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硬伤

2010-05-30 16:31孟静
新民周刊 2010年27期
关键词:红学家李少红红楼

孟静

为什么一定要用完全不像的大小两组演员,如果是为了让后门大演员少摊点戏份,怎么解释小演员选择得也不得体?凭什么唯独黛玉可以从小演到大?是她带的资金比较多吗?小宝玉比黛玉小四五岁,青春期的四五岁简直是两代人!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巨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了几百年尘世变迁,它依旧能映射当下现实。我看到过一个帖子,把鄢泼遇袭事件代入红楼人物,他是冯渊(虽然有点太美化他了),李小冉是英莲(也过于美化了),而砍人的主使,是薛大傻子,支应了几个钱,找了几个替死鬼,这事就算平了。

而当下的现实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例子还少么?凤姐弄权铁槛寺那几招,多少官员依旧照搬不误?她作为大奶,怎么折腾尤二姐,利用秋桐,当下的正室有她这身本事,没有斗不过的小三。《秋水堂评点金瓶梅》里认为:《红楼梦》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少年世界,相对《金瓶梅》的故事,它是温情的,更易被读者所接受的。其实《红楼梦》里处处是冷酷逼人的现实,林黛玉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不是无病呻吟,只是她作为一个闺阁小姐,很多丑恶看到了只能假装无视。

李少红面对铺天盖地的网民批评,情绪失控,这是必然的,在她接手《红楼梦》时就应该预想到这一天。有北京台的人为她辩解过,新红楼剧组水太深,很多演员带着投资而来,有些人背后有很硬的靠山,直接能让该戏停机。还说李少红为了均衡费了很大周折。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接这部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开机之初,不断强调道具有多贵,就很令人生疑,这是个洗钱的盘子。几件衣服过百万,潘家园的假货,硬要拗成真品,开一个离谱的天价,打量大家都是傻子。偏偏《红楼梦》的粉丝都是识文断字的,洗你们的钱也罢了,最忍不得主创没几个看过原著的,以前没看过,现在看也不迟,却还要以没看原著为荣。经常说出“独辟蹊径”的理解:黛玉进了贾府后不好好吃饭哭瘦的,她荷尔蒙分泌旺盛!

这是看过小人书的读者都不会说出的话!《红楼梦》不比《三国》难读,它基本白话,我们的导演、演员们已经文盲到这种程度了吗?虽然大家都不喜欢陈凯歌,但我觉得他更适合做《红楼梦》的导演,起码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年少时曾经与红学研究所住隔壁,理想就是当个红学家。除了他,英达也是通读过《红楼》的,从选秀时他的提问中能听出来,他有自己的理解。

导演可以不听红学家的意见,但不代表可以不理会曹雪芹的安排。在一个普通观众看来,如果非要用这几个演员的话,为什么胖乎乎的黛玉与瘦弱的宝钗不可以调换?王熙凤是剧中唯一需要精湛演技的,为什么用姚笛这样演技生硬的演员,生生破坏了戏核,哪怕让她去演钗黛都不会有这种恶性后果,反正塞人的目的是演主角,至于哪个主角,她们和她们目不识丁的老大懂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用完全不像的大小两组演员,如果是为了让后门大演员少摊点戏份,怎么解释小演员选择得也不得体?凭什么唯独黛玉可以从小演到大?是她带的资金比较多吗?小宝玉比黛玉小四五岁,青春期的四五岁简直是两代人!初中生和大学生的差距!先不说小宝玉长得是贾环的类型,明明大宝玉演员的年纪正合适(即使大宝玉,都要比林妹妹小两岁,全中国少女绝种了吗?)一定要分成两组,怎能不让人怀疑?

作为一个《红楼梦》粉丝,我从不以为老版不可超越,老版刚问世也褒贬不一,尤其是陈晓旭,她不算很漂亮,眼白过多是当时媒体的意见。老版中过多强调林妹妹的哭戏,削弱了她性格中俏皮、戏谑的一面,完全是可以在新版中重新得到补充的,太虚幻境也可以好好展示一番。但新版放弃了一切证明自己的机会,非要往不通的路上狂奔。我们不想称它为《新红楼梦》,如果它愿意改名为《大明宫词》姐妹篇,大概观众们会安静很多。

猜你喜欢
红学家李少红红楼
李少红:记录“发生”,不忘“发声” 二十二岛主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大观园图》、咏林黛玉俳句与《甘州曲·忆潇湘妃子》——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致曾保泉信札及贺卡释读
我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作曲
李少红无惧“战火”
文怀沙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渐解红楼味
李易峰约饭李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