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藩辨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010-04-13 02:15张定国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谷丙表面抗原李老

张定国

(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江苏 宝应 225800)

李则藩主任医师擅治杂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也有经验,介绍如上。

1 清热化湿降酶退黄疸

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谷丙转氨酶显著增高。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药理研究表明,清热利湿的中药有降酶的作用,常用药物有茵陈 、虎杖、蒲公英、重楼、凤尾草、垂盆草、田基黄等。酌情以 2~3味药组成药对 ,连用 2~3周,中途不可轻易更味。如经治无效或少效时,可另换一组,连贯用药可获得预期效应。湿邪偏重时,可酌加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及淡渗利湿之品。而对慢性肝病谷丙转氨酶显著增高、肝功能异常,病机为脾虚湿热,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治当权衡虚实、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属肝胃阴虚证型者,不宜投苦寒降酶之剂,可选用五味子、夏枯草并重加甘草用量,酸甘相伍,可以化阴。

李老认为,黄疸本属湿郁热蒸,理应清热化湿,但如持续不降,应考虑湿热蕴于血分,需用活血通络药,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郁金等。若偏于寒湿者可酌加制附片、苍术、干姜等,热重于湿者则应加大黄。

2 健脾益气升白蛋白

白蛋白降低者,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由病变日久、正气损伤所致。其低下指标一般与脾气虚损程度成正比,患者常伴有纳少、腹胀、肠鸣、便溏等脾胃虚弱证候。李老认为血浆白蛋白的降低从西医角度来说是因肝病损伤蛋白代谢功能,导致白蛋白降低。从中医理论分析,是因脾虚不能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因此,治当以治脾胃为主。常用党参、黄芪 、白术 、甘草 、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 、鸡内金 、神曲 、芡实等。脾胃运化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白蛋白则随之上升。

3 补脾益肾促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是乙肝治愈的标志之一。临床中也有谷丙转氨酶及肝功能正常而乙肝表面抗原仍为阳性者。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而肝功能及其他化验指标仍异常,则表明其毒气较甚,余邪未尽。李老认为清除乙肝病毒除治疗因素外,更主要决定于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乙型肝炎患者其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多较低下,因此其乙肝表面抗原阴转率不高,乙肝表面抗体较难出现。李老认为,最佳抗病毒药物是既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繁殖、生存,又不损害宿主细胞。益气补肾之品如党参、红参、黄芪、黄精、巴戟天、仙茅、仙灵脾、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较好。

4 健脾化痰泄浊抗脂肪肝

乙型肝炎若迁延日久,肝脏脂肪代谢障碍,则可能形成脂肪肝,也为肝硬化之早期特征。李老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饮食失常,过食肥甘,嗜酒积湿,痰浊内停,脾气不能输布而致。脂肪的沉积,首责脾胃,脾胃之气不运,升降枢机失常,痰浊故而内停。治当健运脾胃、化痰泄浊。常用太子参、白术 、茯苓 、鸡内金 、扁豆 、陈皮 、半夏 、薏苡仁 、白芥子等 。根据药理实验,选用决明子、山楂、泽泻等降脂泻浊较佳。

鉴于脂肪肝也是形成肝硬化的原因之一,其病因乃痰浊久结不化,脾土壅滞,清浊相混,隧道不通,脉络瘀阻而成。因此,除降脂泄浊外,还应活血通络。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其中川芎是血中之气药,能行血中之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应重用。

如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影响体内蛋白质代谢不平衡,形成低蛋白血症而可致腹水。因此,除活血通络、降脂泄浊外,益气运脾较为重要。李老认为,益气运脾之剂,对调整与增强代谢功能具有很大作用。临床证实,通过益气运脾,血浆蛋白可上升、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正常,同时亦有助于脂质代谢。

猜你喜欢
谷丙表面抗原李老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截短片段P165在酵母中表达
饮食因素对谷丙转氨酶测值的影响
谷丙转氨酶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浅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胶体金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效果对比探讨
李景新:抛开年龄又何妨?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与D-二聚体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做个“养心家”
服用抗生素影响肝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