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肾术后的超声随访

2010-04-13 02:41孙立群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24期
关键词:排异锥体肾动脉

孙立群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B超室,江苏扬州,225001)

肾移植在临床各类器官移植中疗效最为显著,许多成活者生活状态较为满意,本文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本院及外院进行肾移植病人45例,进行术后超声随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45例,男 43例,女2例,年龄 23~52岁,平均36岁;5例在本院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40例在上海等地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1年以上来本院定期随访。其中1例发生急性排异反应,4例发生慢性排异反应(术后5~8年),其余均为肾功能稳定期患者。仪器采用HP IMGE POINX HX型彩色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 MHz。患者取仰卧位,于右髂窝或左髂窗扫描移植肾,先检查其外型、大小、周围情况及内部结构,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移植肾肾动脉各级分支的收缩峰流速(PSV)、阻力指数(RI)。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1~3 mm,声来束与血管夹角<60°。

2 结 果

肾功能稳定期的超声表现:移植肾体积正常或稍大,肾皮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晰,锥体显示清晰。CDFI显示肾内血流丰富,呈连续“树技状”结构,脉冲多普勒测定肾动脉各级分支血流参数均在正常范围。

急性排异反应超声表现:移植肾体积明显增大,前后径大于左右径,肾实质回声减低,锥体清晰,CDFI示彩色血流明显减少呈点状、斑块状[1],RI>0.75,SPV无明显变化。

慢性排异反应超声表现:早期移植肾二维超声图像无明显异常,中、后期体积缩小,肾窦回声减少甚至消失,最后移植肾萎缩,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彩色多普勒与能量多普勒示肾内血流信号稀少变弱,连续性不完整,“血管树”状分布的血流消失,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血流几乎无显示,SPV降低,RI>0.75。

除上述排异反应的超声表现外,移植肾术后还会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声像图,本组并发肾结石伴轻度肾积水2例;为移植肾内多发散在结石,并发肾囊肿2例,囊肿直径<3 cm;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CDFI示肾主动脉频谱增宽,边缘不光整,略呈毛刺状,流速明显增高>200 cm/s。

3 讨 论

移植肾大部分位于右髂窝,少部分位于左髂窝,位置表浅,不受呼吸影响,图像质量好,能提供形态学及血液循环状况测值,为超声随访提供了较好条件。二维超声能清晰地观察移植肾位置、大小、形态、肾实质回声是否增强,锥体排列是否规整,集合系统有无分离,肾被膜连续性及肾周有无积液,肾盂、输尿管有无扩张、结石等,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可清晰显示肾动脉各级分支的血液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能准确地测量肾动脉各级分支的数值,对多种并发症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慢性排异反应的几率很高,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新药的临床应用,排异反应的发生率有了一定降低,对排异反应的患者,早期发现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逆转排异反应,使肾间质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减少,部分受压变窄或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从而改善肾实质血流灌注,进而改善肾功能,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超声检查特别是肾动脉血流RI值增高结合临床及实验检查能及时发现移植肾的排异反应,而且价廉、无创、可重复检查。随着医学的发展及超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期望更早发现慢性排异反应并及早干预,让移植肾患者享有更长寿命和更高生活质量。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5.

[2]廖明松,李树森,赵金英,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排斥反应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11):837.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

猜你喜欢
排异锥体肾动脉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多支肾动脉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监测中的价值分析
搜集凹面锥体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锥体上滚实验的力学分析
肾动脉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
洞见
进动锥体目标平动补偿及微多普勒提取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电针针刺锥体区即时镇痛发作期偏头痛2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