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

2010-05-10 03:24唐宏轩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感知艺术教育艺术设计

唐宏轩

摘要:本文通过对感知概念的深刻剖析,研究了中国艺术教育中对于感知教育的缺失,从感知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上探讨了感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获取感知经验的途径。

关键词:感知;艺术教育;艺术设计;个性潜力;创造性;艺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35-03

一、认识感知

1.1感知的概念

感知的意义范围很广,主要指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或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人类感知的结构如同人类身体结构一样奇妙而精巧。人类感知的能力适合其不同的目的时所具有的智慧,毫不逊色于人类身体的器官。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合情合理地认为,由于相对于身体来说,感知是更高贵的作品,处于更高等级的状态,所以造物主在构造它时运用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

我们的构造使我们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引领我们从具体的事实和观察追溯到一般规则,并且利用这些一般规则来说明其他结果或是指导我们如何制造这些结果。以此来指引创作者和利用观者的各种心理能动力参与到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中,并与其进行视觉上的互动,来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因此,感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主题。如果考虑到与它有关的知识对任何艺术设计其他科学分支的广泛影响,感知就更值得探究了。

1.2感知的来源

感知可以说是一种简单、原始的感应或感受,完全无法言明。它不可能是任何机体都会有的:它是一种感觉,而感觉只能存在于有感觉能力的物体之中。英国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说过:“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它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

人的感知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传达:感觉、记忆、想象。如若通过感觉来传达,感觉意味着其对象的当下存在;记忆意味着它的过去存在;但通过想象看到的对象则是未加修饰的,不伴随任何相信它存在或不存在的信念。感觉必先于记忆和想象。

人的感知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来自记忆(生活的体验和积累),而丰富的记忆又有可能使某种感觉功能格外发达。感觉到的不仅仅是眼前所见到的信息,还有过去的积累信息参与影响。而且,由于生活环境、视觉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的不同,对同一形式的感知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来自生活和社会。正如阿恩海姆所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写到:“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营图示,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

1.3感知需要后天培育

我们拥有的各种力量和能力中,有一些似乎是自然形成和培育的,因此不需要人的努力。它们是我们与动物共有的,是我们保存个体、延续种类所必须的力量。还有一些别的力量,自然只是在我们的心灵中播下它们的种子,还需要人类文化的培育。只有加以恰当的培养,我们才能改进自身的智力、品位和道德,以提升人性,并使之崇高;相反,忽视或败坏它们将使人性变得堕落和腐化。

尽管自然已经在其心灵中播下了这些种子,但若缺乏培养和训练,他们就永远被埋没,很难被他自己别察觉。同时我们知道过去的记忆和知识可以有助于人们正确感知面前的对象,也可以妨碍正确地观察,这将取决于观者的记忆和知识的正确程度及水平的高低。

二、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中的感知教育明显缺失

2.1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普遍忽视感知教育

在今天的教育界,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感知教育与感性认识普遍存在忽视与贬低,形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盲区。大学生们对艺术的感性认知力普遍显得薄弱与不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也常常会觉得身边许多艺术设计作品表达的语意平淡无奇,流于泛泛的形式。这都是因为作品的艺术性较弱,并缺乏真实情感的注入,缺乏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表现,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真的觉得直觉或是知觉是低下初级的吗?感性教育没有理性教育更重要吗?

2.2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感知课程的设置存在缺陷

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类课程所占的份量是非常有限的,全民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欧美国家比较重视对孩子艺术审美力的培养,艺术鉴赏已成为欧美少儿艺术教育的重点之一,目的就是培养艺术的感性认知力,相比较我国儿童至青少年的艺术素养还很薄弱,接触艺术的机会、途径也很少;在高中教育中,除了艺术类职中和专门针对高考的艺术班外,艺术教育几乎不普及,大多数艺术类考生也是经过短期的艺术强化培训挤进高校大门,短期的艺术强化培训对于艺术的感性认知和对艺术内涵进一步的理解是非常有局限的;在高校教育中,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的安排上,课时都较短,针对艺术的感性认知的培养更是微乎其微。

阿恩海姆又指出,在那些致力于培养自己感性能力的人中——尤其是艺术家中,有不少人对理性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认为它是艺术的敌人;另一方面,那些从事理性思维的人,又喜欢把理性思维说成是一种完全超越感知范围的活动。他认为,人们轻视感知,轻视感知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导致了人们丧失了一条通往真理,通向认识自身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感知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3.1感知是发现真理的源泉和起点

著名的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曾经指出:“最好的抽象艺术是形象化得过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完全通过感觉来感知,虽然在它的背后和内部有许多建设性的思想以及人类悲剧的完整构架,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武器,可以在我们内心激起完全的人情感受,这种感受有时是难以形容的。”

感知是发现真理的源泉和起点,感知中包含着高贵的理性和对真理的发现,现代教育家和学校管理者都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中通过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促进艺术教育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没有敏锐的感知,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3.2培养感知有利于调动出各种情感意识

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对艺术的感性认知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出不同的情感意识。每一个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地域不同等等,往往有着不同的情感意识,借助对艺术感性认知的培养,可以调动出这些情感意识,将之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只有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有感染力,让观者为之一动。

设计者的经历越丰富,越容易调动出丰富的情感。就像古人触景生情,吟诗作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触景生情,才会有“游子吟”,才会有“静夜思”……在设计作品中,同样也可以注入对某一时代的记忆,让作品返璞归真,留下岁月的

痕迹;也可以是对童真、童趣的表达,通过观赏作品使观者感受到纯真的乐趣……这需要设计者通过一些感性的认知和感受去体会儿童的心理、行为、语言等等,才能设计出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毕加索在晚年时期,模仿孩童稚拙的笔触和以返老还童的心态创作了大量的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画作,让人们感慨不已。

3.3培养感知有利于发挥个性潜能与创造力

在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的感性认知的培养有利于发挥个性化的潜能、发挥创造力。艺术本身是追求个性化的,追求创新的,不可复制的,艺术设计在某种角度来讲,离不开艺术的这一属性。在现代社会,对于个性化物品的需求逐步提高,因此艺术设计要随时代和潮流而变,甚至引领时尚。

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力,这是一种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我们希望学艺术的学生们可以设计出不同凡响、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而非一味地抄袭与模仿。

3.4培养感知有利于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

在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的感性认知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感性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去感受创作者的艺术情感语言。人与人之间的很多感受是相通的,比如,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七情六欲等等,这些感受都会通过一些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再比如流畅的笔触和淡雅的色调都能反映出创作者愉悦的心情,莫奈的画作为什么叫做印象画派,他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领域的探索,忽视对物象形体的写实。侧重于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上色彩关系的独立美。

四、培养艺术感知能力的几种途径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培养我们的感知能力。

一是回归大自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注重对自然形态(植物、动物等)的收集,观察,适当用你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比较,总结,将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二是多欣赏、临摹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临摹,学习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同时培养感性认知能力。

三是通过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受,结合艺术表现形式,将这些通过不同器官得来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样的练习刚开始可能比较难把握和表现,但是通过多次练习,就可以调动出丰富的感性认知和感受了。比如听一段音乐,将感受用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进而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多方位训练感性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笔者希望通过感知概念的剖析和感知能力的强化,通过感知能力的培养,发掘出艺术设计的个性潜力,激发更大的艺术创新力。

猜你喜欢
感知艺术教育艺术设计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