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吃费手机”背后的黑色利益链

2010-05-01 08:09
质量与标准化 2010年7期
关键词:资费短信运营商

“吃费手机”等各类通信资费骗局之所以频频出现,根源在于行业垄断,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通信行业实行的增值服务费代收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为不法之徒炮制各类资费陷阱提供了温床。

今年5月初,市民白先生花400元购买了一款国产手机,放入手机卡后一直没使用,但几天后白先生竟发现产生了60多元电话费。经查询,这些钱都是被服务商扣掉的“增值业务”费用。

近期记者接连收到此类举报,反映市场上存在大量“吃费手机”,通过“技术手段”强行扣除消费者电话费。记者跟踪调查发现,市场上叫卖的部分国产手机和大量“高仿”手机、“山寨”手机,普遍存在“吃费”问题,相关部门接到的此类投诉呈明显上升趋势。

亲历“吃费手机”陷阱

在哈尔滨市一家比较红火的网店,记者咨询了一款标识为某国际品牌的新手机,价格比商场卖的品牌手机低很多,该店仅这一款手机每月就销售百余部。

卖家介绍,该款手机来自深圳。记者买下该款手机后,发现在游戏菜单下有“功夫小鸡”、“读心术”、“打老鼠”、“超级宇宙英雄”等4个游戏项目。点击一个游戏,手机马上显示向外发送短信,记者赶紧退出,事后查询话费详单,发现8元信息服务费,每条1元,是通信运营商为深圳市创世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代收的。

上网咨询卖家,对方给记者发来一个网址,上面说,深圳市创世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正与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合作,开展“向手机用户提供丰富的娱乐游戏业务”。卖家还发来一个网址的链接,是卖家网站上“关于山寨手机内置程序吸费,自动拨号以及自动发送短信的解决办法”。显然,卖家知道手机“吃费”。

记者随后向移动公司客服人员投诉,客服人员承认,信息服务费可能是手机内置了收费软件或者定时发送程序,目前反映这个问题的较多。考虑到记者的身份,一个外地手机号向记者手机卡里存入8元钱。随后,移动客服发来短信,称退费成功。

据哈尔滨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至今,该部门受理的涉及中国移动的“吃费手机”、擅自增减业务、违约不履行合同的投诉7206件,受理涉及中国联通的投诉8438件,受理的涉及中国电信的投诉4898件,而且2010年比2009年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投诉“吃费手机”的占四成。

据了解,该职能部门近期曾召集手机经销商、运营商开会,要求凡是装有内置收费菜单、捆绑软件、定时发送程序的手机一律下架。随后,执法人员在市场检查时发现,很多国产手机柜台空了,哈尔滨大世界商城三楼手机专区、亚细亚通信商场等卖场的业户甚至歇业拒查。

幕后四大利益主体

记者调查发现,“吃费手机”涉及巨大的利益,在其黑色的利益链条上,有四个主体:方案设计商、增值业务服务商、厂商、通信运营商。

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要想从用户预存的话费中扣费,必须通过通信运营商的结算平台和话费支付系统。“这意味着相关厂家必须与通信运营商达成默契,通信运营商则收取一定的使用费。这就像是一个杠杆,一边是手机用户,一边是增值业务服务商,杠杆则是通信运营商。”

黑龙江凌志数码产品连锁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安胜说,暗藏收费软件的手机集中在国产二线品牌以及“山寨机”、“贴牌机”上,主要表现为:“一键上网,无收费提示”、“收费项目”无二次确认、“娱乐游戏生活等功能菜单点击即发送短信”等等。少数手机,即使用户不点击也会自动发送短信。这些收费少则一元,多则包月几十元,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王安胜说,这些“吃费手机”,多是由主板设计方案商与不法SP短信商合作在主板上强行添加,卖给手机生产商制造并投放市场。顾客在不知不觉中购买到这种手机,在手机使用中被动发送短信,产生流量及短信费用损失;而巨额利润则由SP短信商、方案商、手机生产厂商、通信运营商瓜分。

另一位曾经营手机增值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坦言,关键是要与通信运营商建立协议关系。一般来讲,手机厂家会找一家“有实力”的增值业务服务商,即与通信运营商有协议的,来运作这个事情。

据记者调查,“吃费手机”对一些大型品牌手机销售商形成了冲击。他们坦言,销售“吃费手机”弊大于利,因为卖这种手机本身利润不高,而他们又不参与链条上的利益分配,如果顾客投诉,还要退机,并且影响苦心经营的品牌信誉度。

顽疾因何屡禁不绝

电信消费专家邱宝昌认为,“吃费手机”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它已蔓延至全国各地。这一问题涉及质检部门、工信部门,除了手机制造外,还有手机入网、软件设置等环节。“吃费手机”现象十分恶劣,暴露出我国通信消费服务监管方面的不足。

“吃费手机”是新生事物,现有法律存在处理盲区。业内人士指出,隐瞒真相,不告知消费者,已涉嫌商业欺诈。对于在手机里恶意设置自动发送程序,则涉嫌盗窃犯罪。但现有法律认定盗窃和欺诈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而“吃费手机”涉及方案设计、手机制造、增值服务、运营商多个环节,没有自然人直接参与。

同时,有关部门对手机制造的应用软件缺乏明确规定,相关监督也比较弱。而“吃费手机”正是利用了这个法律空白,在手机中强制植入软件程序,并通过费用代收划拨的方式获取钱财。

专家普遍认为,“吃费手机”等各类通信资费骗局之所以频频出现,根源在于行业垄断,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通信行业实行的增值服务费代收模式。哈尔滨市消费者维权律师团成员刘剑锋等人表示,“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为不法之徒炮制各类资费陷阱提供了温床。”

“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吃费手机’现象可能更多出现,急需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治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说。相关专家认为,从短期措施看,应首先从制造厂商入手,加强手机植入软件的监督规范。同时开展专项行动,质检、工信、工商等部门联动,坚决打击“吃费手机”从制造到流动的整个链条。从长期看,治理“吃费手机”等通信资费乱象,必须立足行业改革和行业监管制度建设,切实尊重消费者权益。

猜你喜欢
资费短信运营商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第六次中国移动再次下调资费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
电信资费解绑
4G就是让穷人用不起,运营商也得赚钱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