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防制策略

2010-04-13 11:12王惠强罗烈菊
兽医导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头份种猪猪瘟

王惠强,罗烈菊

(浙江省永康市万利养殖公司,浙江永康 321306)

猪瘟的防制策略

王惠强,罗烈菊

(浙江省永康市万利养殖公司,浙江永康 321306)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在我国,由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猪瘟一度受到控制。但由于我国养猪以散养、中小型猪场居多,综合防疫措施做得不够,使得猪瘟的发生率又有所抬头,再度成为威胁养猪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猪瘟的危害

从2005-2006年7月份以来,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都发生了猪无名高热病。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其病原学说有多种,但不可否认,猪瘟在“无名高热”这场瘟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王先明等(2006)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一些省份发生的猪群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相当数量的发病猪群症状及剖检都十分典型。刘文峰等(2006)报道,2005年对江西省653例病猪27种猪病进行相应的抗原检测,结果显示猪瘟免疫的合格率为53.8%,低于繁殖障碍类传染病的合格率,阳性率为42.4%。王克领(2004)等2003-2004年7月,对河南省各地、山西、安徽等省的1 043份血清检查,猪瘟免疫平均合格率为66.7%,其中规模化猪场的合格率为71.2%,小型猪场的合格率为50.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是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二、猪瘟流行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地方流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流行新特点。

(一)非典型猪瘟非典型猪瘟又叫温和性猪瘟,发病率、病死率比典型猪瘟低,多发生于11周龄以下(特别是2~4周龄发病多,其次是5~11周龄),而且多呈散发或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速度缓慢。患猪体温41℃左右,大多数腹下有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象,甚至耳壳脱落。患猪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病程较长。许多病猪抗生素治疗无效。大多数病猪病理变化不太明显,无猪瘟的典型病变。主要变化是: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有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

(二)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带毒母猪综合症。带毒母猪综合症又叫猪瘟胎盘感染,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的症状。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该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黏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充血和水肿,有出血性炎症。

2.晚期侵袭性猪瘟。晚期侵袭性猪瘟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为体温升高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疗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猪的肾、膀胱黏膜出血。

三、猪瘟流行的原因

当前猪瘟流行情况由暴发转向温和,由一般猪群转向重点发生在繁殖母猪的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仔猪经胎盘感染,也由于疫苗的质量问题、猪瘟毒力的变异、猪体的免疫抑制、不合理的免疫等所致,有的表现症状很不典型,而且不断地向外排毒、散毒,这些带毒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它们所产的仔猪也常出现胎盘感染,或者产生免疫耐受,如遇环境突变,母源抗体降低就会激发疫病。这也是目前一些规模性猪场、地方猪瘟自发传染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疫苗的质量问题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疫苗株,很多欧洲国家采用此苗有效地控制了HC的流行,但我国近年来常有免疫失败的报道,其原因很多,其中疫苗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有部分的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防止亚临床感染,该种猪如果感染强毒,可引起亚临床感染,终身带毒或散毒,为HCV的主要贮存宿主。因此,专家指出,疫苗应以能防止亚临床感染为标准。目前欧洲为消灭HC亚临床感染,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我国猪瘟细胞苗出厂时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及每毫升原液含5万RID。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不能有效阻止HC亚临床感染。

(二)猪瘟毒力的变异目前认为HCV只有1个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有人从慢性猪瘟病例中分离出低毒力的毒株,在将这种毒株连续传过8代易感猪体后,则可使毒力恢复到强毒。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猪瘟病毒与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相互作用,也不排除猪瘟病毒在免疫压力下改变其毒力和抗原特性的可能。

(三)免疫程序的问题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猪瘟疫苗的仔猪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持有的母源抗体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间。

据报道,吃到初乳1日龄的仔猪,中和抗体滴度高达1∶512以上,10日龄降至1∶128,15日龄降至1∶64,以上中和抗体滴度对猪可达到100%的保护。20日龄降至1∶32,尚能达到75%的保护率,30日龄降至1∶16以下,即不能保护仔猪。目前国内推荐使用的仔猪免疫程序有3种:第一种是仔猪断乳后到65日龄一次性免疫2~4头份;第二种是20日龄首免2头份,60日龄加强免疫2头份或4头份;第三种是超前免疫(亦称乳前免疫、零时免疫),即仔猪出生后注苗2头份,注苗2小时后让其吃初乳。实践证明,以上3种免疫程序中,在猪瘟流行期间使用前2种不甚可靠,只有超前免疫在猪瘟流行时适用。但也有超前免疫发生免疫失败的报道,主要原因是多数母猪在夜间分娩,饲养员和管理人员没有给仔猪注苗,致使部分仔猪已吃过初乳,而又照例进行乳前免疫,往往导致部分仔猪免疫的失败。

(四)猪体的免疫抑制一些疾病免疫抑制疾病如有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猪流感、猪圆环Ⅱ型病毒病的存在,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甚至无效。滥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以及长期或大量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也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对HC的易感性增加。环境应激所造成的免疫抑制如仔猪断奶、换料、去势时;猪只在长途运输、高温、寒冷、并栏、转群、拥挤、咬斗、捕捉、保定、手术、饥饿、噪音等应激条件下,可使体内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功能。

四、猪瘟流行的防制措施

当地养猪场一旦发生猪瘟流行病,应该及时上报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及时确诊,及时果断措施。切实地做好“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强制检疫”的综合防制措施,并要以“早、快、严、小”为原则,实行群防群治,结合加强猪瘟的诊断、及时处理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合理地选择优质的疫苗、加强免疫监测、净化种猪群、防止免疫抑制病感染、适时淘汰疑猪、坚持自繁自养、重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地方猪瘟病的流行。

(一) 加强猪瘟的诊断及时准确诊断对遏制猪瘟流行非常重要,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损失或更大的流行。典型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性特征,通常依靠实验室来诊断。实验室检验有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病毒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猪接种试验、兔体相互免疫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中大型猪场发生猪瘟,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在临床实践中,猪瘟的诊断一定要依靠实验室。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是比较好的诊断方法,该方法既快速又客观准确,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准确性很高。间接血凝试验可用于猪瘟血清抗体的测定,也可用于有关猪瘟试验项目和猪瘟疫苗检验前对所用试验猪体内抗体的检测,尤其用于猪瘟防疫效果的检测,既方便又易于推广,可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及时处理疫情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应迅速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全场上下用2%~3%的火碱紧急消毒。对病死猪在获得诊断信息和采取检验病料后,应及时进行掩埋等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的散播。通过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精心饲养管理,提高病猪及假定健康猪的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防止疫情向外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应及时封场,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必须出入的需消毒后方可。到目前为止,猪瘟无特效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但由于用量较大,成本高,群体较大应用时受到限制,除非贵重猪才予使用。此外,还有中药疗法、砒霜卡耳、细胞因子疗法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仍然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根据猪只的体重、病情等决定疫苗使用剂量。一般的未出现症状的猪(体重35 kg左右)4~6头份,有症状的8~10头份;体重50 kg左右的,10~30头份。通过占位原理,使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在用疫苗紧急接种同时,可进行对症辅助治疗,如退烧、补液、健胃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投予抗菌素。

(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1.种猪集中统一免疫。种公猪、种母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仔猪21~2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每头仔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

2.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种公猪一年两次集中免疫,每次接种4~6头份;种母猪断奶后与其仔猪同时免疫,母猪接种4~6头份,仔猪接种2~3头份,仔猪50~60日龄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的免疫接种程序。

3.超前免疫。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2头份,注射后1~2 h让其自由吮奶,第二次免疫在30~40日龄进行,每头接种3~4头份;种公猪、种母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

(四)合理地选择优质的疫苗疫苗应选择农业部主管部门指定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高效价、高质量的疫苗。我国现今生产的猪瘟活疫苗瓶签上标明猪瘟活疫苗(I)的为组织苗(包括牛体反应苗、脾淋苗、乳兔苗);瓶签上标明为猪瘟活疫苗(II)的为细胞苗(现生产的牛体细胞苗)。目前常用的是猪瘟兔化弱毒牛睾丸细胞;近年研制的牛体反应苗,据介绍效果很好,但其母源抗体消长及免疫程序有待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对种猪场或规格化猪场而言,最好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脾淋单苗(成都药械厂),它的主要优点有:①产生免疫快而且坚强(4 d可产生坚强免疫力)。②可抵抗亚临床感染。③无外源病毒之忧。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会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应立即使用,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一次性使用完,应放在冰瓶或冷藏箱内低温保存。此外,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注射时消毒不严,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等,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五)加强免疫监测

1.净化种猪群。由于猪瘟持续感染,致使猪瘟野毒在种猪群中长期存在,并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传播,直接构成对仔猪的威胁。通常用一次性注射器从种猪耳静脉采血3 cc,一头一个注射器,采好后将注射器轻轻拉开,留一些空间,待血液自然凝固后即可送检。

2.仔猪群整体免疫状态监测。

对于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即可疑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应坚决淘汰。定期对猪群开展免疫监测,是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免疫监测,检查猪只抗体水平,可以判断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又可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从而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六)净化种猪群种猪(特别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只有彻底清除带毒种猪是控制猪瘟持续感染的关键措施。其正确做法是,将全场所有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样,通过猪瘟荧光屏抗体试验直接检测抗原(不是测抗体,抗体高低不表明是否带毒),对检出猪瘟抗原阳性(带毒)的种猪,一律立即淘汰。每6个月检测1次,连续进行3次,便可彻底清除带毒种。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猪业主,特别是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监测抗体比检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所以也只有进行抗原监测,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危害,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母猪,从而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七)防止免疫抑制病感染当地养猪场要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预防接种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在实施免疫前后,饲料中最好添加甘露寡糖、酵母细胞壁等免疫刺激剂,并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在饲养方面要注重仔猪营养,让新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应用优质乳猪料以减轻断乳应激,断乳后要做好保温工作,并实施小单元饲养,做到彻底的全进全出饲养。坚持科学消毒,建立四维空间消毒,使用超容量喷雾器,选用无免疫抑制作用的“复合醛”或复合有机碘消毒剂,有效减少猪舍内的病原积累。消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在饲料中应添加较新型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如“霉消安”、百安明等,既能降解霉菌毒素,又能吸附霉菌毒素和促进猪群生长,且不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防止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危害猪群而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八)适时淘汰疑猪当地养猪场应该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制定适合于本场的免疫程序,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健康。此外,结合HCV抗原监测,应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病猪和可疑猪都是猪瘟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散毒时间长,尤其是可疑猪或带毒猪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危害更大。特别是现在由于猪瘟病毒的变异,非典型猪瘟或隐性猪瘟、母猪的先天性持续性感染、慢性猪瘟等,虽然,某些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方法治疗,外表症状会消失或减轻,但它们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健康猪”,体内依然带毒,因此,对此类猪适时淘汰,是养猪者今后应该推崇的一种方法。虽在短时间内,会有一定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

(九)坚持自繁自养地方养猪场从外面引种成为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以散养、中小型猪场居多。有的是从外地购入种猪,有的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仔猪育肥,而未进行自繁自养,给猪瘟的侵入创造了条件,造成地方养猪场猪瘟病流行和蔓延。目前,“引种就等于引病”的观念已开始得到一些养猪者的认同。只有坚持自繁自养,实现仔猪、种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可大大减少疾病引入猪场的机率。从现实情况来看,实行自繁自养的猪场,只要综合防疫得当,猪瘟的发病率一般较非自繁自养场低。猪场确需引种时,应从非疫区购入,且入场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左右,期间做好疫苗的注射工作,经抗体或抗原检测,确系健康后方可混群。

(十)重视生态环境随着我国养猪业的逐步扩大和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猪生产及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周边及养猪场自身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相当一部分养猪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所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从而造成病原体扩散。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畜安全,只有加大治污措施,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1.大力宣传、依法治污。加强养殖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让人们了解养殖业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要把养殖污染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治理。

2.科学规划、正确选址、合理布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养殖场地。畜禽养殖场应选择在远离都市、村庄、城区、居民点的地方。

3.建立规模养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养殖场的新建到日常生产,制定严格细致的规划和标准,不达标者,不许养殖或停业经营。经审批许可的规模养殖场必须有具体的防污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4.积极推广治污新技术。采取粪尿分离、粪便生物处理、利用粪尿产生沼气、改善日粮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技术。

5.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组利用,可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对于散养户、中、小养殖场可推广“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即在受畜圈舍附近建沼气池,种植蔬菜水果,沼气用来取暖、照明,粪渣用来为蔬菜水果施肥。

6.规范各类药物添加剂和消毒剂的使用。要有效控制微量元素添加剂的使用量,严格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兽药、添加剂,提倡使用益生素、酶制剂、天然中草药等。要使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药,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消毒药物。

7.加强对病死畜禽的处理。病死畜禽容易滋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疾病,从而造成生物源的污染。因此,养殖场最好建一个焚尸炉或密封不渗水的畜禽尸体处理井。一般不要采用土埋的方法处理病死畜禽,更不要到处乱扔。

8.做好养殖场周围的绿化工作。

养殖场地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和吸附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圈舍小气候,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因此,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在猪瘟及其他疫病防制中的重要性,实施“生物安全”技术,在整个养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中贯彻“生物安全”措施,对于控制猪瘟的发生与治理猪瘟流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猪瘟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才能真正把猪瘟的流行率降到最低,减少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略)

猜你喜欢
头份种猪猪瘟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浅谈猪瘟防治
猪瘟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