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教育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0-04-11 00:18辛长征王延伟
关键词:素质师生交流

辛长征,安 刚,王延伟

(河南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河南 郑州 450007)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新校区的不断建设,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质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高校本身,重新审视新时期高校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作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化学纤维专业的主要建设者,几年来跟踪调查了毕业生在企业的适应情况和综合表现,尝试了“教—学—交”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学—交”教育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是学生从学场走向职场的平台,所以高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对有代表性的二十余家中国化学纤维企业进行的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调研表明,企业对化纤专业毕业生总体满意率为80%,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跳槽现象较为普遍;

(2)学生在企业的适应周期要半年到一年,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工艺故障能力一般;

(3)学生与周围人群的交流沟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这不是某一所院校或某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和师生比的下降,教育质量的问题必定会显现.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必须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两个方面加强努力,才可能使毕业生更适应社会,更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与学生永远都是高校两个不可或缺的主角.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1]师生之间唯有加强交流,在心灵上彼此信任对方,在行为意识上主动去沟通,才能使“教”和“学”真正顺利地展开.

在学习兄弟院校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和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交”的教育模式.教师要认真 “教”,它包括教书和育人;学生要认真地“学”,它包括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交”指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它包括在专业、科研、心理等诸多方面的交流.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来展开,要以自身渊博的知识体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教”和“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要教给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育人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在教学中以个人的魅力和言行来影响学生,赋育人于教学之中.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总结与创新,并根据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教书育人活动达到更高的层次.

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讲,在大学阶段,一定要使自己在综合素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使自身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应社会、融于社会的有志青年.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职业道德,学会做人和处事;学习和做人相互结合起来,使自己真正进入自我塑造的良好状态.

通过师生间心心相印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每个个体进行设计指导.

2 “教—学—交”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2.1 加强教师德业修养,提高授业能力

2.1.1 提高品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努力完善自己的品德,使自身拥有热情、负责、宽容、真诚、豁达、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样,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言谈举止自然就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迷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往今来的名师无一不具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从授业的角度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近几年发生在各高校的一些案件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2008年初的“杨帆门”事件,同年10月份发生的包括政法大学学生刺死教师程春明在内的三起弑师案,无不让高校教师深思自己“以德育人”的神圣职责.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绢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2],可见为人师表体现在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为此,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多次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根据自身特点撰写了“师德承诺书”,对学生公示,承诺书存放在教研室主任处,大家彼此监督.

2.1.2 提高专业修养,增强授业能力

对工程学专业的学生,要提高教育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平,增强教师对新产业革命的认识深度.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学习和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工程实际需要,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修养.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3],针对不同科目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切实树立视学生的差异为教育资源的理念,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教育方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2.2 培养学生慎独精神,提高“学”的能力

2.2.1 教育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增强慎独精神

慎独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慎独”指一个人在无外界约束的情形下,仍能够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使道德观念时时刻刻伴随自身.

“德者,才之帅也.”[4]在今天,一家公司、一家企业要的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相当多,此时取胜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品和职业道德.因此,大学生在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学做一个自主、自强、自尊的人,学做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做一个关心集体、能与他人良好合作的人.

大学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的教育,加之许多高校的校区和教职工的生活区相距较远,教师不可能与学生朝夕相处,而学生则是远离家乡和父母,在一个新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因此,学生要主动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培养慎独精神.

为此,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教师就要及时给学生灌输“要将自身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相结合,要主动融于社会”的观点,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明白自己在大学中的任务,才不至于在大一时对人生迷茫和徘徊,才能为自己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涯有一个较完美的规划.同时,在每学期的公选课选课之前,通过召开班会等形式,向学生推荐有关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人生规划等课程.此外,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穿插有关职业道德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2.2 授人以渔,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笔者认为大学生要做到“三种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加之教学的滞后性特点,教师不可能无所不通.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是对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直接帮助,培养的学生也更容易适应社会.

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较大的差异,大学的课堂教学面广量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和生存.为此,在新生入校之初,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给学生开展“怎样度过大学生涯”、“树立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等专题讲座,并组织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现身说法等活动,通过这些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研究,变机械学习为积极思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即“会学”,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能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有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

2.3 师生交流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3.1 互信交流,构建和谐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5]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针对工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对于一年级学生,笔者提出“师生之间情同父子”,通过严父般的教诲和父子般的交流,使学生在心理上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及早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引导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同时,通过严肃学风、班风、考风,使学生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对于二年级学生,采用“师生之间如同朋友”的交流沟通方式,教师通过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培养他们的务实精神和钻研精神.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师生之间类比同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等活动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教研室目前建立了四个科研和实训工作室,在业余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长时间的师生共处,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了解,更增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要具有“亲和力”,要和学生建立以平等、民主、宽容和关爱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具有“向师力”,发挥自主意识,主动找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老师进行面谈,或通过网络、信件甚至短信等手段坦诚地与教师交流沟通.师生双方在相互理解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发生整体人格的碰撞及情感的分享,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与学生的顺利成长.

2.3.2 终生交流,师生共长

真正好的师生情谊,是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6],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随着学生的毕业而终止.教师通过书信、电话、网上、调研等形式可随时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得到大量专业企业的信息,这些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们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加准确地了解最新的行业现状和趋势,对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并结合Internet的迅速普及,笔者提出了“以网络为平台,师生终生互动零距离”的师生互动方式,组建了河南工程学院化纤信息网,形成了以教研室为龙头,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和在校生为成员的师生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的师生交流和专业论坛,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也提升了在校师生的工程素质,也为校企产学合作、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在校生的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 语

“教—学—交”的教育模式实施六年以来,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的专业建设和教学都取得了较大进步.目前,化学纤维生产技术专业是河南省首批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达100%.2009年,笔者再次对前述单位进行调研,用人单位认为我们的毕业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上手快、分析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要将严慈相济的爱心融入祖国的教育事业中,通过对“教—学—交”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向师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的主动意识,师生之间也必将能默契配合,共同进步.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是一本无字的道德教科书,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学习的自由[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7.

[2]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07.

[3] 钱军平.论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及其现实意蕴[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98-101.

[4] 李湘沅.树立大德育观念,全面加强高校道德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2-14.

[5]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6.

[6] 姜 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27.

猜你喜欢
素质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