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肢蹄病防治

2010-04-13 12:30黄兴明
四川畜牧兽医 2010年10期
关键词:蹄底修蹄蹄病

黄兴明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金佛寺镇兽医畜牧管理站,甘肃 酒泉 735000)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四肢每段的皮肤、皮下组织、骨、关节、韧带、肌腱均可发生病变。

在奶牛饲养中,常见的肢蹄病以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趾间皮炎(俗称蹄叉炎)、蹄底溃疡为主。前肢肢蹄病主要集中在趾间皮炎及蹄底溃疡,两后肢以跗关节磨损及炎性肿胀、趾间皮炎、蹄底溃疡居多。该病发生后,蹄的真皮和角质层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病牛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患牛疼痛,生产性能降低。饲养环境潮湿或阴雨连绵的夏秋季节易发本病。

1 病因

1.1 病原菌 该病多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能产生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其在坏死厌气丝杆菌、坏死梭杆菌等病菌的协同作用下,可引起明显的腐蹄病损害。此外化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杆菌,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性致病菌也是引起腐蹄病的病原。

1.2 季节与蹄病的关系 夏秋季因饲喂青绿多汁饲料,牛粪稀、尿多,潮湿环境适合病原菌生长,易使蹄部皮肤疏松、角质变软而发病。另外,奶牛经过6、7、8月的高温高湿气候后,体质下降,蹄部易发生病变,故本病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1.3 牛舍环境与蹄病的关系 奶牛一般都采用圈养且牛舍地面多用水泥硬化。长时间站立或卧在硬度大的地面上,造成蹄部机械性摩擦、压迫跗关节而引起挫伤、炎症。

1.4 蹄病与营养的关系 过量补喂蛋白质或已霉变的粗、精饲料易造成蹄叶炎发生。饲料矿物质缺乏,钙、磷、锌含量不足、比例不当易引发蹄质疏松而诱发蹄病。不平衡的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蹄病发生。

1.5 蹄病与其它疾病的关系 奶牛产犊后,若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产后综合症等疾病时可继发蹄病,此时奶牛身体虚弱,蹄病也较难治疗。管理不善,防疫不严,传染病、寄生虫病流行也可引发蹄病。

1.6 蹄病与管理的关系 养殖过程中,缺乏牛蹄保健观念,没有定期修蹄与护蹄也是造成蹄病多发的一个原因。

2 症状

病变部位有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有时可见坏死或表面性溃疡,且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叩击牛有痛感,修蹄时有乌灰色或乌黑色的恶臭脓汁流出。病变若向上扩展可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有时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球节感染发炎、脓肿,疼痛。病情加重,个别卧病不起,并表现出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下降等。局部检查见指(趾)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暗紫色,肿胀,敏感。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

叩诊、触诊蹄部,牛有明显痛感,指(趾)间皮肤常发生坏死和纤维化并散发特殊臭味,但只有少量渗出。当深部组织腱、指(趾)间韧带、冠关节、蹄关节受感染时,形成坏死组织的脓肿或瘘管,并流出微黄或灰白色的具有臭味的脓汁。此时患牛全身症状明显,跛行加重,食欲废绝,消瘦明显,产奶量骤降,生产能力丧失,蹄壳脱落、腐烂变形。

3 蹄病诊断

3.1 站立检查 牛站立于平坦地面,注意观察前、后、左、右肢的负重姿势,牛吃料时观察有无频频提脚,前肢交叉,拱背,脚尖着地,蹄冠红肿等现象。可根据负重情况判断患肢,再依照患肢负重姿势判断患病部位,如患肢前伸则病变位于蹄前部或蹄尖部,患肢后踏则病变位于蹄的后部,患肢外展则可能蹄外侧壁发生炎症。

3.2 运动检查 患蹄病牛只步样跛行证明已进入病后期,因此平常巡视时就应留意牛只步样,以及早发现患牛。一侧前肢负重瞬间,牛低头说明该侧为健肢,若抬头则为患肢。一侧后肢负重瞬间,该侧臀部下沉说明为健肢,否则为患肢。另外,牛只运步缓慢、步履蹒跚、喜卧、口沫分泌增加等情况也应引起注意。

3.3 修蹄时的检查 已患肢蹄病的牛,应进行修蹄治疗。牛固定于修蹄架上后,先查蹄温,可用手背感触蹄前壁、蹄侧壁、蹄踵和蹄冠的温度,温度高证明局部有炎症。对蹄底采用痛觉检查法:先用检蹄钳对蹄壁各处施行短而断续的敲打,有痛觉的说明趾(指)有病变。

4 治疗

4.1 跗关节磨损及炎症肿胀的治疗 一般外用抗菌消炎药膏配合注射抗生素,在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长效普鲁卡因青霉素10mL控制炎症蔓延。

4.2 对趾间皮炎的治疗 首先切除增生物及游离坏死组织,再喷蹄泰喷剂,并将牛隔离于干燥场地。

4.3 蹄底溃疡的治疗 首先修整蹄形,并彻底清除溃烂伤口,并用蹄泰喷剂止血,加快伤口愈合。其次选择有关药物进行包扎。急性期病例可用长效普鲁卡因加适量蓖麻油混合后用棉花蘸敷于患处并作简单包扎或不包扎,处理后,患牛置于干燥舒适的地方。慢性病例一般局部注射速解灵。

4.4 其他疗法

4.4.1 烤烙法 将血竭研磨成粉倒入清创后的患部,再用烧红的烙铁融化血竭,使之与角质结合,随后用绷带包扎。

4.4.2 液氮疗法 清洗患部并修整蹄形后,让溃疡面充分暴露。用棉球擦干患处,再用液氮冷冻的金属棒迅速接触患部,连续 5~7 次,每次 2~4 s,然后涂以少量消炎粉,包扎蹄部。

4.4.3 解除酸中毒,防止败血可用50 g/L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1500mL、50g/L 碳酸氢钠液 500~800mL、250 g/L 葡萄糖溶液500mL、维生素C 5 g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续治疗 2~3d。

4.5 穴位疗法 前蹄头、前缠腕、涌泉是奶牛前肢蹄部的主要穴位,后蹄头、后缠腕、滴水是奶牛后肢蹄部的主要穴位。在穴位部注入适量青霉素、链霉素和普鲁卡因对治疗奶牛腐蹄病有良好效果。

5 预防

5.1 场地管理 运动场设计合理和及时维护。运动场地面应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雨水和污物的排出。运动场的地面应有良好的渗水性,同时注意去除杂物,保持清洁。每天清粪,雨季来临时适当增加清粪次数。场内饲养密度不可过大。

5.2 蹄部的护理 每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修理。清除运动场和牛舍内的杂物,防止尖锐物品刺伤牛蹄。病牛治疗后做好患部护理,可使用牛鞋。多观察牛群,发现异常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5.3 饲料营养的控制 产奶期奶牛代谢旺盛,必须防止钙和磷的代谢负平衡。要增加运动和光照以保证体内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此外,要保证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和维生素的充分供应,提高奶牛抵抗力。

5.4 合理分群 理想的饲养密度是12~15头/100m2(运动场)。合理的饲养密度不仅保持了充分的运动空间,而且减少了奶牛对环境的应激,是降低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妊娠牛、后期孕牛和空怀牛及妊娠早期牛分开饲养。

5.5 及时修蹄 每年应修蹄两次。修蹄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固定牛时须注意保护乳房和防止孕牛受伤。

5.6 浴蹄 浴蹄是预防腐蹄病的有效措施。可在牛舍出入口建大小适中的水泥池,在池内加浓度为5%的硫酸铜溶液或浓度为5%的甲醛溶液浴蹄,1周浴蹄3次。浓度为5%的甲醛溶液腐蚀性强,不能让牛饮用。也可用5份硫酸铜和100份生石灰混合

6.8.1 局部治疗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时,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切除趾间坏死组织,最后使用抗菌药物,然后打上蹄绷带,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每天用药两次,连用5 d。对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为减少炎性物渗出,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还可采用冷浴法。对缓解期病牛可行蹄部放血,并采用热蹄浴疗法,以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排除。

6.8.2 全身治疗 对急性或严重性蹄病可采用全身疗法,应用抗炎及镇痛药。铺于地面上,让奶牛自由踩踏。

猜你喜欢
蹄底修蹄蹄病
奶牛场变形蹄及蹄病数据分析
蹄病专题
预防蹄病 减少养殖损失
奶牛蹄部溃疡的病因探究与防治
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羊腐蹄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规模化奶牛场蹄病的预防措施
奶牛常见蹄底和轴侧壁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治要点
驴蹄底棘针刺伤预防及治疗
对母猪修蹄可延长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