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疗法的前世今生

2010-04-12 18:25刘晓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艾丽丝宋美龄灌肠

文◎刘晓慧

耶酥曾教导身体羸弱的人说,要用太阳光照热的河水清洗肠道,并提出将南瓜装水挂在树枝上,以南瓜蔓为导管清洗大肠。公元3 世纪的“埃瑟纳福音书”记录着这样一句话:身体内部的秽物比身体外表上的肮脏更可怕。只清洗体表而不清洗体内秽物的人,就好似外表饰以美妙图画,而内部却充满污浊之物的陵墓。西汉的太医书记载,第十二代楚王刘纯说:“人欲长生。肠欲常清。逢月圆而清肠。泻污浊而去毒。此为养生第十。”我国唐代道家全真教派的鼻祖吕祖也曾说过:“欲无病,肠常清,欲不死,肠无屎。”可见灌肠疗法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广泛。

最早的灌肠

最早使用灌肠疗法的是古埃及人,公元前14 世纪的埃及医书“埃伯斯纸草”曾经提到过灌肠和灌肠药的使用方法。 相传,灌肠的灵感最早来自对动物的观察,极有可能是从朱鹭的生活习性中学来的。朱鹭是古老的鸟仙,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埃及人极为崇拜,视之为神鸟。朱鹭经常用它自己长长的嘴巴吸取很多水后伸入肛门,将肠道里的废物冲洗排泄出去,反复进行,于是埃及人便开始效仿,也从肛门注水对肠道进行清洗。另一种传说是,古埃及的医神脱兹不忍众生受疾病折磨,化身为一只白鹭,飘然飞落在水面后,用长长的喙吸满河水,插进自己的肛门中。埃及医师因此受到了神示,用灌肠医治病人。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人每月设法轻泻一次,每次连续3 天。他们行轻泻之理论为:清除肠胃中足以致病之食物残渣,可以使人延年益寿。”

在古印度,灌肠也曾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人们用牛奶和奶油清理大肠,并且从古代流传至今。在古希腊,人们也曾用灌肠来软化粪便、驱虫、止痉挛、提供营养物质。公元前4、5 世纪,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已经记录了使用羊皮袋装水灌肠来治疗发热、身体不适等病症。在古巴比伦,很早就有灌肠的历史。古罗马的医学理论家盖仑也积极拥护灌肠的使用,并倡导应该用油和蜂蜜来灌肠。伊本·西那是古阿拉伯有名的医师和药剂师,他在书中描写了用竹筒灌肠的治病方法。

风靡西方的“灌肠风尚”

崇尚绝对贞洁的中世纪,追求体内神圣的净化成为一种风尚。在宗教的蛊惑下,人们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罪恶,对食物的摄入也被当作一种贪欲,人们定期进行肠道清洗是为了保持灵魂的圣洁。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内科医生费纳尔所著的在16 世纪最具权威的医学类教科书《治疗学》中就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讲述肠道的清洁,书中对灌肠进行了详细描述:当便秘引起发热、肠胃蠕动减慢以及头痛、任何原因引起的急腹痛后可以实施灌肠,灌肠液是草药和蜂蜜的淡盐溶液。

到了17 世纪,灌肠疗法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从很多反映法国宫廷生活的油画中就可以看到灌肠在当时的盛行。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非常迷恋咖啡灌肠,国王的喜好成为贵族臣民的风尚标,巴黎上流社会的人们通常每天都要做三四次灌肠。不过当时咖啡很贵,只有皇室才消费得起,更多的人则是用骨头、芦秸或金属管,把动物的膀胱绑上做成灌肠器,用清水灌肠。

生于18 世纪的法国作家伏尔泰在21 岁时还是个瘦弱多病的青年,但最终寿至84 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不迷信医生,对一般药物不感兴趣,只偏爱灌肠剂,每星期以肉桂溶液或油滑的灌肠剂清肠三次。1748 年,伏尔泰得了重病,但拒绝按医嘱服药,而是先绝食一段时间,尔后再吃些肉干、烤面包、淡菜、大麦与清水,并坚持每周清肠,最终康复。

而据史料记载,拿破仑生前也非常崇尚灌肠保健,这一度成为人们研究其死因的重要缺口。直到2004 年,美国旧金山法医检验部的法医病理学家史蒂文·卡奇发表了自己的新发现——拿破仑死于一名庸医导致的灌肠医疗事故。卡奇认为,拿破仑生前出现胃部不适及肠痉挛等症状,而他的医生天天用灌肠的方法缓解症状,导致拿破仑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心律失常而亡。

1745 年,一种用以治疗溺水的、被称为“烟草烟雾灌肠”的方法在欧洲悄然推广。据记载,通过直肠引进烟草烟雾刺激呼吸管是由北美印第安人首次实行的。一个看似已经淹死的印第安女子在通过灌肠的方式将烟吹入直肠后,竟成功复活。这以后,烟雾灌肠被认为是溺水抢救最有力的方法,并延伸到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在19 世纪之初,烟草烟雾灌肠已成为西方惯例医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缺乏麻醉药和吗啡,德国医生使用咖啡灌肠法来减轻伤兵的痛楚。而在同一时段,两位德国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在老鼠实验中发现,咖啡灌肠能够打开胆管,刺激胆汁分泌,协助排出胆结石。

“肠道排毒”一词被正式使用是从1930 年开始的。德国医生马克斯·格尔松的咖啡灌肠在当时成为重大的医学发现。这种疗法在美国和墨西哥逐渐受到推崇。俄罗斯著名的人体清理专家马拉霍夫通过大量的清肠实践验证了人尿对清洗大肠的非同寻常的作用。他以大量实例证实,一般的水疗洗肠,对治疗肠息肉效果为零,而使用浓缩尿灌肠2 ~3次后,肠息肉就能被打下来,并且无任何不良感觉。

而今,在欧美诸多国家,许多人已经不再相信主流的对抗疗法,而是寻求包括灌肠排毒法在内的替代疗法来治病。英国王储、英国医师协会主席查尔斯也曾满怀热情地接受了灌肠排毒疗法——使用咖啡制剂灌肠,并且在英国医师协会成立150 周年的讲话中盛赞格森灌肠排毒疗法的神奇功效。

灌肠疗法在中国

中国最早的灌肠法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也是配以多种药物治疗疾病,其中“猪胆汁方”中记载,将蜜柱剂、土瓜根、猪胆汁从肛门塞进直肠后,不久就可以将大便导出。而在其中强调的是,要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是用竹管进行灌肠的。

东晋时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筒吹入肛门中,取通。”这不仅表明用管灌肠,同时还要通过对筒吹气,用加压的方法使药物顺利进入直肠,以达到通便的目的。在敦煌遗书医学卷中记载,外治灌肠法盛药的囊袋是用羊皮制成的,很多学者认为此时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

在很多少数民族中,灌肠疗法也多被广泛流传。在蒙医学著作《甘露四部》中,详细记载了此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藏族医学典籍中记载的灌肠法是用药末加入油脂或肉汤制成药液,注入肛门灌肠,使病邪随大便排出。相传,公元710年,唐代的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王赤德祖赞,随行的陪嫁带去很多古代的医学书籍,后被编译成《月王药诊》,即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名著,这其中便有专章叙述灌肠疗法。

灌肠:从治疗到养生

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一些人专门潜心研制更为先进、美观的灌肠器,从动物的胃脏膀胱和竹筒到18 世纪中期靠重力或注射泵的压力来促进灌肠液流入肠道的灌肠器,灌肠技术和设备得到了空前发展。19 世纪末,德国的波士医生发明了深层洗肠机,成为现代洗肠设备的原型。20 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橡胶工艺的灌肠设备。在俄罗斯,有的医院采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患者坐在装有灌肠插嘴的椅子上,自己按动电钮,让灌肠液自动输入大肠,与此同时,已灌入的溶液混同其他肠容物由另一特制的排泄管从直肠处自动排出,直接流入椅子下面的便池内。

到20 世纪中叶,随着泻药的问世及推广,灌肠疗法步入低谷。然而,随着对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和医学的发展, 沉寂已久的传统结肠灌洗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新生。最为时尚的“肠道水疗”因其昂贵的价格和专业操作,一度成为少数富人、权贵、名流才有条件享受的养生方式,如今也已成为女性美容保健的首选。

台湾作家王丰先生在他所著的《美丽与哀愁——宋美龄传》一书中,曾经提到宋美龄有着独特的自我保健方法,就是灌肠。据说,宋美龄醉心于洗肠是因为受了一位摩门教徒的启发。宋美龄在美国韦尔斯理女子学院读书的时候,与一位名叫艾丽丝的少女私交甚厚。有一天,艾丽丝的母亲来校,宋美龄被艾丽丝母亲的年轻的容貌惊呆了,她年逾50,但看上去只有20 多岁。宋美龄好奇地询问艾丽丝原因,得知艾丽丝的家庭信奉摩门教,而摩门教神话中有一位老妪依神指示洗涤肠胃最终返老还童,所以在部分信徒中流行着以牛油、清水灌肠而防疾病的风俗。她的母亲就是通过每日灌肠来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正因如此,宋美龄大约从1925 年在上海参加社会工作前后,就开始使用灌肠方法进行晚上排便。每天晚上睡觉前,就是宋美龄灌肠的时间,这成为了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习惯。

据一些文学史料记载,在过去江浙一代,凡是家境不错的大户人家都有灌肠养生的习惯,几乎都会备用一种水袋用来通便。而最近台湾媒体报道,当地一些名人如施明德、林心如也开始进行“大肠水疗法”。香港明星郑裕玲也曾公开承认一周洗肠一次。

猜你喜欢
艾丽丝宋美龄灌肠
从私家书信看宋美龄的婚姻观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宋美龄——中国抗战中一位睿智坚毅的女性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