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化名人五彩缤纷的婚姻观

2010-05-10 03:24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文化特征婚姻观

刘 玲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为追求恋爱自主,婚姻自由。民国时期那些著名人物以其多姿多彩的人生,体现了不同的婚姻观。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实践生活,不仅仅见证了他们个人思想的变迁,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关键词:民国;婚姻观;文化名人;文化特征;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50-03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突变。在中西方文化和近代社会变革诸因素的互动作用下,沿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家庭观念有了变化。

封建社会一直是一夫多妻的结构,自然谈不上什么婚姻自由,更提不上自由恋爱,多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这种包办婚姻占据主流,并形成了一种制度,如清律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包办婚姻无视当事人的感情与意愿,坑害了很多青年男女,经常发生像梁祝之恋、宝黛之恋那样的悲剧。

中华民国虽然取代了落后腐败的清政府,但这个较为特殊的时期,仍然是内忧外患不断,列强虎视眈眈,军阀混战不断。西方文化更加猛烈的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对于婚姻爱情的观念发生了巨变。民国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通过对一些民国时期著名人物婚姻观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社会婚姻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以及近代社会风俗的大变迁。在他们当中有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建筑学家、诗人、学者、高僧,都是曾风靡一时的人物,他们在婚姻的观念和实践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斑斓色彩。

一、追求自由真爱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著名诗人。对于徐志摩而言,永远是爱情至上,永远不顾一切的追求真爱,追求他所理解的自由。这个浪漫的诗人在其35年的短暂生命中,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写下了无数的诗歌与情书,这些优美的文字也为世人窥见他的婚姻爱情留下了一些见证。被康桥(就是如今的剑桥)美景所孕育与开窍了诗性的徐志摩一生为情所困,也为情所累。他仅仅是个浪漫的诗人,并不过多的过问政治,他的诗歌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诗人的一生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一生。那个年代的人大都是包办婚姻,很多留学生回来则是纷纷解除旧婚姻,另寻佳偶。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离婚日益自由。1918年胡适在某次演讲中说:“近来的留学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回国后第一件事便是离婚。”徐志摩也不例外,开始与张幼仪的婚姻也是为世人所赞叹与羡慕的。张幼仪虽是位旧式女子,然而温柔贤惠,颇识大体。但是在英国认识林徽因后,徐志摩便打算追求自己的真爱了。他们平静的分手,平静的各奔天涯。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与林徽因的恋情不过是柏拉图式的最终却是没有任何结果,与陆小曼的婚姻却是纷纷扬扬,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无畏的勇气,有一种很善良的纯真。他与陆小曼的结合可以说是双方都顶着巨大的父母压力与社会舆论,就是这样他仍然是前行的。现存的六十五封“致陆小曼”的信中,述说了诗人不尽的深情和对爱情的执着。在婚姻中,他对陆小曼的爱始终是炽烈与放纵的。在爱情中,他始终是善良与纯真的。

对婚姻,徐志摩有着和爱情一样的理想。在1928年发表的《白郎宁夫人的情诗》一文中,不止一次阐发他理想的婚姻观:一对夫妻的结合不但是渊源于纯粹的相爱,不是肤浅的颠倒,而是意识的心性的相知,而且能使这部纯粹的过去建筑成一个永久的共同生活的基础,在一个结婚的事实里阐发了不止一宗美的与高尚的德性,那一对夫妻怕还不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的榜样与灵感?

徐志摩为胡适的《醒世姻缘传考证》这部小说作长序《<醒世姻缘>序》,这篇序文中他有关夫妻关系、婚姻与人生的醒悟的论述十分深刻与精辟。他说:“事实上真正纯粹的好夫妻恐怕很近一个理想的假设,类似狄府(小说主人公的家一引者著)的家庭倒是真的有!大多数家庭只是勉强过得去,虽则在外表上尽有不少极象样的。……说到婚姻,更不知多少人明知拖延一个不自然密切关系是等于慢性的谋杀与自杀,但他们也懒得动,照样听凭自然支配他们的命运。”最后他不失风度与机智的提出了减少婚姻与男女纠纷的“妙方”,以其中第一条普及心理生理常识和第四条离婚,最具有超前意识,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徐志摩对于婚姻的观点应该是爱情至上,他所追求的是至纯至美的爱情,他所爱的是可以与之心灵共鸣的人。他是感性之人,可以为了爱而不顾一切,乃至牺牲他的一切。对于追求爱、美与自由的徐志摩来说,没有什么比爱的情感更具体、更深切、更具精神性与实践性。

二、主张男女平等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对后世中国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从“六礼”到中西合璧,到婚姻自由平等。

1900年,蔡元培主张男子死后女子可改嫁,夫妇不合可以离婚。并且在这一年,他结合西方思潮与自身经历写出奠定其后来女权思想基础的《夫妻公约》,调整了与包办妻子的关系。他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还大胆自由恋爱,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第一位包办婚姻的妻子亡时,他正当壮年,提亲的媒人踏破家门。对此,蔡元培写下了一个征婚启事,上面列举了五个条件:第一,天足(即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和,可以离婚。这在当时无异于向封建陋俗开战。1901年,蔡元培结识江西名门之后黄仲玉,经过自由的接触,把知己朋友请到家中,开了个演说会,举行了简捷而新颖的婚礼。婚后,夫妻和睦。1907年,蔡元培开始了他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国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书中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从改变妇女地位问题着手,而改变中国社会。蔡元培由最初具有传统思想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这样的转变他的第二位妻子可谓功不可没。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天足,识字,精通书画,知书达理,非常支持蔡元培的事业。在其陪伴蔡元培18年后不幸辞世,蔡元培极为悲伤写下《悼亡妻黄仲玉》,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无限追思。

54岁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日常事务繁多,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成为研究助手。他的两次征婚广告,都很完全的体现了他对于婚姻爱情的看法。这样他结识了第三任妻子周峻,举行了完全现代文明式的婚礼。周原来是他的学生,一直景仰

和热爱着蔡元培。婚后,周峻相夫教子,陪伴了蔡元培最后的岁月。他们之间的感情可见周峻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三、追求婚姻自主的宋庆龄

在封建社会中,受到迫害最重的就是女子。她们不但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还要受到种种迫害与不平等待遇——缠足、三从四德、一夫多妻、不准上学等等。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她们渴望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离婚自由。宋庆龄就是把婚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式女子。宋庆龄(1893—1981),广东文昌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她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当年的她完全可以跟其他大小姐一样过着上层社会的生活,不过问时政,然而年仅22岁的宋庆龄却选择了比自己大27岁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她不顾家庭反对、社会舆论,毅然与孙先生私奔,在日本举行了简单而新式的婚礼。并且本着男女平等原则,共同签定了婚姻《誓约书》。婚后,两个人虽然一直是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为了解放为了自由而四处辗转奔波,但是两个人始终是站在一起的。在孙先生为国事奔忙的同时,宋庆龄坚定的站在他身边,分担了其很多工作。宋庆龄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在《自述》中都曾坦言,她对孙中山是从仰慕而逐渐产生爱意的。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日子只有十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孀居了56年。她的伟大体现在她把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快乐与中国命运的紧密相连。

四、陷入礼教难以自拔的胡适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曾戏言:“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胡适在哲学,历史学,考据学,教育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是中国文学的领袖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他早年得志,一生显赫,人生相当的顺达;他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首倡者,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倡导独立的精神,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家。胡适曾在美国留学,又是西化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已经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曾经正确的指出:“没有爱情的夫妇关系都不是正当的夫妇关系,只可说是异性的强迫同居。”他的婚姻正是这样的异性的强迫同居。但是为了母亲。又不得不容忍谦让,这也是他到27岁才结婚的原因,这一切并非他所愿的。他一生唯一的妻子江冬秀,缠足且识字极少,完全是一位旧式乡村女子。胡适在他写的唯一的剧本《终身大事》中,最后喊道“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定”,也表达了他反抗旧式包办婚姻的心声。胡适对于爱情的观点的也是希望自由,渴望心灵的交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不得不向封建礼教低头的。胡适特别重视自己的名声,而他的小脚妻子江冬秀正是抓住了他的顾及家人与事业的弱点,使得他在西方自由与东方礼教中徘徊,最后还是屈服于传统文化。与其他留学生不一样,胡适没有成为自我婚姻的解放者,被迫无奈的与没有多少文化的小脚妻子度过了漫漫一生。然而暂时的平静,却换来了一辈子的悲哀。既苦了他自己,一生都陷在苦苦的思恋中;也苦了妻子江冬秀,使她担惊受怕到白头;他苦了美国姑娘韦莲司,让异国他乡的女人空等了半个世纪;也苦了才女陈衡哲,让千万诗句付东流;他更苦了美丽的曹诚英,改变了她几乎一生的命运。

胡适的婚姻是很典型的旧式婚姻,这样一个在文化方面走在前沿的人,最后还是屈服于亲情,而完全的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他的婚姻观中可见儒家的忠孝信思想对他的一生起了很深刻的影响。他早年在国内也是很批判包办婚姻的,但是留学后却认为包办婚姻亦有真感情,态度开始转向温和。

五、坚守传统观念的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福建同安人,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国语言,学贯中西,获文、理、工13个博士学位。辜鸿铭是个相当特别的人,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怪才。他在国外长大,接受了特别系统的西方教育,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已经纷纷起来反对封建遗留的一些落后传统与风俗了,他却偏偏要维持着这些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腐朽落后的习俗——保守的衣着,娶小脚妻子,纳妾,逛妓院。

辜鸿铭崇尚平等,却又推崇纳妾制度。他是个极重感情的人,对于妻子也好,以后所娶的两个小妾也罢,都是一视同人,对她们都极好,也很重视,做到了终身不负。而且辜鸿铭曾大胆放言:“纳妾制度不但合理,而且是社会祥和家庭幸福的法宝。”对于婚姻的观点,他还有著名的茶壶水杯论。即男人是茶壶,女人是水杯,一个壶可以配若干杯子。虽然他对于爱情婚姻的思想言论与当时进步的思想潮流恰恰相悖,但他至少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学人君子。

六、挣脱红尘的李叔同

李叔同即是后来的弘一法师(1880—1942),天津人。他是近代不可多得的艺术先驱,现代佛门高僧,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这位早年就才华横溢的教育届先驱后来却出家为僧,实在有点让人难以费解。

从现在留下的一些李叔同的遗作,以及他的学生和朋友写的一些文章,可见他的出家并非因为婚姻家庭的不幸,反而觉得他的出家显得有点突然。他的学生丰子恺的解释大抵是如此的:人的物质与精神满足后,接着当然是灵魂的自由。也有人猜测是因为他不满当时社会的现状而又无力改变,只能坠入空门。李叔同的第一次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包办且无任何感情,并非自己所能选择。庆幸的是婚后还算和睦,这与徐志摩第一次婚姻的起初相仿。生有三个儿子,除长子早殇,另两子均长大成人。查阅现在所遗留下的一些资料,也没有发现他有过激之举——如离婚等等。离婚在当时很多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中很是流行,他所发泄的也仅仅是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寄情声色罢了。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直到母亲死后,李叔同才东渡日本求学。感于当时风俗颓废,民气不振,即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创设沪学会,开办补习,举行演说,提倡移风易俗。当时流行国内的《祖国歌》就是他为沪学会补习撰写的。此外他又编写了《文野婚姻新戏剧本》,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文为心声,这应该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1907年的他,终于追求了自己感情上的自由,与一日本女人同居,且感情笃厚。就在他回国为国家效力的时候,这个日本女人仍然相随左右直到其出家为僧。

李叔同为律宗传人,一代高僧,应该说他很有佛缘。也许他对世俗的爱情婚姻看得较淡,直至看破红尘,抛弃一切,出家为僧。出家之后应该是比较逍遥自在的,很多地方都有其游历的足迹。其日籍夫人曾前往杭州劝说他还俗,他都是避而不见的。李叔同这样一位才子在这样一个事业处于顶峰的时候突然出家,直到今天也是让人难以费解的,流传至今的仍然是他为佛教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七、相濡以沫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生于杭州,福建闽侯人。她出生名门,美丽如蝶,学贯中西,才情横溢,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大学者胡适称她为“中国第一才女”;她既是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筑学家,并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不但风华迷倒众人,学养深厚更表现在文学、艺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林徽因早年在英国时,曾经与徐志摩有过交往。但是理性战胜了感性,最后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与好友之子梁思成结为夫妇。林梁两家是世交,而且是门当户对,徐家却是商家,梁家自然是林父优先考虑的。况且徐志摩不仅年龄比林徽音长好多,更甚的是早有家室。在林徽因的若干文章中,从未有过一段关于自己爱情的论述。对于自己的爱情观,她一直保持着高傲的沉默。“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问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们只能从她留下的诗中,来猜测她的感情世界,来猜测她内心的爱意。她和思成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伴侣,和志摩是志趣契合的性情诗人,和金岳霖是精神对话的知己。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在爱情上,她忠贞于梁思成,一直伴随在梁的左右。他们一起远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林徽音一直是夫唱妇随。就是在健康不佳、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她仍然跟随着丈夫去偏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的图样。可以说建筑学是他们夫妻共同的事业,也是他们的感情基础。梁思成是个出色的建筑学家,但是作为妻子林徽因却绝不是一个附庸,她在建筑方面同样表现出自己出色的天赋。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文化特征婚姻观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探究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 重要中转站
初中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连连看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