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的“天人合一”

2010-05-01 08:09
质量与标准化 2010年7期
关键词:里弄世博天人合一

北方的四合院,一般人家都四周围墙,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其形式南北稍长,左右对称,中庭开阔,似一矩形。高墙、深院、青砖、灰瓦的居住体验仍旧是现在“北京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结庐在人境,但无车马喧”。

低碳建筑理念或许是一种回归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物质生活的要素之一。但是在上海世博会上,或许是建筑设计理念的回归,或许是低碳经济发展,或许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然,总之在本届世博会上,正如建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所说,今天已不是一个英雄主义建筑的时代,事实上,世博会的不少建筑在文化观念的表达上不是采取非常夸张的形式,而是显得比较含蓄内敛;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不少建筑采用的不见得都是高新科技,但每一座建筑都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将建筑与地方生活方式相融合,这些对于当代中国的建筑文化都是有益的启示。他认为,生态城市的发展不能仅靠技术,更要依靠理念的转变。

的确,发展并不一定要抛弃过去。记得在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14年后的同治四年(1865年),晚清才有了第一家煤气厂在上海投产;光绪八年(1882年),中国最早的电厂在上海正式供电并架设路灯照明;光绪十一年后,住在外滩一带的中国绅商买办也开始享用电灯照明。各公共场所,更是灯光璀璨。时人有诗记录:“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照明让城市“彻夜如昼”。自来水也于光绪九年进入上海,并开始正式供水。“激浊扬清,人皆称便”。电灯、自来水、电话、邮政等相继使用,构成了城市近代建设的基本设施和市政建设的基本内容,并从此逐渐改变着中国城市建筑的传统理念。

而145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的今天,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再次表达中国化的精神与气质,建筑以中国红表现东方的哲学,以传统造型诠释现代科技,表现天人合一、天地交泰的哲理;主题馆造型受上海里弄住宅的符号老虎窗和山墙启示,建筑师通过现代设计构成的“折纸”手法、三角形的连续构架和侧天窗的肌理形成了具有韵律感的屋顶造型。汲取了“九宫格”、“斗拱”等传统中国建筑的精髓,将传统建筑的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巧妙结合。并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使用“叠纂文字”,展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馆分为国家馆和地方馆,一个体现了“天”的感觉,一个则表现了“地”,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其实,在世博城市足迹馆的330件海内外文物中,展现给参观者的就是中国古人的“低碳”印迹———一座西汉时期的彩绘雁鱼灯。还有战国时期青铜鉴缶,同样是一件“节能”用品,鉴与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放入冰块,能使酒变凉或防止酒变质,冬天贮存热水,可以温酒,仿佛成了“双向绿色环保冰箱”。

回望中国的传统民居,如北方的四合院、江苏民居、安徽民居、福建永定客家大土楼和上海的里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形式,造型精美朴素、层楼叠院、小桥廻廊,生态、低碳、自然。因为这也是传统中国人的居住理念———和谐自然。

四合院,是四周围墙,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是“合”与“敞”的结合。“合”便于拥有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蔽,表现出了北方人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寻求与大自然界契合的生活艺术。另外,晚清时期的中国,城市居住形式以集合式大院和里弄为多。集合式大院多见于北方城市,由多户集中居住,是四合院的扩大形式。院周围建有二三层外廊式楼房,以砖木结构为多,院内设集中公用的下水口和厕所。

里弄,是一种毗连式的木屋,也有砖木结构,是南方城市市民的典型居住形式,是四合院的变形。其特色是将门棣改为石库门,前院改为天井,形成三间两厢及其他变体。里弄住宅占地面积省,用材简单,这都是当时普通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今天,在上海博会上海生态家案例馆里,我们似乎又找回了过去的记忆:里弄、山墙、老虎窗、石库门、花窗等上海地域传统建筑元素,穿堂风、自遮阳、自然光、天井绿等上海本土生态语汇,加上“大都会”、“大上海”等高密度城市描绘,与夏三伏、冬三九、梅雨季等气候特征,绘就上海城市建筑印象。用15万块上海旧城改造时拆除的旧石库门砖头砌成,集生态智能技术于一身的建筑———“沪上生态家”,这座立足上海的城市、人文、气候特征,通过“风、光、影、绿、废”五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与技术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展示了标准的未来 “上海房子”。

高新技术成果在低碳世博的运用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在“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三大主题下,“天人合一”梦想引领人类城市的未来。

在5月7日举行的世博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周敏浩介绍了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在低碳世博的应用。

据周敏浩介绍,在创新成果得到应用方面,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在世博会上得到示范应用:夺得多项世界或国内“第一”: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1400多辆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园区内外示范运行);目前最大单体面积(3万多平方米)太阳能屋面主题馆示范运行,年发电量可供上海4500户居民使用一年;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示范应用,世博园区内共有10.3亿块LED芯片使用;世博场馆室内照明光源中约有80%采用了LED绿色光源,相较于普通白炽灯省电达90%左右。

不仅如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以及智能电网的示范运行等诸多领域,无不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的应用,为本届低碳世博凭添了不少亮点。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在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屋顶和玻璃幕墙上安装了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设施,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特别是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新能源汽车是上海世博会一个突出的亮点,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在世博场馆和周边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世博会园区以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零排放。

在中国馆、世博轴、演艺中心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等场馆区域,还大量使用了半导体照明LED,这是LED照明首次在中国城市街区大规模集中使用。在一公里长的世博轴上用了200多万颗LED,9万多套各种不同类型的全彩灯具和灯带,充分体现低碳世博、绿色世博的理念。

国内首个“上海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运行,则实现了新能源接入、储能系统、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故障抢修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能质量监测、智能用电楼宇/家居和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等示范应用。还有TD-LTE示范运行等等。

猜你喜欢
里弄世博天人合一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世博特刊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给“世博”拍张照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