缺乏启发式教学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未形成启发式、研究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氛围.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1.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够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偏少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通常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侧重于对所学理论的验证和演示,实践的内容也多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河南工程学院从事针织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讲台,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且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的时间较少,缺乏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和实践经验.因此,教师难以真正做到联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这导致他们在讲授专业课时不能引用生产实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纸上谈兵.

因此,必须加大针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针织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践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体系创新的核心,是落实教育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反映培养目标及创新人才规格要求的具体体现[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要体现当今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体现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创新发展.因此,要及时汲取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针织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们,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打破过去纬编、经编和织袜等课程相互分割、内容相互重叠的弊端,将纬编、经编和织袜等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其整合为一门课——针织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充实,大大减少了理论授课的课时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合以后的课程全面介绍了针织、针织物的基本概念及针织原理,针织机及其主要机构的工作原理和上机工艺,针织物的形成方法及其表示方法、各种形式针织机的选针原理及其相应的花色组织设计技术等,使学生具备针织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针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行业的技术进步紧密相连,不断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及历史背景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删去那些陈旧老化不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课程内容,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现代纺织技术发展的要求.在理论教学中,要注重原理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强调技术的可靠性,注重典型机型和常用工艺的分析,强调技术的创新性,在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和原理,举一反三地进行针织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及技术改造和创新.

2.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并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3].因此,应合理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导学式、问题式、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拼盘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等.探索基于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力求创造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通过尝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好习惯.同时,还可通过专题研讨、技能竞赛等形式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手段上,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动画和录像等新型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课程原理展示给学生,尤其是对一些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时,直观的、动态的、明了的过程给学生很大的帮助,能取得教师易教、学生易懂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前沿信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课件、教案、动画、录像、习题等上网,通过整合网上教学资源,将教与学的过程延伸至课外,使课堂教学得以强化、扩展与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此外,我们对针织学课程的考核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往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期中和期末考试决定该门课程的成绩,一两次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更不能正确地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我们对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一是理论考试只占50%,主要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把握;二是平时作业占10%,引导学生重视作业;三是实验报告占1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掌握以及各种操作技能;四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搞一次市场调研,设计一个新产品或对市场上某一种热销产品作一个全面的品质、性能和工艺分析,此项成绩占30%,考核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专业结合,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针织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实践环节不仅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4].为突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和实验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开课前的认识实习,课程中的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的综合性实习与设计.认识实习让学生了解各种针织机的机器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以及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使学生对针织生产具有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按照课程进度安排 (包括室内和室外),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和切身观察,掌握针织机及其主要机构的工作原理和上机工艺、针织物的形成方法、针织物各项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等和各种实践中用到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充分达到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回顾和加深理解以及对各种操作技能的熟悉;课程后的综合性实习,侧重于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类工艺实习让学生掌握针织产品的生产和设计方法,巩固并加深理解所学的针织原理知识,为毕业以后从事工艺、生产管理打下基础;综合性设计是将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重点,进行专项研究或综合设计.这样,学生从基础到综合直至创新都得到了训练,知识理论得到应用,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我们还努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相关实践课堂尽量放在相关企业中,把教育送进企业,把岗位作为课堂,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真正在企业中发现问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协同解决问题,并利用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国内外一流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

2.4 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

针对目前针织学课程教学团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经验和能力、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一是要努力引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或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打造一支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二是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工程技术岗位实际锻炼一段时间,培养工程意识和能力;三是采取与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的方式,承接横向课题,与企业或科研单位一起攻克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或共同开发新产品等,积极配合、参与企业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四是指派教师参与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参与学生的实践实训指导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在与企业的结合中,可以得到人才规格要求的信息反馈,了解现行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内容,不断发展、完善创新教学方法,使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面向市场的特色,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 结 语

两年来,对针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构建综合专业知识结构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式,使针织学教学更加灵活和柔性,教学效果显著,培养的学生在全国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中屡获大奖,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针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 文亚星,何小兵,杨庆国.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4):30-32.

[2] 赖成瑜,李和平,吴文通.面向工科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9(8):70-73.

[3] 章山林.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09-110.

[4] 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3-155.

猜你喜欢
针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针织与纱线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纱线与针织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