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2010-04-11 03:05舒毅彪
关键词:广大群众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舒毅彪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回归生活: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舒毅彪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准确理解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生活,成为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的理论,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让不同的社会阶层人员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自觉的行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解释,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实践中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理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生活常识,在生活实践中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社会文化是基础,大部分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基础,有坚实的群众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被理解与掌握,才能进入群众的文化消费领域,通过文化产品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范;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是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识与利用规律,与群众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构建坚实的社会认同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吸引力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要做到大众化,必须增强理论本身的吸引力,让理论本身变得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用熟知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观点,才能在民众中广泛传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程度。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把三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本质来讲,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的过程,是一种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生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理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一)回归生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引力的实践路径。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现象,庸俗化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位。在现阶段,由于社会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社会认同弱化,理论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入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以通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与掌握,才能增强吸引力。只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理论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因此我们的理论宣传必须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1]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广大群众生活,采用广大群众的语言,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真正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的根本的利益需要,掌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中普及开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二)回归生活是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效性的实践基础。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马克思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理论创新就是要概括和总结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得出新观点,提出新理论。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只有在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保持理论的生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考虑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在实践中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问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加以提炼,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解释。只有在生活中,理论才能贴近实际;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与现实问题;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解决群众利益问题,让理论宣传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生活实践,用一系列新观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三)回归生活是发挥隐性教育优势、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效果的根本前提。

隐性教育是一种隐蔽、间接的传播教育方式,侧重以间接的方式、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教育的方法开放适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减少理论灌输,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隐性教育的效果好于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因素’形成与‘渐进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4]注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平等性;注意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注意教育方法的渗透性与隐蔽性;注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整合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无意识教育的优势,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无意识教育中进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隐性教育能克服显性教育的计划性、公开性、直接性与单一性等特点,防止人民群众产生逆反心理与排斥心理,让理论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被自觉地接受,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夯实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的社会文化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动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建立在社会丰富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文化基础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社会文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展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育相结合,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自觉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中去,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与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内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建立较强的社会信任结构,从而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构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5]离开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靠强权外在地存在,它必须要内化在民族的血液、精神和灵魂中,成为真正本土的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生活化、常识化。

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首先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工作生活化、常识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比较难于被一般群众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了解这一逻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工作:一方面,必须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理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建立一支长期从事马克思理论学术研究的队伍,让他们专门从事马克思理论的宣传与解释工作,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弄懂、弄透,多出精品式的学术著作,发挥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而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考虑群众的知识水平,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生活,在生活中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掌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现实生活的案例,用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来解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工作通俗化,就是用生活中通俗、形象语言把深奥、难懂的理论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理论,用生活语言做好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解释工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中的科学。列宁说过:“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化和朴实。”[7]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书斋里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少数理论家、搞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的事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必须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浅显、易懂、明了。

(三)优化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的方式与手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方式与手段的生活化是必由之路。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舞台,用形象生动的例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材料,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象感染力、说服力。如树立正面典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中的作用,注意道德楷模在人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程度与道德教育的效果。正面典型具有以下重要功能:激励功能,就是利用精神和物质的要素,道德楷模的崇高形象激发人的内在行为,让人的意图更为明确,信念更加坚定,产生新的需要和精神追求,激发人的内在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示范功能,即通过正面典型的人格力量产生巨大感召力与吸引力,鼓舞人们前进。

当代信息技术全面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传播途径,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在网上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交流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思想观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同时利用网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比如在网上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基本内涵、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等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传统媒体,如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电影等宣传途径,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音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生动形象,增强其感染力。

(四)发挥隐性教育优势,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灌输上,必须把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因此,要科学地规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内容体系。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基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在课堂上用生动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的心灵,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利用两课教学的课堂,加强对人民群众集体主义原则与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无意识的宣传,加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让他们真正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为人民群众的情感、思想与行为提供牵引作用,把信息变成舆论导向,发挥对人民群众的软约束作用,发挥网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寓严肃的理论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广大群众参加演讲、舞蹈、辩论、体育比赛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来陶冶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同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通过参观纪念馆、历史文化名胜遗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社会实践如手拉手、一帮一活动,培养广大群众合作意识与群体意识,学会在复杂社会中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开辟国情、民情专栏,对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与民情教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法律实践活动,增强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思维方式。此外,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较高、比较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队伍,充分调动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政治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积极发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带头作用,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结合起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

[5]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6] 张剑伟,赵凯荣.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国化[J].武汉大学学报,2007(1).

[7] 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责任编辑:张超

A8

A

1007-8444(2010)04-0432-04

2010-04-12

201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2010sk232zd)。

舒毅彪(1970-),男,侗族,湖南溆浦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广大群众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治疗产后受风的秘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