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之我见

2010-04-28 11:07孟福来
理论导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化传统思想

孟福来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西安710032)

借鉴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之我见

孟福来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西安71003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立足现实实际,借鉴其中优秀成果,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借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时至今日,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建设仍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笔者认为,立足现实社会实际,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从而达到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目的。

一、借鉴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思想,加强综合多维环境建设

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机制上紧扣环境因素,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上担负着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道德的发展。一是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古人很重视家庭的作用,把家庭看作国家的基础。《大学》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著名观点,把家教的作用提高到影响国家兴衰的高度。同时,家庭教育要以德教为本,教会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重视社会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解决。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向善,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导致人性向恶。在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上,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三是重视学校教育。中国古代先哲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工作,提出“教化”的思想,认为“教化”乃王者之大事,治国当以教育为先。《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古已有之的经验,学的内容以“明人伦”的道德规范为主。此后,道德教化均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官学和私学长盛不衰。

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思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院校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建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机制。一是强化“大教育”观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关门搞教育的陈旧观念,积极延伸教育的领域,加强教育的力量,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加强与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庭、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形成院校、家庭、社会互动合作的局面。二是要创建和谐互动交往的教育网络平台。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和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机构和人员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沟通,密切联系,积极争取地方教育体系、社会组织、地方政府和学生家庭的支持合作,加强各方的信任,实现三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创建良好的德育氛围。三是要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相关机构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共育;要利用信件、电话、网络等手段,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随时了解交流学生的现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加强与学生家乡政府、中学及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到家乡。四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搞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精心组织学生参加重大节庆、参观学习、倡导文明风尚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亲身体验,认真思考,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通过不断的内化,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二、借鉴传统文化中注重礼乐教化的思想,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礼乐教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思想有:一是道德教化对艺术的借助。历代儒家学者都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置放于重要位置,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礼、乐都是情感教育的媒介,所以又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之”是低层次的情感,“乐之”是高层次的情感,主张把礼教融于情感教育的乐教之中。儒家还对不同艺术形式对教育对象不同道德情感的滋育作用做过深入的探讨。二是道德修养对艺术的借助。儒家论及艺术的生发,无一例外地将之诉诸“心”、“性”,归结为“情”之所动。荀子说先王“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这也不仅是因为“乐”是“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而主要是因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重视以礼乐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三是道德修养、教化的艺术化。据《汉书》记载,礼乐结合的实质就是“乐以治内而不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畏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汉书·礼乐志》)。“乐教”传统随着历代阶级和儒学思想家的宣传和奉行,逐渐弥散和渗透到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千百年来,“寓教于乐”,广乐以成其教的思想,被上上下下的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借鉴和发展传统伦理中的礼乐教化思想,就要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突出文化育人的思想性和认知性,弘扬主旋律,把育人、求知、审美和娱乐融为一体,构建有形的思想政治文化环境。一是增加环境设施的文化含量。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注重实用性与思想性结合,使文化设施在适于学生生活娱乐的基础上包含理想信念、人生思考、伦理规范和使命追求等文化底蕴。注重单位的文化载体建设,将文化气息融入院校的每一个角落。如搞好院校历史陈列室、纪念碑、人物雕塑、画像的建设,充分利用文化石、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广告牌等载体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震撼,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激励和感染。二是发挥传统和仪式的功能。要利用所在地和院校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组织学生重温革命先烈和先贤哲人的事迹,在实地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精神。要把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寓于校园文化之中,帮助学生熟知并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做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道德高尚;举行升旗等仪式,组织入团、入党宣誓,开展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庆典活动,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三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从关心学生精神需要出发,牢牢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和方向。要注重隐性化,把教育内容隐含在文化活动中,把政治目的性隐含在娱乐性中。坚持高层次与低层次相结合、大型化与小型化相结合、竞争性与参与性相结合、校园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方法,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大小交叉的立体感文化活动布局。同时,文化活动要配合政治教育有阶段、有节奏地进行,要着眼教育效果,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图表面热闹的现象。

三、借鉴传统文化中重视社会风俗作用的思想,加强校园风气建设

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社会风俗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具体说来,一是重视社会风俗的作用。如荀子提出了“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的观点和“君子居必择乡”(《荀子·劝学》)的方法。王充认为“楚、越之人,处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论衡·率性》)董仲舒认为,教化一旦转化为民俗与民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力量,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故应把“化民成俗”作为长治久安之国策。二是明确“化民成俗”的操作机制。古代“化民成俗”的教育方法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机制:首先是在地方设置专事教化的官吏。如秦汉在地方设“三老”专事教化,古代还设置孝悌、力田、里正、伍长等官职,他们的共同职责就是推进教化,为民表率。其次是统治者积极倡导“乡规民约”。在统治者大力推崇下,全国各地普遍制定乡约村规,形成良好民风。如王守仁倡导的《南赣乡约》。三是提出了“化民成俗”的方法。西汉董仲舒提出过四步具体方式:首先是统治者以身示范;其次是要官吏承流宣化,即进行训俗活动;第三要以学校为基地;第四要建立一套礼乐制度,“节民以礼”、“乐成其德”。“化民成俗”使得封建礼教在家庭民俗中,在家教、家风中世代相袭,既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也有助于老百姓自觉地遵守国法,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上述思想对通过加强高校风气建设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风气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资源,一旦形成,就对所有学生起到感化和约束作用。要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领导、机关和老师要带头示范。领导、老师要在风气建设上做表率,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领导、老师和机关要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处处为学生做表率,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带动校园风气建设。二是加强民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广开民主渠道。发挥团支部、学生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认真落实民主评议、事务公开等制度,确保学生民主权利落到实处。加大党内民主力度,探索党务公开的途径,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提高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大力倡导和培植公正处事的风气。三是严格管理。要严格各项考核制度,严格教育训练和管理,抓好教风、学风、训风。要狠抓学生日常管理,注重学生的日常养成、行为作风。要营造学生全面成才应具有的良好的学风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勤奋刻苦、严谨求实和开拓创新的优良风气品格。四是强化激励监督。在推荐人才、表彰受奖、典型宣传上,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完善科学的机制,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完善监督机制,发挥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的作用,严肃惩处贪污腐化、弄虚作假、侵占学生利益等不良现象,防止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滋长,大力倡导和培植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风气。

G641

A

1002-7408(2010)04-0065-02

孟福来(1964-),男,河北武安人,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教化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