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成为话题

2010-05-30 10:48
新民周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怨气抗争一代人

江 迅

“80后”这一代人,成长于香港最繁华的年代,如今却面对经济转型的未知现实,怨气逐渐积聚。

刚跨入2010年,谁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华洋杂处的香港,这“2010”年的英文该怎么读?有学生说,应读作twenty——ten,有学生则读为two thousand and ten,也有学生读成two——o—one——o,很多人倾向读作twenty——ten。在对岸,值元旦之际,台北101大楼外墙上秀出特大英文字幕:TaiwanUP。台湾人或许都理解,这英语说的是“台湾奋起”,不过香港年轻人从电视上看到时,却不理解这台式英语,大多以为是赞助烟火的企业名或某种商品广告,还有年轻人说,Taiwan和UP中间,肯定少了bottom(意思是台湾干杯),或者少了what's(意思是台湾发生什么事)。

不管这“2010”怎么读,那“Taiwan UP”该如何理解,就各自解读吧。这社会原本就是多元的。

步入2010年,多元的香港,忽然涌现一个新话题,怎么看“80后”这代人。当下,观点纷呈,也是“各自表述”。有趣的是,这“80后”,在内地已是极为常用的词,在香港却刚刚流行。在香港,“80后”这一符号,成为香港社会的新标签。事缘近期香港“80后”突然在政治和民生诉求上,观点强烈,夺人眼球,颇具实际冲击力。

特首曾荫权发表一年一度的施政报告后,在电台与市民听众交流,一些年轻人猛批政府政策失误,令楼价太高,大学毕业后即使做了收入较高的律师或医生,也负担不了在市区买楼置业;香港当局为兴建连接深圳、广州的高铁,要向高铁途经地菜园村收地,引起部分村民抗争,意外的是,一群原本与该村毫无关连的年轻人,竟进村组织村民反抗收地,运用互联网迅速建立一个抗争行动机制;元旦这一天,香港抗议示威者企图越过警方严阵以待的“铁马阵”,采取更加过激的行为;元月8日,立法会内,议员辩论是否该为建高铁拨款,立法会外,一些反高铁示威者在寒风中苦守10小时抗争,部分年轻人一改往日示威抗议的愤慨和悲情,却举行美食嘉年华,唱歌喊口号,“誓将高铁变废铁”……

这些行动中,最为激烈的是“80后”,这“80后”已与眼下所谓“新社运”(社会运动)相连。

当下,香港的“80后”,至少七成是大学大专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少人大学毕业后,成为毕漂族、月光族、啃老族、蚁族、恐婚族、蜗居族一类人,无法置业买楼,无法恋爱成婚。有的只是当商场售货员、快餐店、咖啡店服务生,职业阶梯被一大批30至50岁的人压着,升职与加薪机会不大,还随时饭碗不保,因此充斥着无奈感、挫折感。

有人认为,近年,中国内地经济突飞猛进,为香港年轻人提供了不少发展机会,可惜土生土长的他们不愿北上,尽管政府和职训机构为他们度身定做了不少假期见习机会,但报名人数竟不满名额的1/3。

有人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在无灾无难的香港长大,被父母呵护宠坏了,终日躲在虚拟世界交友、玩游戏,读内容低浅的漫画,与现实社会脱节,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一代年轻人应该迈出既有的“牢笼”。

有人认为,这是香港的“新青年”,他们有理想而又实干,不应视为“激进”,而应视作“进步”。他们推广公民理念,透过网站、网络电台、青年刊物,展开新一轮革命。香港这一特殊环境,应该容纳他们抗争行动的空间。

也有人认为,“80后”这一代人,成长于香港最繁华的年代,如今却面对经济转型的未知现实,怨气逐渐积聚。他们的收入不升反跌,20至24岁一族的收入中位数,由1997年的8200港元跌至7500港元,跌幅达一成,更年轻的20岁以下的跌幅更大,他们学历普遍提升,收入却普遍减少,如此累积怨气,容易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和仇视,那种激烈的抗争行动,容易成为社会的“定时炸弹”。

香港年轻人,近期“被标签”的大多是负面符号:“援交少女”、“滥毒青年”、“失落第四代”等。当下,特区政府对新出现的“80后”一代人,应该思索对策,对于教育、经济、住房等各类政策也应反思;要努力创造机会,为找不到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发挥创意的造梦工场。香港的未来,有赖这一代人接棒。

这世界,有梦才有希望,有梦才有奇迹。那是谁的歌:只要有梦想,世界便变得美好。

猜你喜欢
怨气抗争一代人
慰老年诗友
一代人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每一代人都被质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没有垮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我们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
当代女性:由幻灭到抗争-评系列中篇小说《女人三城》